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所要开阐的就是性与相二门,而且是平均发展,这也是本经的特色之一。因此本经不但是性宗最高的经典,同时也被相宗行人奉为圭臬,是学唯识法相学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一。

《楞严经》中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是你要不要圆它、融它--法如是故,非造作故。
《楞伽经》所要开阐的就是性与相二门,而且是平均发展,这也是本经的特色之一。因此本经不但是性宗最高的经典,同时也被相宗行人奉为圭臬,是学唯识法相学的人必读的经典之一。

《楞严经》中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是你要不要圆它、融它--法如是故,非造作故。
四依法,是佛陀教导弟子们随顺教诲的原则。学佛的人,在没有取得正觉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但要有智慧的随顺佛陀的教诲,感情的随顺是错误的,要理智的随顺。而理智的随顺就是:一、依法不依人,依法是依靠经里所教导的,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方法。不依人是不管你多么有名、有地位,如..
十一面观音主救济阿修罗道,千手观音主救济饿鬼道,他们是观音菩萨众多身相之二种。天台宗《摩诃止观》立六观音,与六道相对应。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 ..
十一面观音(梵名Ekadasa-mukha)是六观音之一,在六道中主救度阿修罗道的一切众生,全称为十一面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梵文的意译为十一最胜,或十一首,有时又称为大光普照观音,由于形象上具有十一头面,所以通称为十一面观音。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名号,是由其神咒而来。该神咒名为“十一面..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
胜义僧,又名胜义菩萨僧,佛法专有名词,是指佛法中真修实证法界空性实相心的大乘菩萨,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住于七住位以上。僧谓出家修行之人。僧有二类:声闻僧、菩萨僧。菩萨僧复有二类:在家、出家。复有二类:胜义僧与凡夫僧。声闻僧以二乘法为主修,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无常苦空无我及缘其性..
随缘出自佛教,我想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都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随缘。要想了解随缘,先要知道什么是缘?佛教是讲因缘的,从佛法的角度说,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因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缘就是次要的条件。因可以认为是内因,缘可以认为是外缘、外部条件。打一个比方,我们所许的愿..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半取决于我们主观的认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然后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离不开我们的感觉,离不开我们的经验,离不开我们的需要,离不开我们的判断,所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处理,事实上是不客观的,因为人会受到他的..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败得失,但本心如如不动,不为所染。佛教是非常讲因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聚合..
《杂阿含经》世尊说:“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世尊说,有五受阴,受是承受的意思,一切生死都受在五阴上,故说五受阴。八苦的前七苦:生、老、病、死、..
什么是色离如实知?如果对于一切色产生贪爱能够如实知,并且如实知一切四大所造色皆是无常变易法,是苦法,苦法即非我,那么我们就于色调伏欲贪。怎么调伏?保持正念观察,于色生贪、喜乐如实知,于色无常色患如实知,随其生随其灭,我们不要干涉它,令其自生自灭,即名调伏,也叫断欲贪、越欲贪,不随其..
每个人都由“五蕴”所构成,可以说“五蕴”就是我们自己,“色蕴”即“物质”,受蕴(前五识、根识)、想蕴(第六识)、行蕴(第七识)、识蕴(第八识)。“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它可以内变“根身”(正报),外变“器界”(依报)。我们所见到的“色蕴”(物质),其实质是“心生之物象”,如果离开了我们自己的“..
学习智慧所要深入的大地,它的内容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缘起、四谛。第二个重点就是五清净的修观次第。就修观的实际需要来看,先详细地学习五蕴是最基本的,其余的处、界、根、缘起、谛都是在蕴的基础之上作解释或加入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第六章先详细说明五蕴,第七章解释其..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跟我们说这几桩事。第一个要修“少欲”。少欲知足,你才能够离开“利养”,决定不能够贪图..
8.“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长阿含经》卷第九 十上经这一段出自《长阿含经》卷第九的《十上经》。讲什么是“八生法”。指的就是..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a)︰“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又,《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了知足少欲的功德:“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
所谓知足少欲,就是认识到你现在已经相当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当下你就圆满了。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缺这个,少那个:“我还要争取,还要努力。”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以你的功德、福德不能圆满。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功德当下就圆满,福德也是当下..
比丘:受了三坛大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男众出家僧人,也称大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男众出家僧人都能称之为“比丘”,没受三坛大戒的但受了十戒的称之“沙弥”。现在一般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需出家三年,佛教五堂功课都能背诵下来,然后就是看师父,给不给你开“号条”了。当然年龄较大的出家僧..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称,意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及出家两类。在家的男性信众称为优婆塞,女性信众称作优婆夷。优婆塞是“侍奉的人”之意,侍奉于出家者,布施其生活资具,受其指导,过在家生活而修行。在古代印度的佛教徒,是不像现在有固定的寺庙居住也没有固定的香火的,但是他们日常也要吃饭穿衣,所以通常都是通过乞讨。印度是一..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
人生在世,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更多,但是在佛教中,一般把要经历的磨难,称为“灾”,其中三灾八难是佛教比较常见的,那么到底佛教的“三灾八难”指什么?一起了解一下吧。三灾八难,俗称多灾多难,灾祸不断。“三灾”和“八难”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
菩提祖师也曾明言“三灾”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虽鬼神难容。但却驻颜益寿。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但凡渡过“三灾”而不死者,便可保持容颜,延长寿命。即长生不老。那“三灾”到底是哪“三灾”呢?一:雷灾。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
梵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而成立四..
经藏(梵su^tra^nta -pit!aka ,巴sutta-pit!aka ),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律藏(梵vinaya -pit!aka ,巴同),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菩提树就是道。成道的菩提,依止树下成道因此而得名,菩提道。这是成的正觉佛。第二愿..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