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验
一九五七年,龙岩糖厂的厂长赵旺居士请我到工厂为员工说法,并且举行皈依典礼,此后就在该地成立龙岩念佛会,弘法度众。随着各地前来的信徒增多,他又在土库、虎尾等地广设念佛会,宣扬妙谛。当年,正信佛教能在云林地区迅速传播,赵旺居士可说是功不可没。
因为赵居士对于台湾糖业发展贡献很大,政府又派他到泰国协助当地糖农开发。初履斯地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友人说:「我希望台湾种植甘蔗的经验能在泰国生根结果,更殷切期盼大乘菩萨道的种子也能在南传国家发扬壮大。」
台湾经验
一九五七年,龙岩糖厂的厂长赵旺居士请我到工厂为员工说法,并且举行皈依典礼,此后就在该地成立龙岩念佛会,弘法度众。随着各地前来的信徒增多,他又在土库、虎尾等地广设念佛会,宣扬妙谛。当年,正信佛教能在云林地区迅速传播,赵旺居士可说是功不可没。
因为赵居士对于台湾糖业发展贡献很大,政府又派他到泰国协助当地糖农开发。初履斯地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友人说:「我希望台湾种植甘蔗的经验能在泰国生根结果,更殷切期盼大乘菩萨道的种子也能在南传国家发扬壮大。」
【有支】十二因缘的第十支。由于爱、取二支的驰求执取,贪得无厌,这就积集下了引来生之果的业因。《涅槃经》云:‘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若以现代观念诠释有,自抽象概念言之,有是‘存在’的意思,若无存在,亦没有下一支的‘生’。存在又是什么?存在的就是业。此业是由‘取’──..
【慈航】最早在台湾弘传唯识的法师。法师俗姓艾,名继荣,字彦才,福建建宁人,幼失估恃,十七岁时,礼泰宁县峨嵋峰自忠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受具戒于九江能仁寺。行脚各方,礼九华、天台、普陀等名山,亲近各方大德。1927年入闽南佛学院就读,未满半年,因故退学。1929年主持安庆迎江寺,1931年以到香港..
本来面目的心理经验王雷泉无善无恶是一个修行过程,理解无善恶的境界是容易的,灭却有善有恶的思是不容易的。实现无善恶的清净世界,还须从有善有恶开始,从为善去恶开始。首先进入和肯定有善恶的世界,熟悉这个善恶的世界图景,接着就开始了为善除恶的行动,并且在世俗的赞扬声中享受道德赞美。到了去..
佛教中国化的经验◎ 学诚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充分发挥其圆融中道、契理契机的大乘精神,随着时空因缘变化而不断自我调适、自我更新,主动适应中国社会、融入主流文化,最终使佛教与中华文化高度融合,并使中国获得了佛教第二故乡的美名。为了更好地将佛教中国化持续推进,有必要回顾历史上佛教高度中国..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夫子这段教诲,「义以为质」,义就是本分,所以我们对家有本分,对我们的团体、我们的单位、我们的社会民族都应该有本分。而事实上,现在真的家庭也好、社会民族也好,都需要我们去尽这分本分。孩子需要教好,整个社会风气需要改善,整个民族的文化需要承传,这个..
◎ 大安乃至十念,一定要谈这种深信切愿的人,一定是念很多佛号的,一定是精进办道的,一定是如救头燃的,一定是带着欢喜心去念佛的。先要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才谈乃至十念。确实众生的业力不同,他生存压力很大,工作很忙,或者是修其他的法门,兼修净土,这些--乃至十念。而且这个十念不仅仅是谈..
虚老是湖南省湘乡人氏,俗姓箫,父玉堂公,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年逾四十,膝下无子。夫妇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心诚则有感应。回府之后,夫人果然怀孕。十月期满,夫妇同梦一位老者,长须青袍,头顶观音,跨虎而来。惊醒,胎儿降生,乃是一个肉团(八地菩萨,才有此境界),母..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汉文 翻译 一词 ,始见于齐梁时期僧人之言,僧祐《 出三藏记集》 卷一O《僧伽罗刹集经后记》:..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到最高意识境界。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号息霜。其父是天津的银行家,..
【乐居闲寂】 p1309集异门论十七卷十三页云:云何名为乐居闲寂?答:诸空迥舍,皆名闲寂。若住此中,欢喜爱乐,不生愁思,心无厌怖;是故说为乐居闲寂。
(一)内道与外道之并称,犹言内教外教。指佛教及佛教以外之一切教说。 (二)于佛教内,特指教内之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大乘之方广道人等。据净名玄论卷一、维摩经义疏卷一等所载,犊子部虽主张五蕴由四大所和合而成,然未能入“空无我”观,而计执有“我”、有“法”;方广道人主张一切法不生不灭,空..
乃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之第六观。又称楼想观、宝楼观、总观。即以极乐世界之宝楼而观全体报土之观法。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下):“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
【法证净】 p0760 法蕴足论二卷七页云:云何法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谓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如彼卷八页至十一页广释。又云: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爱慕爱慕性,心证心净;是名..
