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一禅
一禅,浙江海宁人,在家时以屠宰为业。年四十岁时痛悔前非,自己思惟只有出家,才可解除此杀业。于是在他居住之县城的海音寺剃发出家。不久之后,受具足戒,担任监院的职事。平日诵经念佛,发露忏悔,其功德皆回向净土,至诚恳切努力精进地修行,如是历经二十余年而不懈怠。
清仁宗嘉庆十二年(西元1807年),此时一禅法师已经六十八岁,辞退监院之职,而闭关数月。到了腊月(十二月)二十八日,命令大众念佛一昼夜。隔天早晨,沐浴、礼佛之后往生。其遗体火化后,获得白色舍利子数十颗。(染香集)
转自《净土圣贤录》
清一禅
一禅,浙江海宁人,在家时以屠宰为业。年四十岁时痛悔前非,自己思惟只有出家,才可解除此杀业。于是在他居住之县城的海音寺剃发出家。不久之后,受具足戒,担任监院的职事。平日诵经念佛,发露忏悔,其功德皆回向净土,至诚恳切努力精进地修行,如是历经二十余年而不懈怠。
清仁宗嘉庆十二年(西元1807年),此时一禅法师已经六十八岁,辞退监院之职,而闭关数月。到了腊月(十二月)二十八日,命令大众念佛一昼夜。隔天早晨,沐浴、礼佛之后往生。其遗体火化后,获得白色舍利子数十颗。(染香集)
转自《净土圣贤录》
佛门强调孝,有人总觉得出家人好像不孝,连父母都不管,实际上,出家修道是体现大孝。唐代禅宗有一位很有名的比丘——师备禅师,他父亲是捕鱼的渔民。有一天他父亲在捕鱼的时候,从船上掉到水里淹死了。师备禅师呢,当时虽未出家,但已经开始在学佛了,知道父亲会因捕鱼的恶因堕到三恶道去,所以他为了..
只有断除身见,方可契入正定谈佛教禅定与其他外道的一个根本区别林克智[北京]佛教文化,1996年第6期10-11页--------------------------------------------------------------------------------禅定的修习确能使人健康长寿,能使人的寿命延长无数倍,郭元兴居士前不是曾着文发表于《法音》吗?他论说修..
供灯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功德。从世间角度讲,供灯者生生世世眼目清净,不会变成盲人,纵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体不健康,通过供灯也能双目复明、获得健康,还能发财、长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间的功德,供灯能让我们生生世世获得智慧的明灯,遣除无量众生的无明黑暗,亲睹诸佛菩萨的尊颜供灯功..
坦尼沙罗尊者答:除了一位彻底觉醒者,否则自我感在所有禅定层次中都以细微的形式存在。即使当我已经与对象融为一体时,仍然存在一种细微的自我感。因此,在禅修时你所要做的,是确保你的自我感有善巧性: 明智、慈悲、纯淨。此外,你应当了解,佛陀从未说过体验者不存在。他也从未说过体验者存在。反之,他建议..
在中国,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在佛教世界,亦有五大佛教圣地之说,它们分别是:中国的五台山,尼泊尔的蓝毗尼园、印度的鹿野苑、印度的菩提伽耶和印度的拘尸那。在四大名山与五大圣地中,五台山是唯一一个有交集的地方。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位列中国佛教..
出家,真的是一种职业吗?出家是一种职业,许多都这样说。于是,剃头、穿袈裟、念经、坐禅成为一种职业需要了。所以,现在许多社会人对出家人产生了另外一种称呼--职业和尚。但是,我们如何去界定职业呢?因为职业意味是一种工作方式,就是在工作时,你必须遵守职业的道德、制度、规定等。那么,穿工作..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奇怪,说这么多粮食为什么要限量供应?有一次我跟我外甥外甥女讲我们当时吃不饱,他就..
《六度集经阿离念弥经》:人命无常,恍惚不久,才寿百岁,或得不得百岁之中,夜卧除五十岁,为婴儿时除十岁,病时除十岁,营忧家事及余事除二十岁,人寿百岁,才得十岁乐耳。【白话注解】人命无常,恍恍惚惚,为时不久,转眼已到百岁高龄;说到百岁高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或有人能得到,或有人得..
●出家的生活人们为什么要出家?V医师:我想告诉您一个我亲戚的故事。这个家庭有一个他们认为很有学习潜力的孩子,因此他们做了许多牺牲,供他去读大学。在学校时,他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并乐此不疲。他的父母原本冀望他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家庭的支柱。每个人都为了他的就学而做出牺牲,但是毕业..
出家,不是同学们离家旅游求学,或走亲访友,而是指离开亲人、家庭,到寺院里做僧尼。出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不能娶妻生子,儿孙满堂的阖家景象您就别想了,世俗社会里的你情我爱也要一刀斩断。那么,是不是不想结婚恋爱就能出家了呢?那你也是天真了呢。佛教对出家这件事相对重视,看仔细了,出家需要具..
问:「我」是概念;「愿望」是概念;禅那、天神、梵天神、恶道及其他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事物都是概念。在生死轮回里,只有概念在追求概念。涅槃是否也是概念?如果不是的话,「我」这个概念如何证悟不属于概念的涅槃?「我」这个概念如何在般涅槃时证悟非概念法?从概念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说诸佛及诸阿罗汉将..
