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法进(隋益州响应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恭谨精诚谦恪为务。惟业坐禅。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繞于左右。师语。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着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
仪光〔《神僧传》卷第七〕
仪光禅师。住青龙寺。行业至高。有朝士妻丧请师至家修福。师住其家数日。居于庑前大申供养。俗每人死谒巫。巫即言。其杀出日必有妨害。死家多出避之。其夜朝士家皆出北门。潜去不告师。师但于堂前明灯读经。弟子十一人侍之。夜将半闻堂中人起取衣服开门声。有一妇人出堂便往厨中营食汲水吹火。师以为家..
法进〔《神僧传》卷第五〕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恭谨精诚谦恪为务。唯业坐禅。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语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状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着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问其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家人..
五戒示相教诫
子题:在家人五戒、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行事钞·导俗化方篇:“智论,戒师应语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为优婆塞说五戒法相,汝当听受。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能。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戒,能持不?答:能。尽形寿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
过分取衣戒知足
亦名:知足受衣子题:在家人知足、出家人知足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若三衣都失,彼(比丘)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含注戒本卷上·二四·一五)戒本疏·三十舍堕法:“知足者,谓失三受二也。注明道俗知足,释成两相。在家知足,不可自..

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
所谓“种善因,得善果”正是因为有着对因果的认识才让很多人愿意与人为善因果不是迷信,而是人生的道理是我们行事的基本准则古时候有位大富长者,家中流行风寒,唯有形似槟榔的庵摩罗果可以缓解病情,大富长者就让没有染病的一位仆人到果园购买,特别叮嘱道:“告诉果园主人,多挑些熟透的甜果,没熟的..

成观法师:为情所困:遇到感情问题应该怎么办?
一、观察、了达众生皆是情多智少。所谓情是什么?以佛观之,情就是迷,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情就迷,迷就是迷失自己,迷失理智。智是什么?智就是觉。我对这点的体会,最早是在我初中的时候。有个朋友,我知道他为人心很狠,甚至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即使只有一点点不合他的意,就与人绝交,而且是说..

黑檀木茶盘怎么保养
黑檀木茶盘怎么保养,一个好的茶盘,才能衬托出茶的高雅,茶的尊贵,茶的文化,就像好墨水就得用在好的毛笔上,否则永远都不知道如何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那么黑檀木茶盘怎么保养呢?黑檀木茶盘保养方法一黑檀木茶盘是很容易被硬物划伤的,如果你所使用的茶具时粗糙的陶土或金属包嵌的材质时,最好是在..

黑檀木茶盘怎么鉴别真假
黑檀木茶盘怎么鉴别真假,正宗的黑檀木茶盘价格比较昂贵,因为其材质黑檀木属于高级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贵木种之一。那么黑檀木茶盘怎么鉴别真假呢?1、 纹理观察:黑檀木的木心边材区域是非常能够用肉来来进行区别的,黑檀木是呈白色乃至浅红褐色。黑檀木的木心是呈现出不归色的黑色心材。具..

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
魏家骅(1862—1933),字梅荪,晚号贞士,江宁人。他分别于清末光绪1898年、1903年两为进士,尤其是1903年为经济类进士,此后他一直官运亨通,任过翰林编修、山东东昌府知府,官至三品大员;民国时期,又曾担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还担任过南京商会会长。在山东东昌府知府任上,成功引种美国棉花,推动了..

哪些钱财不可以赚?
◎ 净 慧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些行为又属于取财的非道呢?《善生经》记录说: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 1、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种种戏求,不是诚实的劳动,不是一种认真的态度,上班吊儿郎当,人到了位没有到,出勤没有出力,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开水看..

心中那个可以疗伤的地方
◎ 渡边和子在《小王子》一书中,有一段写到小王子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他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发现月光下的沙漠非常美丽。小王子说:沙漠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隐藏着一口水井。人类也是一样,表面上看不到的水井隐藏在心灵的某处,人们就会变得美丽。但是,这跟隐匿在心中无法对别人言说的秘密是完全不..

明证法师答:对于生前有修行念弥陀之人,可以为其助念弥陀圣号吗?
有人说,念阿弥陀佛佛号,必须亡者本身有信愿才能往生净土,但念六字大明咒,亡者一历耳根,即可以直接关闭六道轮回之门,所以对于生前有修行念弥陀之人,可为其助念弥陀圣号。明证法师开示:往生不往生的主要因素是信愿行,这是往生者本人的事,他如果有信有愿又念佛,肯定往生,不管有没有助念,不管临终往生的时..

明证法师:受八关斋戒隔天早上可以煮饭给家人吃吗?
受八关斋戒隔天早上可以煮饭给家人吃吗?明证法师开示:当然可以,而且你自己也可以吃,天明了以后就可以吃了,只是说过了中午到第二天天明之间,这个时间不能吃,第二天天一亮就可以吃了。天亮的说法就是:伸手能看到五指了,在自然光的情况下。但是我们不这样说,我们说你受戒的时候是几点,好比我们在某地是五..