【实相真如作意】 p1272显扬三卷八页云:三、实相真如作意。谓如前说,乃至于染净法因,思惟诸法众生无我性、及法无我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见、及思惟分别众相作意,不复现行。
为日据时代台湾佛教文化界知名之士。早岁出家,曾赴日本驹泽大学留学,从学于日本佛教学者忽滑谷快天。返台后,经常撰文针砭当时佛教之缺失。能诗能文,中日文皆能撰述。除一度主编南瀛佛教之外,经常弘法于全省各地,并曾筹组台湾佛教青年会。早年曾任台南白河大仙岩(大仙寺)副寺,并开创台中佛教会..
(1913~)浙江绍兴人。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旋赴德国研究电机工程。氏为旅美航业钜子,笃信佛法,与张澄基博士过从甚密。旅美期间,对美国佛教之提倡至为热心,曾先后支持创建菩提精舍、大觉寺、美国佛教会、庄严寺等道场,并礼聘台湾、香港等地僧伽赴美主持弘法业务。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建世..
(Positivism)又作实证哲学、实证论。即主张基于经验科学及基本材料以构成哲学体系之学说;以为吾人知识之对象,仅限于经验所给予之事实。此系由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勃兴而形成之主张。于西洋哲学史,实证哲学诸家中,首推法国孔德(Comte, 1798~1857)为代表人物,其二大主张即谓,于研究方法上,摒..
位于台湾宜兰市北门。为佛光山之宜兰分院。乃兰阳地区著名之百年古刹,始建于前清道光年间。1952年,居士李决和、林长清等以雷音寺为共修场所,多方礼聘佛门大德道源长老及李炳南、孙张清扬等居士前往说法。四十二年正月,当时执教于新竹台湾佛教讲习会之星云大师应请来寺驻锡,旋即筹组宜兰念佛会,积..
(1900~1988)河南商水人,俗姓王。法名能信,别号中轮。二十岁依周口镇普静堂隆品法师剃度。二十四岁,赴湖北汉阳归元寺,依觉清律师受具足戒。后随侍慈舟法师赴苏州灵岩山,创建净土宗道场。历参太虚、印光、圆瑛等大德。曾在大陆、台湾各地佛学院宣讲佛学,且担任十数次传戒阿阇黎,以弘法讲经驰名..
(1911~1958)台湾彰化鹿港人,俗姓施。年十四,礼狮头山间云禅师披剃。年十七,结庐汴峰,苦修六年。年二十三,前往大陆,遍历诸山名刹。1934年,于天童寺礼圆瑛法师受具足戒。后往天台山依止静权老和尚,专攻天台教观、法华及四教仪,尽得三观十乘之奥旨。1939年,抗战事急,归返台湾,于新竹古奇峰..
(经名)一卷,刘宋慧简译。有老公年百二十,而甚贫穷,欲来见佛,释梵断绝之。佛使阿难唤之来,说其往因,出家证果。
即净土之三种庄严,乃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菩萨时,发四十八清净愿心所成就者。出自昙鸾之净土论注,本书下卷总分为十科以解释文义,净入愿心为第四科之标题,有多种解说;或谓净乃三种清净庄严,愿心乃法藏四十八清净愿心,入为酬入;意即酬三种庄严、四十八愿心而有成。[净土论注(良忠)、净土论注..
(一)比丘远离四种邪命法而清净活命,即八正道中之正命。亦即正当、清净之生活方法。据维摩诘经菩萨品载,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另据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载,净命者,谓少欲知足之行。(二)梵语 āyusmat。又作具寿、长老。指高僧大德。具有出世之慧命及世间之长命。(参阅“具寿”3079) p4700 ..
即从三身圆明之果位返向发心修行之因地。乃“从因向果”之对称。例如果位上之佛为化导众生之故,乃方便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另如念佛行者已往生净土后,再返回娑婆之苦界,行还相回向之摄化,皆是从果向因。 于密教中,为表示修行者从最初发心之位至佛果之位,依照悉昙 (a,阿)字在音韵上之转化,配..
(本生)杂宝藏经一明鹿女之缘云:昔雌鹿咶仙人尿便生端正女,迹生莲华。时梵领国王索此女为第二夫人,生千叶莲华,叶有千小儿,长大皆为力士,彼时千子者贤劫之千佛是也,父者白净王是也,母者摩耶是也。..
(术语)禅定七名中之一。禅定者,离一切之妄想而现受法味之乐安住不动,故名。了义灯五本曰:定有七名。(中略)七云现法乐住。(中略)现法乐住,唯在静虑,根本非余,净不通散。
梵语aksaya。谓无穷无际。无为法离生灭之相,谓之无尽;有为法之缘起,一多相即,亦谓之无尽。又无为法之无尽系权教所说,有为法之无尽则实教所说。于华严宗则以无尽为圆融无碍之意,主张一切存在之自身皆可为主体或客体,而不论主体或客体皆融通无碍而了无矛盾,此即所谓主伴无尽;由此形成一切法“相..
梵语anantanirde?apratisthāna-samādhi。指佛陀欲说法华经时所入之三昧。无量,乃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义处,乃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生出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称为无量义处三昧。佛陀既已说无量义之后,将说实相,则于中间入此三昧,依所出之无量义,故为无量义经之三昧;依所..
为四修之一。四修,指四种修行方法与规范。俱舍论及往生礼赞所说四修皆含无余修,其义不同。(一)俱舍论卷二十七所举无余修,谓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具修无遗。(二)往生礼赞所举无余修,又作专修。谓专念、专想、专礼、专赞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而不杂余业。[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卷八、顺正理论卷七十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