一位年轻人迷失在山间,他停下来向一位老人问路。老人给他指了三条路,但每一条年轻人都不满意。年轻人觉得这三条路都不够平坦。老人看着年轻人说:这山上路就如同世间路,没有哪一条是平坦的,只有认真去走的人才能有所收获。人生有好多路,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风景,但没有哪一条是平坦的。你的路虽没..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师父们收点红包供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大臣却说,出家人理当远离利养,怎么能接..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著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黈罗欧吒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当他开始为黈罗欧吒国的人民说法的那天,真是万人空巷,把那说法的地方,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次的说法,当然摄化了许多的人,赖..
海獭剥皮后忍痛为孩子喂奶感化猎人出家为僧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是一位出家僧人的亲自口述,他讲到:他在未出家前是猎人,专门捕捉海獭。有一次,他一出门就抓到一只大海獭。等剖下珍贵的毛皮后,就把尚未断气的海獭藏在草丛里。傍晚时,猎人回到原来的地方,却遍寻不着这只海獭。再仔细察看,才发现..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提起佛教,不少人马上会联想到寺庙里、银幕上圆顶方袍的和尚、尼姑的形象。的确,佛教徒虽分出家、在家二众,但以出家众特别是比丘众为住持教法的核心、骨干、代表,更由形服之殊和出家禁欲的鲜明标帜,给人以深刻印象,能使人从僧尼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形象,窥见佛教宗旨的大..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孝道,认为子女应当奉侍父母左右,然而,佛门出家人似乎颠覆了这个观点。很多人认为佛门出家与孝道文化相违背,一旦看破红尘,遁入佛门,就意味着割亲辞爱,剃除须发,父母不管,六亲不认了,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教非常注重孝道,认为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机..
说起佛教吉花,大多数人脑海里面就会闪现出莲花的身影,但佛教吉花,并非只有莲花。其实佛教有四大吉花,分别是优昙花、曼陀罗花、莲花、山玉兰。优昙花梵文优昙波罗(Udumbara),亦作优昙婆罗、乌昙跋罗、优昙钵华、乌昙华等,意译灵瑞、瑞应。花名。产于喜玛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花隐于壶..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
相对来说,不出家的俗家人在家如果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修行的。不一定就要出家去修行,住在庙里也不见得就能清净,常言道:心静万事静,心定万事定。假如自己心性顽劣,固执不化,执着自见,自以为是,不谦虚,没有慈心下气、恭敬一切的道性观念,总是计较自己的得失,眼前的名利享受,有许许多..
觉园笔记:杀业因果三则【一】县里某人,家道小康,两代都是以屠为业,家中出了两个疯癫的儿子。一夜五更起来杀猪,按在凳子上,赫然一个妇人,放手后,则仍然是猪。于是不敢杀掉,并认为是不祥之兆。计划把这头猪卖掉,不再做此营生。正赶上当时价格下跌,养着每天耗费不少食料,认为特别不合算。过了..
有些人特别羡慕别人能住高楼广厦,能出洋留学,能拥有豪华汽车,由此而感到自己相形见拙,报怨自己的命运不济,报怨社会的不公平,自己那么梦寐以求的事却得不到,烦恼苦闷由此而生,佛法中将此称作求不得苦。取和舍是人生的高等智慧,取舍与选择之间,其实最关键的是对价值的判断标准问题。人生有许多..
知足者富《道德经》里讲: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有个人在岸边钓鱼,他钓鱼的技术十分高超,一会儿就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可是钓者却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围观的人十分惊诧,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看来是高手啊。一会儿,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
关于剃度出家,世人的看法非常矛盾,有人认为是了此残生的颓废选择,有人认为常伴青灯古佛,是件非常文艺范儿的事,但这些认知都未必正确。那么,出家到底有什么样的条件?出家会更轻松吗?出家,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起来看:出家,到底出的什么家?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大不了我去出家,似乎出..
小聪明们的人生信条大概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捷径可走,都有便宜可贪。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捷径可能的确能帮助你走得比别人快一点,但往往走不远。有的时候,笨一点,慢一点,也能走向更长的路。
年龙上师年龙上师精选教言十条1、修行最主要是把世间的一切妄想全部抛弃,自己的心和法能完全相合,这是修行人需要的。自己的心寂静而调柔,少欲而知足,如果能这样那就非常好。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你们可以放弃工作或者放弃自己所做的事业。2、如果你真正多闻,调伏你自己的烦恼,这是多闻的标志;真正能..
净界法师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以后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动,然后你的妄想伤害你自己,其实说穿还是自己伤害自己。如果你一个修行人你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你要解脱很困难!如果你现在..
◎ 界 诠出家路漫漫,从无知到信仰,从舍俗到出家,从净人到沙弥,从沙弥到比丘。出家落发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从学法到安住,这就困难了。真出家修道好辛苦,常常背个包四处游学,风里来雨里去,时而头顶烈日,时而冒雨行路,不知在找什么,就是找不到安心的地方。学吧,三藏十二部无从下手,修吧,八万..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是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民间,端午节至今沿袭着赛龙舟、吃粽子等古老习俗。同时,这一天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报国无望投汨罗江的日子。因此,人们也将端午节视为屈原的纪念日。在这样一个值得怀念和感恩的日子里,和大..
世人多有一种误解,认为出家人剃发染衣、辞亲割爱,必定于亲情十分淡漠,不仅无法像常人一样光宗耀祖,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养死葬都做不到。当这种误解与中国传统中对孝道的尊崇与对家庭的重视相结合,就导致佛教传入中国后始终面临着不孝的指控。事实上,佛教的教义是否真的有失于孝道呢?出家人对于自己..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