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果欽哲仁波切:
從一個人執著於自我的程度,可以看出他受苦的程度。
頂果欽哲仁波切:
從一個人執著於自我的程度,可以看出他受苦的程度。
靠愿力找回真正的自我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你也已经听惯了,就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我就是这个名字。 你也可能会认为:”我的身体是我,我的家是..
自我划分二元对立,苦产生空海法师3月13日晚马来西亚开示记录整理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过去生生世世的轮回中,要自我挑战。修行中最主要的障碍是---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观点知见。很多要从新归零、从新认识。从自己不知道出发,很多观念要保留。很多众生习以为常的轻易给别人下论断,那看到的只是一段过程片面的..
(法新社巴黎6日电) 今天公布的一份研究显示,二氧化碳所间接造成的全球暖化现象,要比原先认定的高出5成。这项结论衍生许多问题,包括往后碳排放量的限制标准到底该定在那里。 这份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NatureGeoscience)期刊的报告指出,广泛应用于模拟气候变化的工具,可能大幅低估了二氧..
道证法师:在劝临终人的时候,要将心比心,要体会他的情感,看他的程度别唱高调,说风凉话;先将心比心,自我反省 还有一件事要提醒大家: 我们常常会劝临终人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这本来是对的、是千真万确的,要往生,本来就是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但这个并不容易,我们自己可能也做不到。 ..
位于四大名香之首的原因:1.沉香历来被誉为众香之王,其燃烧时所散发的香气高雅、沉静、清甜、悠扬,能人心平气和,进入祥和平静的状态。沉香无论单独熏烧,或与其他香料混合,都具驱恶辟邪、消除业障、使人心神安乐的效果。2.沉香来之不易:沉香是沉香树受伤后分泌出来的树脂凝结物。健康的沉香树不会..
在我的微信签名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跟自己在一起。我们有时会有一些想法和做法,觉得不是很好。有时还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不是善业,因此十分排斥自己,想要躲避、逃避这样的自己,当做不到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很失败,因而感到很自卑。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内心常有的一种状态。当我..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重要的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做现在能做的事。其实就是不要执著过去的相,这样你的人生就能改变。农夫和驴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能执著过去、现在、未来。农夫养了一头心爱的驴。有天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
居士:在日常忙碌的工作、生活和种种牵挂的影响下,我们这些为生活“穷忙活”的人,念佛的信愿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深信切愿?请慈悲开示。法师:深信切愿达到什么程度,它不是一个量化的问题,是你的心理上感觉的问题。你刚才提到忙碌的生活,是个“穷忙活的人”。你知道自己“穷忙活”,这就..
【九者,恒顺众生。】这一愿就是回向众生。菩萨在九法界里面,十法界除佛法界之外,九法界,就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也就是平常所讲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现身、说法都没有一定,都是随类化身,譬如佛菩萨到我们世间来示现,示现人身,虽示现人身,是..
修心不能有分别心,不要挑选对象,要针对一切,不论对象是否有生命。任何念头的生起,都应该成为修行的道路,而不是修心的障碍。这不能随便说说,要深入自心,真心实践。对于无法逃避的困难,我们应当经常禅修。很多人要害我们,要与我们竞争,上一刻友善,下一刻没有任何理由就背叛我们。有时候,没有..
念佛能够让我们的魔难和劫厄得到消减,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并早日修成正果,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忧愁和怨恨,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并充满正能量,而且通过念佛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魑魅魍魉的伤害。那么念佛要到什么程度会有感应呢?念佛要到什么程度会有感应对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的人来..
学佛人不能脱离生活,日常的起居都包含着禅意的存在,修行不离世间觉,修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华。当你的心还不能转物时,你的一切要顺其自然,生病时一定要看大夫,该吃药就吃药,该打针打针,手术也如是。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
多淫相——《坐禅三昧经》若多淫相,为人轻便。多畜妻妾,多语多信。颜色和悦,言语便易。少于嗔恨,亦少愁忧。多能技术,好闻多识。爱著文颂,善能谈论。能察人情,多诸畏怖。心在房室,好着薄衣。渴欲女色,爱着卧具,服饰香华。心多柔软,能有怜愍。美于言语,好修福业。意乐生天,处众无难。别人好..
善士问:一些高僧大德修到一定程度之后,是不是随时可以往生?不到寿限就能往生呢。仁清法师答:这是真的,就是修行到来去自如了。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的,因缘成熟时就走。比如能海上师,1967年元月1号的凌晨往生。他往生之前,在五台山接受劳动改造,一天晚上出来解手(小便),碰到另外一个师父,..
“慧根”就是“会跟”——上'师的事业就是我们成就之源真正利益众生的上'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弟子都不能放过,不管是以人力还是财力,都应跟上师结上缘。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之后,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它就不会灭尽一样;如果在上'师的任何一个善根中,我们能够与之结上缘,那自己的发心水滴已经融入..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 兰溪 《西游记》取材于大唐三藏法师取经的真实故事。唐僧原型玄奘,俗姓陈,河南偃师县人,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因当时的佛教教理有矛盾之处,僧人们难求究竟,因此,他立志到天竺(古印度)寻求教理原典。贞观三年,玄奘正式提出要到印度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许,他..
随缘是放下执著的最好方法少欲知足,放下执着有些东西,我们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但却总是因它而烦恼;有些事情,属于不一定会实现的梦想和追求,但却一直对它倾心期盼;这些执著都是没有必要的。不执著的人是随缘的,我们应该先要尽量做到随缘。譬如,我们珍藏的某件东西,一直倍加珍爱、寸步..
明安法师:面相“好坏”能印证修行程度吗?问: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随心转’。”请师父开示,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明安法师答:“相随心转”是很正确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慈悲,外相上一定是很和..
既然诸法是空性,我们何必执著于幸福? 问:既然诸法是空性,我们何必执著于幸福?索达吉堪布:确实一切法是空性,证悟了这种境界,就不必执著幸福,因为你已获得最究竟的幸福,如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肯定已掌握了小学知识。但如果没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执著幸福。万法皆空是就实相而言的,追求幸福是..
既然慈悲心或恶心是空的,为何要执著善恶? 问:还有一对概念是“色”和“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如果色是空的,比如说蚂蚁,蚂蚁这个色既然是空的,为什么还有对它生慈悲心或恶心的区别?再说,慈悲心或恶心本身也是空的,既然如此,又何必执著善恶呢?索达吉堪布答:“色即是空,空即..
既然佛教说什么都是空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著呢?问:我是财政金融系2011级的。六祖惠能说过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佛教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虚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执著呢?索达吉堪布答:按佛教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是如梦如幻的;进一步剖析,这种如梦如幻也不存在,万法..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