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月刊上常说,佛门遭难,滥传戒法,规矩失传,真理埋没,这些话我也常讲。前几十年我就说,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若传戒如法,僧尼又严守戒律,则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败。我自己惭愧,初出家时不知什么是戒,只知苦行,以为吃草不吃饭等等就是修行,什么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不知道。鼓山是福建省的名胜地方,有几百僧人,有丛林,有茅蓬,远近闻名,我就到鼓山出家。鼓山戒期只有八日,实际传戒工作只有四五天,从四月初一日新戒挂号进戒堂后,马上就教规矩,省略了很多手续,又没有比丘坛,新戒受戒什么名目都不知,初八日在头上燃了香,戒就算受完了。后来我到各处一跑,传戒的情形各有不同:天台山国清寺戒期五十三天,尽是小和尚受戒;普陀山戒期十八天,名叫罗汉戒;天童寺戒期十六天,宝华寺戒期五十三天,安徽宁国府戒期三天,徽州某寺戒期更快,一昼夜就完事,名叫一夜清。后来看经律,才知这样苟且传戒是不如法的。《楞严经》说:“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坛场,多不成就。”可见三师七证这十师中,有一不清净者,戒就白传。《楞严》又说:“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近代传戒,不问清净不清净,如法不如法了。中国佛教,自汉明感梦,腾兰二尊者初来此土,不足十师,不得授具,但与道俗剃发,披服缦条,唯是五戒十戒而已。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迦罗译出《僧祇戒心》,初行受戒法,沙门朱士行为此土受具足戒之始。梁武帝约法师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俗从师受戒者四万八千人。此应是受菩萨戒。唐道宣律师于净业寺建石戒坛,为岳读沙门再受具戒,撰《戒坛图经》。宋真宗昇州崇胜寺,赐名甘露戒坛,诏京师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皇帝立的戒坛,受戒的人要经过考察的。初受沙弥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七岁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佛世小儿出家,阿难不敢度。佛言:“若能驱食上乌者听度。”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之位,以其五岁依师调练纯熟,堪以进具也。二十岁至七十岁,叫名字沙弥,本是僧之位,以缘未及,故称沙弥之名。比丘戒要满二十岁才能受,很严格的,有未满者,佛听从出世日算起,以闰年抽一月,以大月抽一日,补足助成二十岁。古有许多大祖师,未拘定年龄者也不少。清代以来,皇帝多是菩萨应世,如顺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萨戒,由国主开方便,凡是僧人不经考察,都能受戒。不知慈悲反成不好,以前传戒还可以,如宝光寺、昭觉寺、宝华山、福州鼓山、怡山等处,犹尚慎重,其他丛林小庙都在传戒,乃至城隍土地,会馆社坛,都传起戒来。我因此在《三坛正范·后跋》略云:“更有招帖四布,煽诱蛊惑,买卖戒师,不尊坛处,淫祠社宇,血食宰割之区,乱为坛地,彼此迷惑,窃名网利,袭为贸易市场,本是清净佛土,翻为地狱深坑。”近来《弘化月刊》指责滥传戒法的话,说得更不好听。我过去每年也在传戒,地狱业造了不少,其中有点缘故,欲想挽回后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初到云南鸡足山,看不到一个憎人,因为他们都穿俗服,所以认不出谁是僧人。他们全不讲修持,不讲殿堂,连香都不烧,以享受寺产,用钱买党派龙头大哥以为受用。我看到此情形,就发心整理鸡足山,开禅堂坐香、打七,无人进门;讲经,无人来听;后来改作传戒,从前僧家未有传戒受戒者,这回才初创,想用戒法引化,重新整理,因此传戒期限五十三天,第一次就来八百多人,从此他们才知有戒律这一回事。慢慢的劝,他们也就渐渐和我来往,渐知要结缘,要开单接众,要穿大领衣服,要搭袈裟,要上殿念经,不要吃烟酒荤腥,学正见,行为逐渐改变。我借传戒,把云南佛法衰败现象扭转过来。鼓山以前传戒只八天,只有比丘、优婆塞进堂,没有女众,各处远近寄一圆与传戒师,给牒,在家人搭七衣,称比丘、比丘尼,名为寄戒。我到鼓山改为五十三天,把这寄戒不剃发搭衣等非法风气都改了,很多不愿反对的,弄到有杀人放火的事件发生,岂非善因反招恶果。请慈舟法师来鼓山办戒律学院,他自己行持真是严守戒律,我很敬重他的。办道这事,总在自己,不在表面。古来三坛戒法,每一坛都要先学足三年才传授的。佛灭后,上座部分至五百部,事情复杂多了。佛在世时亦方便,有十七群比丘,年未满二十而受比丘戒的祖师也多,如不讲忏悔,纵至百岁亦是枉然,每见几十岁的老法师不守戒的也不少。这些情况,老禅和子都知道,初发心的要谨慎护戒。学习大小乘经律论,以求明白事理,清净觉地本来不染一尘,但佛事门中就不舍一法,出家受戒,先受沙弥十戒,此十戒中,前四是性戒,后六是遮戒。次受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尼众有三百四十八戒,不离行住坐卧四威仪和身口七支。菩萨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二摄善法戒,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报身;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制身不行,大乘制心不起;小乘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制身不犯,大乘连妄想都打不得,一打妄想就犯戒,大乘讲虽容易,行起来就难了。舍利弗过去在因地中想行菩萨道,离开茅庵,不做自了汉,发大愿心,入世度众生,到十字街头打坐去。有一天,见一女人大哭而行,舍利弗问她何故如此伤心?女曰:“我母亲有重病,医生说要世人活眼睛才医得好,这事难办,我感到失望,所以伤心痛哭。”舍利弗曰:“我的眼睛给你好不好?”女曰:“谢谢你!真是菩萨,救苦救难。”舍利弗遂把右眼给她。女曰:“错了,医生云须用左眼才对!”舍利弗勉强又把左眼挖出给她,这女人拿起左眼闻一闻,说:“这眼是臭的,不能用。”弃之而去。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便退了菩萨心。你看修行菩萨道难不难!受比丘戒时,戒和尚问:“汝是丈夫否?”答曰:“是丈夫。”受菩萨戒时,戒和尚问:“汝是菩萨否?”答曰:“是菩萨。”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未?”答曰:“已发菩提心!”既如此说,就要做得到,否则脚未踏实地,被人骂一句就放不下,动起念头,就招堕了。既受了三坛大戒,你我想想,像不像沙弥、比丘、菩萨呢?自检讨去。
相关推荐

