
哲學家 羅素:
人的放縱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
短時間讓你快樂的東西,一定能夠讓你感到痛苦。
反之,那些讓你痛苦的東西,最終都能讓你功成名就。
記住,低級的慾望,放縱即可獲得,高級的慾望,只有克制才能達到。

哲學家 羅素:
人的放縱是本能,自律才是修行。
短時間讓你快樂的東西,一定能夠讓你感到痛苦。
反之,那些讓你痛苦的東西,最終都能讓你功成名就。
記住,低級的慾望,放縱即可獲得,高級的慾望,只有克制才能達到。
一个宣示寂灭(涅槃境界)才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的真理,也就是四圣谛中之灭谛。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为方便而说的菩提。
【真如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六无为中,前五种是或约其因来说,或约其用来说,只是方便譬喻,唯有真如无为才是诸法的法性、实相。《成唯识论》卷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真如是诸法的实性,诸法如波,此性如水,诸法如绳..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
一切众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萨才是真子。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正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
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这三乘都是权乘,大白牛车喻佛乘,这一乘才是实乘。
有因缘造作之法,叫做有为法,无因缘造作之法,即叫做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本来不一不异,为何又分出六法?盖六种中的前五种,或依其原因而说,或约其作用来讲,只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才是无为法的本..
初地以前。地前是凡夫菩萨,要到地上才是法身菩萨。
二空观之一,即观五蕴之中无我的真理。例如,坐禅时,闭目反观:我由五蕴所组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其中之色乃我的身(肉体),受想行识 乃我的心(精神作用)。若说色是我,色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到底地水火风,哪个才是我?若说心是我,心由受、想、行、识种种妄念所生,妄念时..
是被生死之苦果所缚而不得解脱的意思。阿罗汉虽已断烦恼但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余涅槃,才是连果缚也断了。
殊胜之果,即佛果。声闻缘觉之果不圆满,虽然是果但非胜,菩萨十地之法尚未圆满,故虽胜而非果,只有佛果才是最究竟圆满之果,所以称为胜果。
真正的我。凡夫执著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其实那是假我,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的我,才是真我。
修行,最重要的是,发现、利用和使用自然智、清净智或无分别智。自然智、清净智和无分别智,三个词是对同一本体的不同的描述,它们所指的都是同一颗心——我们原始的心、本来的心、本体的心——那颗被称为真心、妙心或佛心的心。自然智,是说在你的思维意识发动或进来之前,某种知已经存在,它是一种自..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
五戒十善,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道路上会不会取得成就,都取决于五加行修得怎么样!我们知道如果不断除和摧毁阿赖耶识,永远不可能证悟空性。那么依靠何种特殊力量,我们可以断除阿赖耶识,开启心的本性?所有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我们要证悟唯一的办法是:一、修五加行,让自己的根基成熟;二、找..
唯有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才能把善恶之缘离开,也就是放下,不再搞这些恩恩怨怨,不搞这些。所有的恩怨,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从此一笔勾消,这个人就超越三界。如果他不肯放下、不肯勾消,那在三界里有得缠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完没了。这就是说,众生迷在三界里头,为什么无量劫..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平时念经念佛念咒,口中非常熟练地就念了出来,可是心里照样妄想纷飞,这样就得不到法益。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就是意识心对于所念诵和背诵的内容已经很熟练,记忆力也非常好,可以不经过意根的深细思量就可以流利地诵出来。这样意根闲着无事,就..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不上消除它。但是,妄念如同心猿意马,很难捕捉到它的影子。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
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2、义寻思又称事寻思,是指“于事唯见事”。即色等事的本质是离于言说的,并没有一个真..
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以性起说为根基的华严宗,便于解释净法的生起而拙于说明染法的存在。为弥补此拙,华严诸师以三性同异和染净缘起结合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染净、真妄之生成转换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华严学的真妄交彻学说。将依真起妄和称..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宗,并传入日、韩等国。关于《华严经》的宗趣与经义,古来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南朝齐代..
第一章第一节(五)九乘判教1、九乘作为宁玛派的一种判教观,它的提出有两个根据。首先,它是根据佛教各宗派在印度产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各种经论的不同教义提出来的。宁玛派对印度佛教显密大小乘思想按其本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统一安排,确定次序的先后和教理的深浅,并且把本宗派尊奉的大圆满阿底..
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北魏时代达摩祖师从南天竺(南印度)来汉土,传授教外别传,佛门正法眼藏禅宗一脉,成为东土初祖,当时梁武帝大兴土木兴寺施僧,因为功德广大,达摩祖师入朝时,跟梁武帝说毫无功德可言,梁武帝非禅门龙..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