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毗卢藏
Piluzang福州开元寺本大藏经。由该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发起劝募,并得到当地信众蔡俊臣、陈询、陈靖、刘渐等的赞助;北宋政和二年(1112)开雕,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竣工。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颇字。..
长跪
即两膝齐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云。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
僧传
僧传是记载古来对于中国佛教有贡献的僧人传记的总称。僧传的撰作,最早为个别僧人的传记。其次是同一类别僧人的传记,其中有的专记西行求法僧人,有的专载高逸人物,有的专记一山一寺僧人,有的专志某宗某派大德。再次是综合性的僧传,这种传记,幅度宽广,时代绵长,人物众多,卷帙也较大。自从梁释慧..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是公元691年唐代高德义净在南海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时的作品。书中记载玄奘西行回国(645)以后,到本书写出为止的四十六年中间,中国僧人和朝鲜、越南僧人以及中亚细亚僧人西行求法的一些事迹。传中记述当时的中国僧人玄照、道希、师鞭、道方、道生、常愍..
四爱生
【四爱生】一衣服爱,二饮食爱,三卧具爱,四有无有爱。于有生爱于无有亦生爱也。见《俱舍论》卷二十二。
熏习
【熏习】我人身、口所表现的善恶行为,或意识所生起的善恶思想,其‘气分’留于阿赖耶识中,如香之熏衣,即谓之熏习。而我人身、口、意三者生起的行为,就叫做现行。换句话说,第八阿赖耶识,能将经验的痕迹保下来,这就是气分或种子。而经验(身口意三者的行为)的痕迹,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及行为..
十种供养
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兰若
阿兰若的简称,是僧人静修的地方。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事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外护
指供给我衣服饮食的亲属檀越,为二护之一。
头陀
华译为抖擞,即甩开衣服、饮食、住处等三种贪著的行法。修头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条规则,叫做十二头陀。俗称行脚乞食的僧人为头陀,亦称行者。
一衲
(衣服)又作一纳。一枚之衲衣也。衲衣为僧衣之名。佛祖统记六慧思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纳。
七条衣
(衣服)郁多罗僧衣以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云七条衣。见六物图。
中价衣
(衣服)就价言,则居三衣之中,因名中价衣。见六物图。此非价额,乃于衣尊贵之点而得名。
入众衣
(衣服)礼拜诵经斋会等大众会合之时必服之,因云入众衣。六物图曰:从用名入众衣。
耆域(晋洛阳)[《高僧传》卷九]
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华戎靡有常所。而倜傥神奇任性忽俗。迹行不恒。时人莫之能测。自发天竺至于扶南。经诸海滨爰及交广。并有灵异。既达襄阳欲寄载过江。船人见梵沙门衣服弊陋。轻而不载船达北岸域亦已度。前行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两岸见者随从成群。以晋惠之末至于洛阳..
顿渐之争
dunjianzhizheng8世纪末吐蕃佛教内部不同观点的论争。顿,一作顿门,以汉地佛教禅宗僧人大乘和尚为代表。渐。一作渐门,以印度佛教僧人莲花戒(寂护弟子)为代表。据传双方约在792~794年间,分别在拉萨和桑耶寺二地进行辩论,由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主持,规定失败者给胜利者献上花环,然后离开吐蕃。大乘..
道济(1150?~1209)
Daoji南宋僧人。又名湖隐、方圆叟。俗姓李。天台(今属浙江)人。他的神异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通称济颠僧或济公。他从灵隐寺住持佛海瞎堂禅师出家。传说他言行类似颠狂。嗜酒肉。据北 禅师《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所载,他是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的远孙,狂而疏,介而洁,游踪半天下,所至题墨,文词隽永。..
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 359~429)
Fuotoubatuoluo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亦称佛大跋陀、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丧父,17岁出家。据说其背诵经典,一日能完一月之业。曾与同学僧迦达多游罽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觉军)受禅法。后受智严之请东来,于后秦弘..
鸠摩罗什(Kumarajiva 344~413,一说350~409)
Jiumoluoshi后秦僧人、译经家。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来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经典。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槃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
耆域〔《神僧传》卷第一〕
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华戎靡有常所。而倜傥神奇。任性忽俗迹行不恒。时人莫之能测。自发天竺至于扶南。经诸海滨爰涉交广。并有灵异。既达襄阳。欲寄载过江。船人见梵沙门衣服弊陋。轻而不载。船达北岸域亦已度前行。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两岸见者随从成群。晋惠之末至于洛..
玉佛寺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上海安远路。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经缅甸迎回大小玉佛五尊。归国后途经上海,留下坐佛卧佛各一尊,并在江湾建寺,名玉佛寺。宣统三年(1911)寺毁,玉佛仍存。复在麦根路(今维安路)赁屋供像,招僧禅修。至1918年临济宗僧人可成始在今址建新寺,1928年竣..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Da tang xi yu qu fa gao seng zhuan佛教传记。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唐天授元年至二年(690~691)义净撰。2卷。作者撰述了自唐初以来既虔诚于东夏,复请益于西天的六十僧人的卓越事迹,以嘉其美诚,冀传芳于来叶。书末附作者本人自传。所叙僧人及其行迹,较为清晰..
讲经文
Jiangjingwen佛教僧人教化世俗人等的通俗化讲经的讲唱底本。六朝以来,佛教僧人在保持固有的转读、梵呗、唱导等读经方式下,汲取东汉以来儒生讲解儒家经典形式逐渐形成固定的课堂。讲问论辩形式,由斋讲发展为有固定仪式的正式讲经。为吸引听众,以佛教经义为根据,增加了故事化的成分,形成俗讲。俗讲..
中国佛教传记
Zhongguofojiaochuanji中国佛教僧人列传。初见于魏晋南北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别传。个别高僧的单篇传记;②类传。同类高僧传记的结集,如西行求法的高僧,高逸超群的大德;或一山一寺的僧人和某宗某派的大师;③总传。属综合性的僧传,它幅度宽广,时代绵长,收列人物众多,记述某一历史时期佛..
僧伽制度(samgha)
佛教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出家 佛教信徒为求解脱而出家修行。这种制度原非佛教所创始,古印度早有此风尚。佛教徒出家,先要剃发,这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一般出家人不留胡须,但中国出家僧人剃后仍有复留者。南方国家和中国傣族地区僧人一律不留须。僧人不是充当人、神之间的中..
朱士行
三国魏僧人。汉族地区僧人最早西行求法者。原籍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少年出家。嘉平(249~253)中,昙柯迦罗弘传《僧祇戒本》,开始依羯磨法授戒,他依法受戒成为比丘。出家后精研经典。常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感到译者理解未透,删略颇多,文句艰涩,难于理解,因而发愿西行寻找原本。甘露..
三衣补治浣染法
亦名:衣补治浣染法、袈裟补治浣染法子题:衣和合净、衣服恒须净洁如法不尔则人非人诃、三衣不说净提、三衣不点净吉、色和合净、复线、重线、赭色土、絣、衣服不净法灭之相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补治浣染者。(一、净法和合)十诵云,以小段物补衣,若却刺者,不须说净点净;若直缝者,段段须说,不者..
安居但制三月
羯磨疏·诸众安居篇:“问:‘夏有四月,何但结三?’答:‘待形须济,事须开舍。故制前三,特开后一迦提赏劳,使作衣服,受用资身,弘道利俗也。又解云,四月通结,唯初日成,必有缘碍,则不名岁。教急机缓,不名智人,不可常行,摄生不尽。故开前一月,续结成岁,岂不然耶?’”(业疏记卷二○·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