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苦衷。
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说:“没有什么器械是放不下的。”
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向倒到水溢出来。
苦者被烫到立时松开了手。
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一个苦者找到一个和尚倾诉他的苦衷。
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说:“没有什么器械是放不下的。”
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向倒到水溢出来。
苦者被烫到立时松开了手。
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十卷,唐慧立本,彦悰笺,成于武周垂拱四年(688)。本传详述唐玄奘法师一生事迹,为有关奘师传记作品中最详细的一书。题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是因为奘师西游回国以后,曾经长时期住在当时新建的大慈恩寺翻经院,专事翻译,时人对他的称呼加上寺名以表尊敬 (..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轮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是;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
佛住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之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禅师说:十年。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禅师说:得要二十年。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学僧惊讶道:为什么?禅师说:你只在..
《羊城晚报》的记者采访本焕长老,问他怎样看待出家。本焕长老答道:“社会的事、大家的事情很多,也不能个个都出家。”记者欲要反驳,说:“可是现代人有很多烦恼,小孩子要努力考大学,毕业又要担心就业,找到工作后还要担心买房买车……”本焕长老没等他说完就说:“这个事没办法急的,各人有各人的..
我们经常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果孩子咳嗽有痰,我们特别要注意保护脾和肺,在日常饮食中避免不适合的食物,减轻脾胃负担,因为脾胃一旦无法消化食物,食物就会变成垃圾,在体内生痰、生湿、生热。一、少吃甜食甘入脾,适当吃一点甘淡的味道就非常养脾胃,什么是甘淡之味呢?比如冬天大白..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心 律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得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得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是烦恼的根源。这则故事应..
所以传统文化从哪里下手?从那个你最放不下的东西,先难!从你最放不下的人放起。我不是叫你抛家弃子,你不要到时候怪到我头上。放是心上不要罣碍,不要执着,那不是责任放下。有时候说话不容易就在这里,讲了人家理解错了,就麻烦了。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今天你爱护你的亲人,很好,可是你罣碍了..
如果归纳起来,我们放不下的有六种根本烦恼,那就是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我见。我贪是什么?有的人喜欢特定的垫子或座位,换了就不舒服,就坐不下了。还有,喜欢宁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舒畅的空气,才能修行,这虽是初心学禅者应有的选择,但却都属于贪。我瞋是什么?太硬的坐垫、吵闹的环..
长相年轻,是因为心地善良现实生活中,人到中年后,就显现出受性格和品格影响所致的面貌: *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 *性情柔顺的人面相柔和善美; *性格粗暴的人总是一脸凶相; *心术不正暗地里坑害别人的人总是寝食难安体弱多病; *心胸狭隘的人大多尖嘴猴腮、双眉紧蹙。 显得特别年轻秀美的人,一定单纯..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出来,烦恼是无形无相的。烦,这个大家很知道--很不安定,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这个身体容易,你的心里你就控制..
梵语sajvrti,巴利语sammuti。略称世或俗,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举凡三界之事法,皆具此二义。显扬圣教论卷十六(大三一·五五九上):“宣说我法用,皆名为世俗。”成唯识论..
【法身与诸功德法相应】 p0766 摄论三卷十七页云: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
【苦智】 p0841 显扬二卷十六页云:五、苦智。谓于有漏诸行之中,无常苦空离我思惟,若智若见,明了觉悟慧观察性。二解 发智论八卷五页云:云何苦智?答:于诸行,作苦非常空非我行相转智。三解 品类足论一卷六页云:苦智云何?谓于五取蕴,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无漏智。四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四页云:..
【过慢】 p1221瑜伽八十九卷七页云:于等谓胜,于胜为等,令心高举;故名过慢。二解 集论四卷十页云:过慢者:谓于相似,计已为胜;或复于胜,计已相似;心举为性。三解 法蕴足论八卷八页云:云何过慢?谓于等谓已胜,或于胜谓已等;由此起慢、及至心自取,总名过慢。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四页云:过慢者..
(术语)诸佛之净土也。西方要决曰:必须远迹娑婆,栖神净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