真圆法师答:没有皈依是否可以念金刚经,请法师开示
顶礼真圆法师!阿弥陀佛!信女知自业障重,听同修说礼念地藏经消业障,家中可否放地藏菩萨像?家里没条件设有佛堂,可想在家念地藏经,经同修介绍请了地藏王菩萨像,在菩萨像前礼念地藏经,首念大悲十小咒,结束于回向皈依。没有焚香,菩萨像也没有开光,这样是否可以?我该怎样做妥当?还有我爱人他没有皈依是否可以..

济群法师开示如何养生
如何养生济群法师开示健康的生活,关键是知道如何抉择,知道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因为行为会成为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和心态,成为左右生命的核心力量。现代人的需求很多,这种过度在乎会使人不知不觉中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固然焦虑,得到后又会因担心失去而恐惧。于是乎,心始终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

智敏上师:辨别真假僧人的标准是看他是否持戒
【问】现在有很多穿着僧服的人会做一些人们印象里僧人不该做的事,人们很难分清这些人究竟是真僧人还是假和尚,请问师父,判断僧人真假的标准是什么?对这样犯错的僧人,佛教内部有没有自我净化的机制去处理呢?【智敏上师】真假标准是:思想知见是相信因果,进一步了解缘起性空的,行为是不伤害众生的..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如犯了戒律外之罪怎忏悔?
问:如犯了戒律外之罪怎忏悔?如无意中听到比丘诵戒,但内容不清,是找比丘忏悔还是自念百字明忏悔好?再有《沙弥戒广颂》有僧人以不净手触食供三宝,后堕三恶道,自己以前也有类似情况,应怎忏悔为好?智敏法师答:无意中听到比丘诵戒而未听清,立即离去,自责其心即可。忏悔以后誓死不再犯,然后念百字明见瑞相。..

智敏上师:上海居士林开示录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智敏上师(己卯年十一月于上海居士林开示)初八开示今天,承居士林领导人士的邀请,智敏在这里与大家结个法缘。刚才本人走进居士林经过佛堂的时候,看到大家虔诚地在做课诵,令人非常感动!这里大概都是修习净土宗的,本人在这里讲开示,对大家到底有没有帮助呢?有些人可能会不理解,以为密..

广化法师:持戒免难的小偷
持戒免难的小偷道安法师住世时,亲口告诉我他眼见耳闻持戒免难的故事如下:话说民国十七年间,湖南南岳祝圣寺的老和尚,为在家信众弟子们受五戒。受戒之时,老和尚讲解五戒的意义和持戒的利益,非常完善;讲完之后,大家法喜充满,纷纷要求受戒。其中,有个小偷看到大家报名受戒,也想参加,但是他心想..

