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是在犯错和改过,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犯错和改过的过程,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而且我们无论是多大的错误,都能需要改过,但在改错时一定要是真心,并且真心和发自内心的改错,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得到快速的成长。
其实我们通过了解和学习了凡四训能够让我们的懂得改过的作用和意义,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改善命运的机会,也能够为我们增加对世事的认知和理解,使我们对自身的为人处世做出的调整,并且通过学习了凡四训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处世的智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是在犯错和改过,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犯错和改过的过程,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而且我们无论是多大的错误,都能需要改过,但在改错时一定要是真心,并且真心和发自内心的改错,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得到快速的成长。
其实我们通过了解和学习了凡四训能够让我们的懂得改过的作用和意义,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改善命运的机会,也能够为我们增加对世事的认知和理解,使我们对自身的为人处世做出的调整,并且通过学习了凡四训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处世的智慧。
◎ 来果参禅人没有过:日用中一切时参,一切处参,一切事参,无造过余地,何云有过?--非也,大非也!殊不知无量劫来,所造五逆十恶,过于须弥山,直使今日禅也参不上,道也办不好,说无过者,岂不非也?诸佛成佛,灭度久矣,我们还在这里讲过,至此说无过者,岂不大非也?过有小改、大改二种。小改者..
--怀念昌臻法师又是几天过去了,我开始想起师父的那番话。于是短讯一条去询问:你说元旦那天我梦里见到的天地纸花是哪位高僧圆寂了?很快,师父回得一条:蜀中净土网站,昌臻法师。百度输入,我见到众多关于昌臻法师圆寂的标题信息。打开蜀中净土这四字浑然清秀的链接,灵魂暮然神往,终于,在我的电脑桌..
我小时候最欢喜吃好东西,谁要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无论在家里、在外边,若不给我吃,那怎么样也是不行的!等到十一、二岁的时候,自己 才省觉:“我这个人怎么这样顽皮,这样不守规矩?这样做人没有什么意思,何况我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孝顺。”我知道以前所行所作都是不对 的,于是从十二岁那一年,改过自..
我是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精心打造过的人,以前做梦也没想过,我会学佛。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猛的,我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有用主义思想,在同喜班拼命吸收着佛法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感觉自己更加如鱼得水。有时候总有个幻想出现在头脑中:学上两年,我得牛成什么样啊。后来呢?后来就跟我的人生一样..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乱动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的烦恼。怎么用心呢?三句话,第一是不动自我的意思;第二是..
学佛从哪里开始啊?原先的接触,总会认为做善止恶就是学佛了,但是这不完整。我们将从以下几点与大家聊聊这个问题。1.佛教的觉悟佛是世间和出世间最高觉悟的践行者、发现者、追随者、发扬者、维护者。最高觉悟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自己觉悟;二、是能帮助他人觉悟;三、是自己觉悟和帮助他人觉悟都能做..
袁了凡居士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
◎ 希阿荣博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所谓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
每当我们走进寺院,尤其是进入大殿时,常常会看到周围的人行合掌礼,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跟着一起合掌,心里也随之而变得清静了一些。合掌,作为佛教中最简单的礼敬,做起来很容易,同时也能够表达我们的诚敬之心。凡是佛弟子,无论是面对诸佛菩萨,或是在寺院中遇到其他人,都可以用合掌来表达问好之意..
拜经共修今开始随着拜经机器的完善,几个道场相继开始组织拜经共修活动。今天在茶馆举办第一次拜经共修活动。今天的活动安排了一整天的时间,上午是自己向大家介绍拜经机器的情况,以及如何拜经?拜经有什么作用?拜经的历史等等。下午大家一起开始拜《金刚经》,并且这一拜经活动将成为这个地方定时开展的固..
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相。在极乐世界想看释迦摩尼佛的世界,想看看自己在生前的那些人,你在宝树都看见啦。所以我说往生不是一个人死亡的时候,..
停止抱怨是修行的开始,懂得反省是修行的根本,学会转念是修行的诀窍。不要只看到别人的错,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因果。世事无常,每个人都不会一直顺心如意,总是会出现各种波折,这便为抱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偶尔抱怨看似舒缓了情绪,给了负面情绪一个出口,但只要开始抱怨,便很难停下,而长期处在抱怨..
