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楞伽经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很多人在修行持诵的时候一直都在纠结如何学习。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实我们若是时间足够的话,我们是可以去看一看楞伽经的讲解的,比如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等。
我们平时自己在家中念诵修行楞伽经的话,最好是按照楞伽经的念诵仪轨来念诵,我们不要自己随便的就去修行楞伽经。我们在学习修行楞严经的时候是可以去看一看南怀瑾大师的讲解楞伽经,这样我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楞伽经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很多人在修行持诵的时候一直都在纠结如何学习。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实我们若是时间足够的话,我们是可以去看一看楞伽经的讲解的,比如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等。
我们平时自己在家中念诵修行楞伽经的话,最好是按照楞伽经的念诵仪轨来念诵,我们不要自己随便的就去修行楞伽经。我们在学习修行楞严经的时候是可以去看一看南怀瑾大师的讲解楞伽经,这样我们有什么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宽见法师答:四智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真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1:念头一起,转成阿弥陀佛,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四智】是什么?2:怎样才算是真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在逆境中不起烦恼,是否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释宽见:其实这些概念之类的问题,你百度查一下就知道:1、四智,指四种佛之智慧:一,大圆镜智;..
弟子:如何修行能见到空性?空性是什么?怎么定义和描述?释宽见:呵呵,这好办,教你个办法:你上网,百度上一查,什么是空?你不要定义吗?不就有了嘛。这个其实并不重要。空是什么呢?要从定义上来讲,空其实就是:一切法皆缘起无自性,没有个固定、真实不变的自性,诸法因缘所生,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当然这样说很空洞..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七章 黄土让花红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暗,即应听观。许多人学佛打坐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妄想不能断。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习惯性的习气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得愈好脾气反而变得愈大。这是什么原因要找出来。脾气还是属于比较明显的,实际上很多其他..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九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止即是佛。破除障道。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如妙良医咒枯起死。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其破恶。是名对治以止安心。止即是佛,止就是佛境界。破除障道,可以破除一切修道上的魔障,至于打坐会走火入魔,那是武侠小说上写的,后来就..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一章 境来不劳眼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闻,彻无明底,是乐信行。喜欢息灭妄念,达到清净寂然的境界,这一类人的性向是乐法行。相反地,有些人不喜欢打坐,而专门听闻研究佛经,乃至听人说佛法的道理,由此去彻无明底,要把念头的来去..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八章 止观丰佛宴上一回讲了天台宗修止观的六十四种法门,对于这个法门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它代表了中国的佛法,也是中国的佛教。这是在隋唐之间的智者大师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智者大师在当时不但为中国人所敬重,就是印度的修行人亦尊称为..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五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前面彻底告诉我们不从生因之所生,皆从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彻底地了了,了怎么了?无法解释,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四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药法亦尔,或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散。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法药。医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国医药中一种制药的方法,药制成粉叫散。制药者,中国古话叫..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八章 落红偏爱作痴泥现在继续讲修止,即打坐如何才能入定的阶段。不过,有个观念必须要了解,打坐并不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初步练习的方法,真正的定不是要坐著才能定,不管走路、做事、睡眠,无处而不是、无时而不是,这是心地法门,并不是有个定的境..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五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乃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生其善粮。是名随便宜以止安心也。上次讲到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乃至由定而达到无上菩提,即大彻大悟,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不管大小乘的经典所讲的道..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七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观,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目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今得悟解..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六章 远峰不近看《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止观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上次根据《宗镜录》的文字,把止讲完了,文字上立刻转到观的部分。老实讲..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四章 无花休怨春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讲就是要求止。止也是..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八章 明暗还天地上次讲到见性这个问题,引用了《楞严经》的经文。有很多同学提出来讨论,例如,我们眼睛可看见,瞎子看不看得见?就有一位同学根据《楞严经》的说法,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前面的东西,可是瞎子看见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是看见。另一个同学..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八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楞严疏云。击钟以辨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辨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间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闻。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声尘不起。闻相..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六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在说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修持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如想超凡入圣。换句话说,一个普通人想训练自己变成一个特殊的超人,必须要有一个训练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学的名词叫做修持,而中国道家称之为修炼。今天的..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上次我们谈到有关于永明寿禅师的评论。首先我们要知道,他所提的是中国唐宋以来佛教界里宗教与学术争论的重大问题。如果往上推,这个问题自从释迹牟尼佛涅槃以后就一直存在著,因为佛涅槃以后他的弟子们对于佛法的修持与见解就分了很多..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上的名词,在观念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但也可以说是有量有边的,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三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二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本书作者永明寿禅师是在宋朝初年,看到当时的佛法、佛教已经分道扬镳。宗教修持的人与研究经典的人,彼此不能够融通,换言之,大家对学佛如何求证的功夫没有了!因此永明寿禅师对当时佛教佛法这种普遍的情形作了一番批评。批评以后..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五章 尽虚空是莲座此明任物自真,称之为神。不为不思、不定、不乱、不来、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应现,名之为通。再来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诸位学佛想走大乘路线、认识佛法是什么东西?基本上要特别注意。《华严经》讲到普贤境界要我们明白什..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上次讲到未闻宗镜故耳。接下来又是另一段,是关于用功学禅学佛见地方面的问题。任运非禅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无作无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可谓弃静求喧,厌同好异。看文字即可了解大..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三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要解释这些理论很麻烦,这些理论都是高度的逻辑思考论辩,透过智慧的正思惟,了解本体..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注重做功夫、注重实证的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我们在这里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圆的说明,正好与这问题配合参究,而且重点在求证。像修净土念佛的,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怎么念?无念..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章 无言处,千口说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的问题,他们辩论的结论是:人的生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东西,佛当时提出一个名词叫见性。当此生命谁为主对于见性,我要再强调一次,通常我们看到见性二字,往往会将之与明心见性连在一起。见性这个观念,当然代表唐..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七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这段开始是中国古代大德所说的内容,说明了由小乘的修法,因声悟道而跳上..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九章 观花眼,流水心佛经的问答往往都是一层一层转进的。佛先用波斯匿王提出问题,《楞严经》上。是这样说的: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二十八章 空心具足八万门下面一节是《金刚经》的论,就是叫我们不住于法: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若不见一麈则无所取,若无所取亦无可与,是布施义,是大舍义。布施就是舍,换句话说,就是空掉,心不住法而空掉。经常有人说心空了,你有个空..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岂局已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像南阳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始终不会说不需要看经教,也绝不认为妄用一个方法瞎用心就可以,因为佛说的这些经典,是无..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