明证法师:同时念好几种咒,念混了怎么办?
弟子主修准提咒,后来又想跟着念六字大明咒,有时会混念(念准提咒结果念出六字大明咒)若再念佛怕更混乱,该怎么办?明证法师开示:该怎么办呢?抓阄,抓到哪个算哪个,问题就解决了。你看你还想念什么,有多少没关系,写出来,最后你发愿就念一个,抓到哪个算哪个,就解决了,几分钟以后就拍板定案了,碰到都好但是不..

明证法师:路过坟墓时可以念佛号吗?
问:我喜欢登山,有时登山的时候会看见一些坟墓,很想路过的时候多少给他们念一些佛号,比如地藏菩萨圣号,但是又害怕自己只是受过三皈依的佛门弟子,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什么功德,反而怕引起他们反感,有时挺矛盾的。明证法师:不论是不是受过皈依,只要念佛或菩萨的圣号就有功德,只要有功德就可以回向..

长期只吃肉和只吃素哪个好?每天吃肉不超过这个量,才正好
长期只吃肉和只吃素哪个好?每天吃肉不超过这个量,才正好小时候不爱吃肉,所以没长高;长大后爱吃肉了,结果长胖了。每个人的口味有所区别,不管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养成,不同的人的饮食习惯也是有所不同的。而只吃肉的人和只吃素的人,通常被归为两类。有的人吃起肉来根本停不下来,每天都要吃很多的..
自知
【自知】 p0595集异门论十七卷四页云:自知者:谓正了知自德多少。谓自所有若信若戒若闻若舍若慧,若教若证,若念,若族姓若辩才等,是名自知。
自性忍
【自性忍】 p0597瑜伽四十二卷五页云: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光明变异无常之性
【光明变异无常之性】 p0629瑜伽三十四卷十页云:云何观察光明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明暗生灭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妄计清净论
【妄计清净论】 p0630此有三种。一、计于欲天受乐,及住四静虑,为第一清净,即是五现涅槃论者。二、计以外水沐浴支体为清净。三、计持牛狗等戒为清净。起计因缘,及破彼计,皆如瑜伽七卷十三页至十五页广说。二解 瑜伽八十七卷五页云:又即依止如是诸见,及依我论,复言说我清净解脱。于欲,静虑,皆..
劣
【劣】 p0630瑜伽五十六卷五页云:问:何义,几蕴,是劣?答:无常,苦,不净,染污义。一切一分是劣。二解 显扬五卷十七页云:问:何义,几种,是劣?答:无常苦不净染污义故。一切少分是劣。
见道不退
【见道不退】 p0641 大毗婆沙论五卷八页云:何缘见道定不退耶?答:以彼见道,是速疾道,无留难道;非中起道;是故不退。复次以彼行者,堕在见道大法駃流;为流漂激,无容可退。其心慢缓,方可退故。如人堕在山谷暴流,为流所漂,无得暂住;行者,亦尔。是故不退。复次退者,多起烦恼现前;住见道时,..
静虑支
【静虑支】 p1378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四页云:问:此中何者是静虑,何者是静虑支?答:心一境性,是静虑。以三摩地为自性故。此及所余,是静虑支。问:若三摩地是静虑者;初第三静虑,应各唯四支。第二第四静虑,应各唯三支。则静虑支,应唯十四。云何乃说十八支耶?答:三摩地是静虑,亦是静虑支。余是静..
善顺入言
【善顺入言】 p1143瑜伽八十一卷十七页云:善顺入言者:唯善显现解释契经应颂等法;终不引余外道邪论。
善获得具足人身
【善获得具足人身】 p1147瑜伽九十五卷十一页云:根无缺故,不愚戆故,不喑痖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获得具足人身。
最胜
【最胜】 p1154大毗婆沙论三十二卷二页云:问:何故择灭、亦名最胜?答:以上妙故。如世上妙衣服饮食庄严具等、名为最胜;涅槃亦尔。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择灭涅槃、于诸法中,是最胜法;于诸义中,是最胜义;于诸事中,是最胜事;于诸理中,是最胜理;于诸果中,是最胜果;故名最胜。..
虚妄分别八种
【虚妄分别八种】 p1169瑜伽五十八卷十八页云:问:能生欲贪虚妄分别、凡有几种?答:略有八种。一、引发分别。二、觉悟分别。三、合结分别。四、有相分别。五、亲昵分别。六、喜乐分别。七、侵逼分别。八、极亲昵分别。如梵问经言:引发与觉悟、及余和合结、有相若亲昵,亦多种喜乐,侵逼极亲昵,名虚..
意行
【意行】 p1206此亦中有之异名。瑜伽一卷十七页云: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二解 如行差别中说。三解 如行有由种中说。四解 瑜伽八十卷十七页云:又由远离五种过失,应知意行。谓依现法义,有前四种;依后法义,有第五种。何等名为五种过失?一者、不忍过失。不能忍受现在过去不饶益..
业事变异无常之性
【业事变异无常之性】 p1221瑜伽三十四卷九页云:云何观察业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彼种种徇利牧农工巧正论行船等业、皆悉兴盛。复于一时,见彼事业、皆悉衰损。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