【诸蕴出现】 p1348瑜伽八十四卷十页云:诸蕴现者:谓从出胎,乃至老位。
【想受灭解脱】 p1230显扬四卷三页云:为欲证得最胜寂静住自在故,又为解脱彼障故;复从非想非非想处、心进止出;又息灭攀缘。故名第八想受灭解脱。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九页云:云何想受灭解脱?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超过诸余寂静解脱,住于似真解脱具足住中,心心所灭。为解脱想受灭障。此显想受..
【遍满境有四种】 p1242显扬十六卷十四页云:此中遍满境、复有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四、所作成办。有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毗钵舍那境。无分别影像者:谓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奢摩他竟。事边际者:谓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所作成办者:谓转依及依此无分别..
【焰摩名为法王】 p1388瑜伽五十八卷一页云:问:何故焰摩名为法王?为能损害诸众生故?为能饶益诸众生故?若由损害众生;名为法王,不应道理。若由饶益众生;今应当说云何饶益。答:由能饶益。不由损害。何以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所作业,当受其果。由是..
【妙观察智所缘】 p0701 佛地经论三卷七页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普观一切自相共相,皆无障碍。故缘一切所知境界。
【似行正法】 p0695 瑜伽九十九卷十五页云: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憍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行正法。
又作五钝使。即贪、瞋、痴(无明)、慢、疑等五种迷妄。(参阅“五钝使”1164) p1161
梵语pacārthāh。又作五尘、五妙欲境。指为五根所取之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之五种境界。即: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等五境。若加上意根对象之法境,则为六境。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如同尘埃,故称五尘;又因贪心而起执着之故,误为净妙之境,故亦称五妙欲境。其中,眼、耳二根之体必..
为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所举之五种悭吝。即:(一)住处悭,唯我独住此处,不容他人同住。(二)家悭,唯我独出入此家,不容他人同进出,若有他人,则我当于其中为胜。(三)施悭,唯我受此布施,不与他人共受,若有他人,则勿使其所受过多于我。(四)称赞悭,唯我受此称赞,不令他人共受,若赞他人,则勿使其所..
指六受身。受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约六识而成六受,即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称为六受身。身,为集、类之义。[杂阿含经卷十七、俱舍论卷一] p1268 ..
今之师家。与今师、一家等语同义。各派之末徒,以过去之旧师不明本派奥旨,今之祖师则善能显彰一宗之微意,故美称之为今家。如法华玄义释签卷三下、四教义卷五等之说今家、一家者,乃指天台智顗。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三与往生论注记卷二所说之今家、今师等,则指善导大师。 p1222 ..
指梵语bhagavat之六义。bhagavat,音译作薄伽梵,意译作世尊,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称为六德。[佛地经论卷一](参阅“薄伽梵”6510) p1308
指食狗肉之人。翻译名义集卷二(大五四·一○八三中):“谭婆(徒绀),此云食狗肉人。”又同书复列举“羯耻那”之称,意为煮狗肉者。[玄应音义卷七] p6706
指计执于世间之有边际、无边际者。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前际(过去)而起之邪见。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边无边论、四边无边论。即:(一)入定观察世间而计有边际,(二)入定观察世间而计无边际,(三)入定观察世间而计亦有边际亦无边际,(四)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而计非有边非无边。此边无边论相当..
藏教,即三藏教,为小乘教之别称;略,指阶级次第。藏教七阶,即三藏教菩萨修行之次第。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引天台四教仪集注载,三藏教菩萨修行至佛果,须经历七个阶段。即:(一)四弘誓愿,即观苦、集、灭、道四谛之境而起(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
【空空】 p0786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能见此者,谓智能见内处等空。空智空故;说名空空。
【所别不极成】 p0741 因明入正理论云:所别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如疏五卷七页释。
【剎那相】 p0798 杂集论六卷四页云:剎那相者:谓诸行剎那,后必不住。诸行念念劣,得自体无间必坏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