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者,特至南隐禅师处请示什么叫做禅?
禅师以茶水招待,并在茶倒满杯子时,并未停止,仍又继续的注入。眼看茶水不停的一直往外溢,学者实在忍不住,就说道:禅师!茶已经满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禅师说道:你心中满是学者的看法与想法,如不事先将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自满、傲慢,一直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
器皿要装入真理的法水,一要空而无物,二要清洁无染,否则即使再好的饮料,也会变质。
有位学者,特至南隐禅师处请示什么叫做禅?
禅师以茶水招待,并在茶倒满杯子时,并未停止,仍又继续的注入。眼看茶水不停的一直往外溢,学者实在忍不住,就说道:禅师!茶已经满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禅师说道:你心中满是学者的看法与想法,如不事先将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自满、傲慢,一直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的心中。
器皿要装入真理的法水,一要空而无物,二要清洁无染,否则即使再好的饮料,也会变质。
不空,具名不空金刚,是他受灌顶的号,他名智藏,或称不空智。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生于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闍婆国 (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见金刚智三藏,随来中国,720年(开元八年)到洛阳(此据《贞元释教录》卷十五。另据赵迁《不空三藏行状》说,他是西域人,幼随舅父来中国..
(术语)称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见摄真实经上。
瑜伽焰口施食,本是密教依不空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修法的仪则。此经最初唐实叉难陀译为《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面然即焰口,为一饿鬼名。经中说阿难在定中受到面然的警告而去请示佛陀,因而佛陀说此施食之法,即说诵施食经咒,解除诸饿鬼痛苦。此经不空译出后,唐末即失传。宋代诸名僧取..
[出摄大乘论释]论云。于六识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识二分。一相分谓于眼等六识。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二见分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壬子。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可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时后城东北..
《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唐菩提留志译。是说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以四摄摄取众生的观世音菩萨)的秘密真言观行法门和它修持功德的经典。此经系唐神龙二年(706)夏天竺三藏菩提留志于长安西崇福寺译出,他的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至景龙三年 (709)春译成。其内分为七十八品:一、《母陀罗尼真言..
《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一卷,唐玄奘译。显庆四年(659),在大慈恩寺弘法院译出(原经后序为显庆二年五月旦日于大慈恩寺弘法苑重更敷译),大乘光笔受。此经是说观自在菩萨的不空羂索神咒心并其功德的经典。相当于菩提流志译的三十卷本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本书已有专条)的初品。此经异译本还有三种:..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一名《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一卷,北天竺岚波国婆罗门首领李无诏于中国唐代武后时译出。此经是说不空羂索观自在菩萨的根本咒--即一切明主不空羂索自在王陀罗尼的功德及诸种成就法的经典。除本译本外,还有唐天竺三藏宝思惟译本,三卷,题名《不空羂索心咒王经》。关于此..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一、所言空者 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一者、如实空镜 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 谓不空法..
【唯识成空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四难。外人问:若一切法空,这唯识性岂不是也空了吗?论主答曰:不空。怎样不空?答:因为唯识的真如性不是所执的法。也就是说,依内识所变的似有外法,众生妄计为实,然而以理推征,实不可得,所以说是法空,并不是离言正智所证的唯识实性也是没有。如果唯识也没有..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嗔,嗔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憍慢自大;五、疑,狐疑不信;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后五..
谓小乘的法门只知三解脱门的空理,而不知第一义空的道理,谓之三空不空。
(705-774)南印师子国(即今之斯里兰卡)人。唐玄宗开元八年到长安,翻译密宗经典,为密教祖师之一,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
二乘人观察一切事物,只见但空而不见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萨不但见但空,而且也见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这是天台四教中通教的空观。
执著自己的见解,安住不舍,而且强非为是,即近于普通人的成见。
1、指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2、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其中鸠摩罗什所译经论凡三十五部三百余卷;真谛所译经论凡六十四部二七八卷;玄奘译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不空译经凡八十三部一百二十余卷;义净译经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审察、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著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因为末那识的执著而来的。..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造般多罗道场,中央安置如意轮王菩萨,周围安置七星之像,及诃利低母,禳灾之法也。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即大乘八曼拏罗经也。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
(杂语)九会曼陀罗为合集本经别会别品之说者,本经于九会次第无所说。金刚顶经总有十万颂十入会(支那无全本之译,不空译金刚大教王经三卷出初会四品中前一品,赵宋施护译大教王经三十卷出初会之四品,惟由不空译之十八会指归一卷略知十八会之纲领而已)。初会中有四品:一金刚界品,二降三世品,三遍..
(术语)小乘之法门知三解脱门之空理,不知第一义空不空之理,谓之三空不空。往生论注下曰:尽彼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 三空不空之痼。
(名数)二中历三云:颂曰:不空罥索、不空勾、夜输多罗、忿怒勾、阿鲁利迦、如意轮、圆满意愿、大随求、利乐金刚、灭恶趣、一髻罗刹、多罗女、莲华发生、披叶衣、千手千眼、十一面、大吉祥明、水吉祥、大吉祥变、大势至、大明白身、毗俱胝、大吉大明,及丰财、马头、白身、白处尊,又加六大三十三。(..
三藏金刚智告其徒曰。白月圆时吾逝矣。至时绕毗卢像顶梵夹退归寝室跏趺而逝。赐谥灌顶国师。敕中书杜鸿渐撰纪德碑。智西域人。本王种。出家从龙智阿阇黎传密教及来东土初达南海。广州节度闻于朝。有旨驿驰赴阙入见。帝大悦。馆于大慈恩寺。未几夏旱。诏智祈雨智结坛图七俱胝像。约开眸即雨。阅三日像果..
大广智三藏不空示疾。诫门人曰。普贤行愿出无边法门。汝等勤而行之。宜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无生证大觉身。又命弟子赵迁执笔。授所撰涅槃轨范以贻后世。使准此送终。以表辞帝。诏遣内使赐。汤药劳问。就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辞让数四不允。不空叹曰。吾以法济世。不意垂死滥污封..
不空三藏。籍京兆大兴善寺。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孤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蒙授教法。洎登具戒仪范。善解一切有部。金刚智入寂已。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携弟子三七人。附昆仑舶返五天印度。历彼诸国。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余部。天宝五载还京。奉敕权止鸿胪..
释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
释飞锡。未知何许人也。神气高邈识量过人。初学律仪。后于天台法门一心三观。与沙门楚金栖心研习。天宝初游于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属不空当途传译。慎选英髦锡预其数。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先在..
释含光。不知何许人也。幼觉嚣尘驰求简静。开元中见不空三藏颇高时望。乃依附焉。及不空劫回西域光亦影随。匪惮艰危思寻圣迹。去时泛舶海中遇巨鱼望舟有吞噬之意两遭黑风天吴异物之怪。既从恬静俄抵师子国。属尊贤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坛。许光并慧辩同受五部灌顶法。天宝六载回京。不空译经。乃当参议华梵..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