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楞伽经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很多人在修行持诵的时候一直都在纠结如何学习。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实我们若是时间足够的话,我们是可以去看一看楞伽经的讲解的,比如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等。

我们平时自己在家中念诵修行楞伽经的话,最好是按照楞伽经的念诵仪轨来念诵,我们不要自己随便的就去修行楞伽经。我们在学习修行楞严经的时候是可以去看一看南怀瑾大师的讲解楞伽经,这样我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楞伽经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很多人在修行持诵的时候一直都在纠结如何学习。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实我们若是时间足够的话,我们是可以去看一看楞伽经的讲解的,比如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等。

我们平时自己在家中念诵修行楞伽经的话,最好是按照楞伽经的念诵仪轨来念诵,我们不要自己随便的就去修行楞伽经。我们在学习修行楞严经的时候是可以去看一看南怀瑾大师的讲解楞伽经,这样我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法”里面,最重要的是“四依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我们学佛依靠谁?如果我们依靠的人与方法错误,我们这一生就谈不上成就。这是佛灭度之后,我们面临最严重的一个大问题。佛很清楚,虽然入灭离开我们,佛的心没有离开我们,佛的愿没有离开我们,所以他对我们有个妥善的指示,那叫四依法。如果后..
首先是“依法不依人”。当今时代是末法时期,《楞严经》说,我们当前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往生论注》也说:“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两者都说明了依法不依人的重要性。依法不依人就是我们学习佛法所要依准的是经典,而不能以说..
四依法,是佛陀教导弟子们随顺教诲的原则。学佛的人,在没有取得正觉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但要有智慧的随顺佛陀的教诲,感情的随顺是错误的,要理智的随顺。而理智的随顺就是:一、依法不依人,依法是依靠经里所教导的,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不依人是不管你多么有名、有地位,如..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智不依识。什么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说这个人名气有多大,“因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讲的话是不是佛经祖师的传承,这样叫“依法”。如果他讲的不符合经典,那就不能依从;如果有人虽然是个恶人,他说“念佛往生”,..
四依法很重要。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智不依识。什么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说这个人名气有多大,“因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讲的话是不是佛经祖师的传承,这样叫“依法”。如果他讲的不符合经典,那就不能依从;如果有人虽然是个恶人,他说..
十一面观音主救济阿修罗道,千手观音主救济饿鬼道,他们是观音菩萨众多身相之二种。天台宗《摩诃止观》立六观音,与六道相对应。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 ..
十一面观音(梵名Ekadasa-mukha)是六观音之一,在六道中主救度阿修罗道的一切众生,全称为十一面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梵文的意译为十一最胜,或十一首,有时又称为大光普照观音,由于形象上具有十一头面,所以通称为十一面观音。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名号,是由其神咒而来。该神咒名为“十一面..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
胜义僧,又名胜义菩萨僧,佛法专有名词,是指佛法中真修实证法界空性实相心的大乘菩萨,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住于七住位以上。僧谓出家修行之人。僧有二类:声闻僧、菩萨僧。菩萨僧复有二类:在家、出家。复有二类:胜义僧与凡夫僧。声闻僧以二乘法为主修,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无常苦空无我及缘其性..
随缘出自佛教,我想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都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随缘。要想了解随缘,先要知道什么是缘?佛教是讲因缘的,从佛法的角度说,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因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缘就是次要的条件。因可以认为是内因,缘可以认为是外缘、外部条件。打一个比方,我们所许的愿..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半取决于我们主观的认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然后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离不开我们的感觉,离不开我们的经验,离不开我们的需要,离不开我们的判断,所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处理,事实上是不客观的,因为人会受到他的..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败得失,但本心如如不动,不为所染。佛教是非常讲因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聚合..
《杂阿含经》世尊说:“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世尊说,有五受阴,受是承受的意思,一切生死都受在五阴上,故说五受阴。八苦的前七苦:生、老、病、死、..
什么是色离如实知?如果对于一切色产生贪爱能够如实知,并且如实知一切四大所造色皆是无常变易法,是苦法,苦法即非我,那么我们就于色调伏欲贪。怎么调伏?保持正念观察,于色生贪、喜乐如实知,于色无常色患如实知,随其生随其灭,我们不要干涉它,令其自生自灭,即名调伏,也叫断欲贪、越欲贪,不随其..
如果我们去研究一座“冰山”,那么就不能只了解其“显现”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10%),而且要深入了解(研究)隐藏在海面以下90%的“冰体”。“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和你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每个人的身体都由“五蕴”幻化而来,因此我们的身体又名“五蕴幻身”,若从..
色乃被冷热所破坏的东要,色蕴包含物质及物质的特性,进一步分析可区别为四大种和二十四所造色。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它们是色蕴的基本特点。地界就是坚固、粗硬的特点,水界是流动、凝结的特点,火界是暖热、遍熟的特点,风界是浮动、支持的特点。虽然四大各有特点,但任一个的生起必然依缘于其余三个,..
每个人都由“五蕴”所构成,可以说“五蕴”就是我们自己,“色蕴”即“物质”,受蕴(前五识、根识)、想蕴(第六识)、行蕴(第七识)、识蕴(第八识)。“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它可以内变“根身”(正报),外变“器界”(依报)。我们所见到的“色蕴”(物质),其实质是“心生之物象”,如果离开了我们自己的“..
学习智慧所要深入的大地,它的内容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缘起、四谛。第二个重点就是五清净的修观次第。就修观的实际需要来看,先详细地学习五蕴是最基本的,其余的处、界、根、缘起、谛都是在蕴的基础之上作解释或加入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第六章先详细说明五蕴,第七章解释其..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入菩萨行论》)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因为这里主要在讲身体的过患)宣讲知足的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跟我们说这几桩事。第一个要修“少欲”。少欲知足,你才能够离开“利养”,决定不能够贪图..
8.“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长阿含经》卷第九 十上经这一段出自《长阿含经》卷第九的《十上经》。讲什么是“八生法”。指的就是..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a)︰“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又,《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了知足少欲的功德:“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
所谓知足少欲,就是认识到你现在已经相当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当下你就圆满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缺这个,少那个:“我还要争取,还要努力。”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以你的功德、福德不能圆满。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功德当下就圆满,福德也是当下..
比丘:受了三坛大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男众出家僧人,也称大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男众出家僧人都能称之为“比丘”,没受三坛大戒的但受了十戒的称之“沙弥”。现在一般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需出家三年,佛教五堂功课都能背诵下来,然后就是看师父,给不给你开“号条”了。当然年龄较大的出家僧..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称,意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及出家两类。在家的男性信众称为优婆塞,女性信众称作优婆夷。优婆塞是“侍奉的人”之意,侍奉于出家者,布施其生活资具,受其指导,过在家生活而修行。在古代印度的佛教徒,是不像现在有固定的寺庙居住也没有固定的香火的,但是他们日常也要吃饭穿衣,所以通常都是通过乞讨。印度是一..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