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起解脱的光明
世间的事情,往往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却得到小小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无常幻灭的;那么在佛法当中,只要大家有虔诚心来追求,一定能获得丰厚的果报。希望这次的讲经法座,能让我们苦恼不安的心灵得到安顿,能让我们心中再次点燃希望的火苗,升起解脱的光明;使我们对佛法虔诚的渴仰、无限的赞叹落实到自己身上,而不简简单单是文字上的赞叹;让释迦牟尼佛和一切智者所告诉我们的解脱法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落实下来──这是我们这次讲座的主要目的。(净宗法师2005年10月讲于厦门)
升起解脱的光明
世间的事情,往往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却得到小小的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无常幻灭的;那么在佛法当中,只要大家有虔诚心来追求,一定能获得丰厚的果报。希望这次的讲经法座,能让我们苦恼不安的心灵得到安顿,能让我们心中再次点燃希望的火苗,升起解脱的光明;使我们对佛法虔诚的渴仰、无限的赞叹落实到自己身上,而不简简单单是文字上的赞叹;让释迦牟尼佛和一切智者所告诉我们的解脱法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落实下来──这是我们这次讲座的主要目的。(净宗法师2005年10月讲于厦门)
雪漠:出离是解脱的渴望软化诸执著,消融于虚空。既然不再迷恋世上所有的东西,就一定要冲出红尘的羁绊,冲出红尘的火狱。逃出去,证得自由之身,再也不愿受到任何束缚。可见,有了出离心,才会上求佛道,才会真正地寻求解脱。因此,经典中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根本”。那么,什..
修道若是不能改过,就等于没有修道;学佛法不能知过必改,等于没有学佛法。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知道以前所行所作有不对的地方,凡是有这种感觉的人,就是有智慧,将来的前途也是无量光明。若是不知以前之非,这个人就要糊涂一辈子,终日图虚名,被客尘所迷,这种人多么可怜!我们不要..
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携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形态的多元..
你准提咒若能以金刚念诵的方式,念到运转顺畅,低沉回荡,那你的身心状况就会无比空灵,愈来愈能跟佛法相应。佛法讲起来虽然很高深奥妙,但你若能以先得身心的轻松,解除令人紧张的压力,那就拿到了一块敲开佛法大门的敲门砖了。问题是,大多数人求放松的效果都不免流于表面,放松不了多久便又因自己根深蒂固的..
光明进入无量寿无量光的极乐世界-----首愚师说法录准提法门称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它包含了显教的精髓及密教的圭臬,且融合了禅、净、密、律。为什么这么说呢?以禅宗方面而言,禅宗有多位祖师大德,悟后起修,是用准提法门,比如明末四大师,憨山、蕅益、莲池、紫柏大师他们,有些著作涉及准提法门,而几百年来..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无知而知,现行自解脱问曰:心入实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种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这一点我感觉昙鸾法师讲的特别细腻,就是反复地提示大家。“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提醒我们凡夫心的一个障碍,凡夫的心有知,他就执著了,就遮盖了..
因为惯性,人性不这么看很难!他的眼睛有色盲,看见东西就是这样的颜色;去告诉他不是那种颜色,他会跟你争执起来!因为他带的眼镜就是红色的,所以他看你就是红色的;我带的是绿色的,所以我看你就是绿色的,然后两个人就自以为是地顽强辩论,试图说服对方直到有一天,把眼镜摘下来后才发现,这实在是..
邪YIN是万丈深渊,若不戒除,将永难见光明贪恋淫欲,感召来的必将是种种苦厄,明知是万丈深渊,却总忍不住舔蜜于刀尖。还不以为然。被淫欲所牵绊,终难逃淫欲的魔爪,自己也终将不为人。而今深忏邪淫之过,最难以宽恕的是,接触学佛网已两年有余,也曾在此深刻忏悔过自己十多年的邪淫罪过,泣下决心要..
烦恼与解脱文珠法师世间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对的。所以人有时会乐极悲生,有时会苦尽甘来。不过,人生际遇往往是可乐者少,可悲者多,因此,人生的烦恼也就无量。尽管人类不断追求快乐,咒诅痛苦,意图摆脱烦恼;但快乐并不会因人的追求而降临,烦恼也不会因人的咒诅而消除。相反的..
问:活佛,我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请问我该怎么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向您求法?去哪里找您?答:所有弟子都非常想得到即身解脱、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岂不知,接受大彻大悟的无上大法的前提,就是夯实基础法,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否则得到大法也难以证悟。而如此关键的环节..
修道人要远离五欲,不可贪求,没有五欲之想,便得解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远离世所贪 具足无边德故获神通力 众生靡不见佛为什么有大威德的神通力?因为他把世间一切的名利都舍弃,又不贪五欲之乐,所以才具足无边的德行。有了德行之后,就获得神通妙用力。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佛在说法。五欲有两种说..
解脱我们下一个主题就讲解脱,我们修行其实说穿了,就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解脱。我们有生死大苦,无尽的轮回, 生死是大苦,这个是我们主要解脱的目的。那麽人间每一生一世,活在人间当然也很苦,八苦嘛,一般人总是面对这种八苦,知道很苦、来人间没有意思,早一点解脱不要来,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苦、没有烦恼,我..
“﹝缘起的内容﹞﹝十二因缘﹞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苦,乃至纯大苦聚集」。这说明有情的生死苦迫如何发生。”佛陀观察环环相扣的十二支缘起,发现了轮回生死纯大苦聚的必然性。《阿含经》谈到佛..
