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楞严经:原文版
楞严经:白话讲
不同叫法如下: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又名《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简称《楞严经》
简称《首楞严经》
简称《大佛顶经》
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楞严经:原文版
楞严经:白话讲
不同叫法如下: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又名《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简称《楞严经》
简称《首楞严经》
简称《大佛顶经》
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
Lengyanjing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关于此经的译者,有各种不同传说,大多认为译者般剌蜜帝为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
《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刺密帝译,属于秘密部。自宋而后,盛行于禅、教之间。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但因其内容与其他显..
楞严经所说三智之一,即凡夫和外道之智。
(譬喻)一水泡也。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杂语)烧香一次,又灯明一次。楞严经六曰:于身上爇一香炷。
(术语)一类之根性也。妙玄一上曰: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又】为眼等六根任何根之一。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首楞严经长水疏》云:“首楞严者,梵语也。《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得此三昧,观法如幻,于法自在。”又咒末疏云:“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难。至四百十九云跢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菩萨十地中之第四地名。楞严经说: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能见正道之眼。楞严经说: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譬喻)三界无实。譬如空华。楞严经六曰:三界若空花。
(经名)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曰大佛顶经,首楞严经。楞严经等。
(术语)味之最佳者也。楞严经曰:酥酷醍醐,名为上味。
(人名)宋秀州长水子璇,号长水。初从本州洪敏法师学楞严经,后参见琅玡山觉禅师有所悟。后住长水,众几一千,以贤首之宗旨释楞严经起信论义记等。自唐之圭峰至宋代唱导华严者,惟师一人。见稽古史略四。..
(术语)死亡之人也。楞严经八曰:亡者神识,飞来乘烟,入无间地狱。随愿往生经曰: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术语)谓密教之经典,以行灌顶之式传授其奥义故也。稽古略三曰:于灌顶部,诵出一品,名楞严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三(2)——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二、六念法门在佛经里对在家居士还提倡有六念法门的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第一是念佛。这不仅仅是指嘴巴上念佛,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庄严相好,高山仰止,把佛陀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向佛看齐。你一念想到佛的功德,你..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上课,假如长期疲劳就特别容易累。所以诸位校长,待会真的累了,不要撑,撑了之后一、两个小时都..
◎ 虚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佛首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佛问其将何所..
《楞严经》属于圆顿教,主要就是破妄显真,告诉我们如何悟入如来藏性,是直了成佛的法。虽然《楞严经》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二十五圣说圆通法门、五十七位成佛,乃至于破魔超三界宣说大乘修证之法,但主要还是要显明常住妙明真心、三如来藏心,然后透过佛陀与阿难,还有其他圣者的来回的讨论、开示,..
第二节 实相禅布为天台教(四)四、天台学之演变天台学之成立,归功智者大师,但是智者大师的学说,统统是由章安尊者记录而成。他的著述,向称三大部为根本教典,就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此外还有五小部及禅波罗蜜、六妙门等。但天台学成立后,当时因时地交通的关系,只能在天台山的一方面..
与祖师同行 壹 信者皆相应各个祖师大德都说参禅不得其妙,病在自信不及。可见建立自信是参禅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自信不及,不肯从本分上下手,老是寄希望于他人,以为师父会传给他一个一用就灵的妙法,却不知佛法不从人得,这就是参禅入门的第一个困难。..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山寺的一段经历。1937年5月初,梦参法师持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之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
香手菩萨 香手菩萨过去生在宝藏如来的世界时,曾为转轮圣王的第十个王子,名为软心。软心王子在大臣劝化下,与父亲及其他王子们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下菩提愿,宝藏如来也为他们一一授记。 当时软心王子特别在佛前祈愿,愿使一切众生都能思惟诸佛境界,手中自然生出檀香、优陀婆罗香,且用手中自然散发的..
【全文】奘师说禅 上海自道精舍【时间】:2012年9月8日 19:30-22:10【地点】:上海市自道精舍【人员】:奘师,西酉师、如实师等,上海临近众弟子五十余人致谢:善地禅修录音整理组(qq群:)参与录音整理.文字校对审核复核的诸君。推广:愿更多的人加入善地禅修奘师法语整理的队伍中,愿更多的人听闻佛法。(以上如..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
【妄语业道】 p0629瑜伽五十九卷十三页云:妄语业道事者:谓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觉、不知。想者:谓于见等,或翻彼想。欲乐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烦恼者:谓贪瞋痴,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时众及对论者领解。..
唐代僧。循州(广东惠阳东北)人。生卒年不详。初住罗浮山南楼寺,博通内外典籍,并就梵僧学梵文。神龙二年(706)菩提流志译宝积经时,奉诏入京证义。后于广府与一梵僧译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此乃据开元释教录卷九等所载,然大佛顶首楞严经恐非译自梵文本(近代学者或以..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