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楞严经:原文版
楞严经:白话讲
不同叫法如下: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又名《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简称《楞严经》
简称《首楞严经》
简称《大佛顶经》
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楞严经:原文版
楞严经:白话讲
不同叫法如下: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又名《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简称《楞严经》
简称《首楞严经》
简称《大佛顶经》
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
Lengyanjing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关于此经的译者,有各种不同传说,大多认为译者般剌蜜帝为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
《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刺密帝译,属于秘密部。自宋而后,盛行于禅、教之间。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但因其内容与其他显..
楞严经所说三智之一,即凡夫和外道之智。
(譬喻)一水泡也。楞严经六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杂语)烧香一次,又灯明一次。楞严经六曰:于身上爇一香炷。
(术语)一类之根性也。妙玄一上曰:一根一缘,同一道味。【又】为眼等六根任何根之一。楞严经六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首楞严经长水疏》云:“首楞严者,梵语也。《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得此三昧,观法如幻,于法自在。”又咒末疏云:“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难。至四百十九云跢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菩萨十地中之第四地名。楞严经说: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能见正道之眼。楞严经说: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譬喻)三界无实。譬如空华。楞严经六曰:三界若空花。
很多人说修禅即为吃斋念佛,济公还佛珠心中留,酒肉穿肠过呢,没有多大可信度是虚无荒谬的。禅是一种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出世入世的逻辑。禅即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其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品尝后才能真知道其味,不管别人怎么形容比划也只是别人的想..
第二十七章 圆通本根 声色香味触法内容提要:世尊请在座的大菩萨大阿罗汉介绍各自从何悟入圆通。本章六位菩萨、阿罗汉做了介绍。憍陈那五比丘悟明四谛,音声为上。优波尼沙陀悟色虚妄,色因为上。香严童子观香虚妄,香严为上。药王、药上二位法王子因味觉明,味因为上。跋陀婆罗和他的十六同伴观无所有,触因..
(三)检验佛法的标准:三法印所谓“法印”,亦即标准,“三法印”,就是用来检验一部经典或者思想是否是佛说、是否是佛法的三个主要标准。“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指世间一切事物时时处于迁流不息、瞬息即变、无始无终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样态。..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能够知道佛门中的智慧是非常多的,而且对我们的帮助也是非常的大,那么有些人就是想要知道业果的四大定律是什么,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业果四大定律——业果决定。业增长广大。业未造不遇。业已造不失。我们都知道在道次第业果中提到过的业果四大定律:第一、业果决定..
1、首先明确自己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只有内心目标明确,才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善知识做自己的导师。如佛教中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求当下生活能够幸福美满,将来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按照这个目标,选择依止的善知识时,就以此为标准而观察、抉择。 2、我们依止善知识前,为了避免以后发生一系..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这些地狱恶报,原来子虚乌有,全是妄想所生。原文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吴兴曰:造业招报,..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内容提要:贪心俱成鬼道,酬完鬼道宿债生畜生道,酬毕畜生道宿债复归人道。这些人,都是由于他们无始来颠倒妄想,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受尘劳扰乱,为烦恼缚缠,生灭轮转不已。这等人称为可怜悯者。一 贪心俱成鬼道原文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业障可畏内容提要: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避诈,如避豺狼。菩萨避诳,如避蛇虺。菩萨避冤,如避鸠酒。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菩萨见枉,如遭雷辟。菩萨见覆,如顶..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内容提要: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如来法流逆流而上,修习位的菩萨顺流而下,与如来法流水相接,自心觉智与如来正觉交接,名为等觉菩萨。一 四种妙圆加行原..
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内容提要:佛说此经名目。阿难请佛开示微细沈惑。佛告诉阿难,众生临命终时,情分下沉,想分飞升,依情想多寡,分别生于六道。原文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 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三 十回向是: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
第四十一章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卷第十五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尘,六根无所摄,都归清净一心,六用全休,是增进修行的第三关。原文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色界生、无色界生、有想生、无想生、非色界生、非无色界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虚妄轮回而有卵生,杂染轮回而有胎生,执着..
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 如来顶咒功德无量之二原文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白话解世尊说完,会中无量白千种金刚,同时在..
第三十七章 佛顶光明般怛啰咒内容提要:世尊给与会大众念颂佛顶光明般怛啰神咒。原文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
卷第十二第三十四章 文殊长偈作答 择出耳根最胜内容提要:二十五圣各说了圆通的初心方便,文殊菩萨在偈中择出观世音说的最胜。为救末劫诸众生,发心求学出世法,欲得成就涅槃心,观世音法最适宜。原文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
第三十三章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内容提要:观世音菩萨从耳门入手,圆照三昧,得心自在,入圣法流,得三摩提,成就菩提。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与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一 十四种无畏功德原文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