佛源法师:佛源禅师禅七开示 次七第三日
次七第三日开口就错,动念即乖。本来「禅」是没有什么好讲,讲也讲不到的,要自己去参,自己去领悟,如东西是苦是甜,唯有自己吃了才知道,靠自己去体会的。六祖讲:「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是什么呢?」又对惠明说:「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东西呢?」如我们在吃包子:「吃包子的是谁?甜的、咸的、香的,这到底是什么呢..

黄柏霖:佛陀开示息灭淫欲心的好方法
黄柏霖:佛陀开示息灭YIN欲心的好方法那么接下来,『视老如母』是《四十二章经》里面的经文,我们来读这一段的经文:「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我们《感..

龙树菩萨对离淫欲的一段精妙开示
龙树菩萨对离YIN欲的一段精妙开示 龙树菩萨对离淫欲的一段精妙开示 [ 作者:佚名 来自:本站原创或来自网络 点击数:1448 文章录入:gjf008 ]《中观宝幔论颂》 圣龙树菩萨造 仁光法师从藏译汉杂说品第二(节选)贪爱女身者,多计女身净,实则思女身,全无一毫净。口是唾齿垢,诸不净器具,鼻流浓涕痍..

惟传法师:2010年10月灵泉寺三坛大戒开示--毗尼日用切要
空海(惟传)法师2010年10月灵泉寺三坛大戒开示【毗尼日用切要】早觉: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鸣钟: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唵 迦罗帝耶 莎诃闻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 伽罗帝耶 莎诃着衣:若着上衣,当愿众..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七、动中禅与受念处
七、动中禅与受念处1.概 说在这几天内,希望能够让大家实际地把四念处的修法都能理解、消化,有实际的经验、经历。也就是我们要把四念处的全部过程,都落入实修、实证。现在跟大家进一步地介绍,身念处的动中禅的修法,以及受念处方面。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基础,这两方面要具足,也就是身、受念处的基础..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七、现观法界实相
十七、现观法界实相什么叫做法界实相呢?你不要又把它变成是很抽象;把它变成一门学问在那里争辩。法界实相,你要深入去体悟,你才会真正了悟生死大事;你才会真正了悟「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如果你体悟不到什么叫做风界;风界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你还在文字堆里面打转的话,那你把你的鼻子、嘴巴都..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六、礼佛与身念处之配合
六、礼佛与身念处之配合在礼佛的时候,也要配合身念处的开发。你在礼佛的时候,除了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些深义要能够体悟到以外,还要礼出不同的品质啊!你要把那礼佛的品质具体地展现出来;要把那礼佛的真正意义要真正地体会出来啊!除了这之外,你在礼佛的当下,记得!那也是要跟身念处完全配合的。当你..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心念处的开发
十、心念处的开发前两天,在我们的修行里面,有时候还会要你去下达指令,再动作,但是现在你不要再去下达指令了,你只是动作。而在动作之前,以及在动作之中呢?你要清楚地去感受那一股意识之流。在动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导,不管是你脚的抬起,或是放下;或是手的举起;或是放下,包括手指头的动;包..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五、出入息法修习
五、出入息法修习身念处动态这些,你能够清楚的觉察;静态方面的出入息,也是一样。但那是更微细的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禅修要有静、有动;有动、有静。禅堂内的静态,是要让你的观察更微细。而观察更微细的这些,出入息法的配合就非常重要了。所以,当你在禅堂内静坐的时候,你就把出入息法的前面几..

大安法师对文化人学佛的开示
问:我素喜研究经教,手不释卷,津津有味;而于持名念佛,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如何对治?大安法师答: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获真受用。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以生灭心揣摩佛经真实义,往往愈推愈远。是故宜从真修实干入手。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

智海法师答:请师父慈悲开示“上善若水”。
智海法师答:上善若水,仁者智者见解不同。从我的体会来说,什么叫上善?用佛法来理解,什么是上善,那就是菩提心所摄持的善,空性慧所摄持的善,解脱心所摄持的善。如果用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来理解它,一个水呢,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润众生,离开水呀人都没有生命。所以,我们一切众生离开菩提心都不成其为诸佛菩萨了..

仁达法师:2009年11月6日正觉沙龙开示
2009年11月6日正觉沙龙开示1、正觉寺是否授菩萨戒?阿弥陀佛!仁炟法师开示:正觉寺暂不授菩萨戒,大雄宝殿开光后会举行传授三坛大戒,三坛大戒后接着再授菩萨戒。2、弟子学佛不到一年,主要通过网络学习佛法,一直苦于没有师父指导。目前弟子每日定课:早心经3遍、大悲咒7遍(有时候大悲咒前面加普门品一遍)下..