“八、业感说的价值1、善恶有报非怀疑:从三世业感说,就能说明现在的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尽可从自己的努力而向上,不必因现在的遭遇而动摇为善的决心。”明白了正确的业力说,就知道善恶终有报,那就不会由于一时的失意挫折而灰心,了解有播种必然会有收获,对人生就有..
“﹝婆罗门教与奥义书哲学的特色﹞所谓「婆罗门教」即是以吠陀、梵书、奥义书等为基础,来信仰、实行的宗教。奥义书属于梵书的一部份,但其思想卓越,故特为独立出来,成为一部份之典籍。「吠陀」,是用于祭祀的赞歌。对祭祀仪式的规定,祭式及赞词的意义,作更详尽的记述,而成为「梵书」。”婆罗门教祭祀唱赞..
“(正见) 1、世间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1)见有善有恶:确信有善与不善,并分别善与恶,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止恶行善的原则。如否定道德及怀疑论等,便是邪见。”正见分世间正见及出世正见,这里第一讲世间的正见,即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1、见有善有恶:如果善恶不分,人间就混乱了,..
“〔第七项 受〕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
“一、〔空解脱门〕修行的方便是:「如实观察:色是苦、空、无常,受、想、行、识是苦、空、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这是《阿含经》的内容,如实观察的“如实”两字就是照一切法(主要是五蕴身心)当下本来的现象去观察。先举例说五蕴的色是苦空无常(其它也是如此),知道是无常就会生起厌离心,住平等见。..
慧之进修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现在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奇怪,有的人一听马上就懂,有的人怎么也听不懂,为什么差别那么大?这跟我们过去的宿缘有关系,有些人过去生就有听法修福的修行因缘,所以福慧基础很深厚,现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也有的人现在生活很富裕,一生..
“六、业感的比喻无论是身语动作(表业),或由此引起的动能(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剎那就过去了。业既然已剎那灭而过去,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对于这,经中有比喻说明:”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是表业还是无表业,我们从生灭的缘起法来看都是剎那剎那生灭不住的。就有人提出:生灭不住的缘..
娑婆跟净土是秽净两隔,是隔开的,可是阿弥陀佛有本事,成就六字名号,把秽净两土接通了。比如有两只苍蝇,第一只开悟了,怎么开悟了呢?它看见玻璃门,哎呀,外面的风景真是好,有湖水,还有花草树木,外面一片光明,空间那么大,前途无量,看得很清楚。它确实看到了,这就是开悟了,对所有的东西看得..
示宗圆及诸学子一、学习1.学习趁年轻趁年轻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当然,学习是应该贯穿整个人生的,而年轻的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段。学习不能是若有若无、很勉强的,像现在有的学生一样,在学校里很厌倦学习,要让父母、老师、学校逼着,那是不行的。学习要如饥似渴,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这就..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没有一个愿不包含在里边;四十八大愿,愿愿摄在六字名号当中,所有的妙行、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摄在六字名号当中;十方诸佛所有功德,六字名号完全贯彻无余,而十方诸佛都异口同音称赞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见得这句名号是如..
略论末法净土与诸宗的关系末法时代,弘扬净土,乃是以净土宗建立诸宗,非以净土一宗扫杀诸宗。所谓建立诸宗,目的皆在教人解脱成佛。然诸宗是难行道,靠自力修行难证;末法之时,只闻成佛之教,不见成佛之人,故诸宗悉衰。但若以诸宗法门修持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则皆得往生成佛,毕竟达成诸宗法门之目的,..
那我们又是怎样的人呢?当然是恶人。第十八愿最后有一条但书,二句八字,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显示我们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所救度的对象,内心其实存在著五逆谤法的种子,逢缘遇境,就有可能造出五逆谤法的罪业。因此阿弥陀佛预先饬诫我们:不可五逆,不可谤法。《大经》也说,我们众生三业行为,都是恶非..
心态一、熏习。法义学习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如烟熏物,渐入其里;不断反复,不断提高,所以叫熏习。所以不要指望一下子能达到什么程度。有关法句,往往是文字都认识,自己也以为都了解,但过一段时间,再看理解又不一样,这就是因为有熏习而深入了。二、刻苦。世间说「刻苦学习」,又说「书山有路勤..
作为念佛人,活在这世上,我们的生命就是念佛的生命,「上尽一形」,这一辈子是过念佛的生活,是过一种愿生极乐的生活,我们的身体虽然在娑婆界,但是我们的心已经飞向了极乐净土,那自然是心心念念忆念阿弥陀佛,这是指平生之机,早早就遇到了念佛的法门;还有的众生,是到临终之时,才遇到了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邪YIN导致苦报缠身,朝拜五台山得以解脱弟子今年17岁,是一名高三学生。因犯邪淫罪而导致冤亲债主附体,使我备受煎熬,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前日,因有幸去五台山朝拜,并依靠文殊菩萨的大威神力而得救。现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以报佛恩。希望大家能够以此自勉,远离邪淫。 我在去年犯..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译解】还有,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地上有七重栏干,空中有七重罗网,其中间有七重行树。这些都是由金、银、琉璃、水晶等四宝构成的,四面八方围绕着国土。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华丽庄严,所以叫做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二)(五)经文的证据前面我们讲的够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讲究圣言量,也就是要有圣人所说的言教为依据。没有佛经祖释的依据,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下面,我们依照经文和祖师解释做为标准,来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种种修行跟念佛相比,属于少善根。先举十..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