宣化上人: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
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第三十七章是说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

大安法师:念佛需要持戒吗
居士: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法师: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为佛弟子,首先得要三皈五戒呀!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业,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在大乘经..

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开示往生三心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

净土法门法师:持戒,要清净,持什么戒?
持戒,要清净。持什么戒?“三皈”、“五戒”、“十善”就行了,保证跟你接触的人对你都很欢喜。“三皈”是榜样,我跟谁学?跟佛学,跟法学,跟比丘僧学。这个里头要注意的,比丘僧要戒德清净;戒德不清净的,我不跟他学,就对了。在家同学当中要注意:哪一个人能守戒,我跟他学;不能持戒,不跟他学。用这..
![[旧文归档]大安法师对学佛网佛友的开示](https://img.sushijiameng.com/pic/images/img/1_20220501220249760d4.jpeg)
[旧文归档]大安法师对学佛网佛友的开示
明华居士站主于九月五日至十五日参加了东林寺第七期百万佛号闭关活动,闭关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在站主的要求下,东林寺代主持大安法师为学佛网修友进行了开示。站主就当天的开示,简单整理如下(注:法师由于当天有重要佛事活动,特抽出半个小时时间,约早上7:20至8:20会见明华居士,法师讲得快,而明..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93岁寿诞法会开示
梦参老和尚93岁寿诞法会开示2007年7月15日〈农历6月初二〉,适逢梦参老和尚寿诞,海内外四众弟子集聚中国五台山普寿寺举办寿诞法会,梦参老和尚特别假此因缘,作了一场简要的开示,梦老谈话内容如下:诸位菩萨,今天大家共同在这儿,修这么一个法。一切法是诸法因缘生,因缘生诸法。今天是个什么因缘呢?今天是我..

体光法师: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
开示十这敲散香啊!不晓得谁弄的,现在你们都在首座那个位子接散香,这不知道是谁规定的,也不晓得是在哪看的。这个散香交给你了,你来的晚了,别人帮忙敲散香,要接散香就是走这敲散香的里边,走到前边合个掌,就把散香接过去了,不是固定在哪个地方接,你在首座那里接,没有这个。以后这个人哪,都要学会当值,你在..

体光法师:体光老和尚 开示二
开示二……丛林的外观,一切变了,这就叫变哪!内也变,外也变,一切行动都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变成了一切佛事,你这个人哪,已经走上了正规的修行道路,外边正规到底,内边话头时时刻刻在,你这就是外也修行,内也变了,外也变了,你这个人哪,就辗转的算是一个修行人了。我们用功,不管是念佛,是参禅,或是你自己选..

惟贤法师答:现在有许多法师引进并大力弘扬南传佛教,认为南传佛教重视戒律修行很有次第,而中国的汉传佛教修
惟贤法师答:太虚大师重视佛教的三大语系,他认为都是平等的,没有偏见。三大语系就是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巴利语系就是南传佛教。我们在中国佛协开会时,每一次都有这三大语系的代表。这三大语系各有特点。南传上座部的佛教,着重持戒,非常好。那么在汉传佛教来讲,是在进行戒定慧修学的基础上,发扬大..
从真空到无明再到真空,它的迷失也来自于本觉本明 | 杨宁老师慈悲开示
但是大乘是说六根怎么来的,我给你说说大乘的角度。我们本来是佛,是空性的,你们先去想象,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假如我们是空性的,是佛,这个空性本身就有圆觉、觉明的功能。这个空性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它有能力明觉、圆觉境界它又能放光,又能了了分明,彻万法源、无所不知、跨纬度、没有维度、没有..

宣化上人:弥陀佛七开示
弥陀佛七开示念一句佛,虚空里便有一度光明。◎一九七九年冬开示于万佛圣城娑婆世界的人,都欢喜快乐,不欢喜苦恼;地狱的众生,欢喜苦恼,不欢喜快乐;饿鬼欢喜瞋恨,不欢喜慈悲;畜生道欢喜愚痴,不欢喜有智慧,所以它才跑到畜生道去。我们虽说欢喜快乐,不欢喜苦恼,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苦恼;天..

黄念祖居士有关婚姻问题的开示
黄念祖居士有关婚姻问题的开示 人生三大问题里,有个婚姻问题。外国人往往颂扬爱情,把爱情看得很神圣。其实说穿了之后,爱情属于欲,并不神圣。爱是爱欲,情是情欲。总之和欲紧密相连,欲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主要两种:食欲、色欲。吃东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