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是非常值得修行持诵的佛经,多多的念诵佛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福报、消灭业障,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病苦,让我们能够恢复健康的状态。我们若是学习药师经的话,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方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在家中看药师经的讲解来修行药师经,不过我们要注意药师经的念诵注意事项。
药师经是什么人都可以念诵修行的,我们若是念诵的话可以将药师经的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家人,而且我们也可以带动家人来念诵修行药师经,当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人,多推荐别人念诵修行药师经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药师经是非常值得修行持诵的佛经,多多的念诵佛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福报、消灭业障,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病苦,让我们能够恢复健康的状态。我们若是学习药师经的话,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方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在家中看药师经的讲解来修行药师经,不过我们要注意药师经的念诵注意事项。
药师经是什么人都可以念诵修行的,我们若是念诵的话可以将药师经的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家人,而且我们也可以带动家人来念诵修行药师经,当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人,多推荐别人念诵修行药师经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佛说《阿含》十二年,继说《方等》八年,然后说《般若》二十二年。《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心经》译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种。常读是玄奘大师所译。玄奘大师取经时,从玉门关出,有三百余人,归时仅一、二人。玄奘出玉门关后,困难重重,无法前进,有老人授此经,乃克服困难到达印度..
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1】十种小随烦恼随烦恼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
第七讲、相应行中的善与烦恼心所【1】善心所善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三位,计有十一个,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何谓善,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故以上十一种善心所,赅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其自..
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1】心相应行法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列于第四位的是行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第一讲、五蕴聚合说【1】五蕴是构成世间的基本质料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在佛经中有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之分。器世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有情世间的有情,就是..
第五讲、受蕴与想蕴【1】受与想感受与概念五蕴中的第二类蕴,是受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这一段论文,在《五蕴论》说的大致相同:云..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溯到中观学派,兹依次介绍如下。一、 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与瑜伽二派印度的大乘佛教,兴..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1】一本十支之学五蕴聚合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观根本圣典的《杂阿含经》,在一三六二部小经中,五阴诵占了一七八经之多,就可知其重要性。在汉译的经典中,除了《杂阿含经》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五蕴的单品小经被译出来。例如东汉安世高译出过《五阴喻经》、唐代义净译..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四大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的哲学家,即以地、水、火、风为构成物质..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四大种的聚合。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实四大而言;四大种所造色,由地、水、火、风实四大..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十讲 第六识颂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
殊胜地位如果说《地藏本愿经》是指明娑婆世界的恶道之苦、激发人们升起出离心,《阿弥陀经》是指点人们出离娑婆世界之后的归宿--往生极乐世界,《药师本愿经》则是指导人们如何从娑婆世界过渡到极乐世界的一部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经典。在众生业障沉重、疫病增多、病痛不堪的今天,此经不啻为最能对应当..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2)第一讲 ②果平法师 讲授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地点:新加坡居士林说到龙树菩萨,有个关于他的故事。龙树菩萨在修学佛道以前是一个外道。当时他生于印度的一个贵族,当时印度外道非常地盛行。龙树也学外道,学一种叫“隐身术”的外道法。他已修到可以隐身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4-2(第9观) 第九观(真身观):遍观一切色身相南无阿弥陀佛!下面讲第九观佛观,这一观非常重要,这一观是直接观察佛,是观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前面观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观是除去我们的业障,清除我们的烦恼,灭除我们的罪,让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观很重要的。我们平时讲念佛三昧、..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7)——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七、不杀生的利益之长寿第五大利益“寿命长远”。杀生的人断众生的命根,使其他动物不能活尽天年就命丧黄泉,短命而死,与此相应的果报是短命。因为你让别人短命了,所以你的果报也是短命。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众生,爱护生命,使别人的寿命得到了延长,那..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三(2)——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二、六念法门在佛经里对在家居士还提倡有六念法门的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第一是念佛。这不仅仅是指嘴巴上念佛,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庄严相好,高山仰止,把佛陀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向佛看齐。你一念想到佛的功德,你..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一(4)——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四、五趣唯心造“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一个人所造的业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诸趣的轮转。趣就是道的意思。六道也叫六趣,所以有六道的轮回。诸趣是指五趣或者六趣,也就是六道。五趣构成了我们生命层次的五种类型,就是众生的五种类型。在五种类型..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9)——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九、不偷盗的利益之钱财、健康、辩才具足第八大利益“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第八大利益比较厉害啊。“财”,钱财,人人都喜欢啊。“命”,生命的延续,就是指自己生命的质量。“色力”,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的优越啊,安乐啊。“辩才”,就是口才,..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七(4)——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四、不邪见的利益“复次龙王。若离邪见”。邪见就是恶,离邪见则是善,若能够离开邪见,则得成就十种功德。这就是离邪见的意义。“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幸福人生的标准是什么?有钱是不是幸福呢?官当得大,是否就幸福呢?房子大是否幸福..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2)——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二、法布施第二种施,属于法施。也就是用佛法去开导别人,用佛法来解脱他人的人生痛苦。去劝慰他人,或者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这也都属于法施。比如说你会别人不会,你教会他,这就属于法施。有些人秘而不传啊,我会的东西不轻易告诉你啊。我们会的东西..
◎ 李 翎 这个题目清楚的表述是玄奘为什么再译《药师经》? 笔者认为这个现象的背景就是道教。 佛陀教法,去仪式化、反对肉体成仙,这些都在《药师经》中得到强调。尽管如此,按传统印度观念,医师虽然治病救人,地位并不高。《摩奴法典》记在祭祀的时候:医师、示人以偶像的祭司、卖肉者,以商贾为生者..
◎ 太 虚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翻。翻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翻音未翻义的;例如;翻Wash..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此段经文起至贤善首菩萨章为本经的正宗分。叙述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本章内容为一经的宗趣所在。佛陀为普贤菩萨等大众开示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
【圆满慧】 p1240瑜伽八十三卷五页云:圆满慧者:谓成办慧、已到究竟。
【圆成实二种】 p1241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此圆成实、总有二种。无为有为有差别故。无为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
【瑜伽师地论总有五分】 p1244瑜伽释九页云:今此论体、总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此论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师地?就初立名,故..
【愁】 p1244法蕴足论八卷十七页云:云何愁?谓有一类、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师友死故,或因亲族灭亡都尽。或因财位一切丧失;便发自身猛利刚犷切心夺命辛楚苦受。彼于尔时,心热、等热,内热、遍热,便发于愁、已愁、当愁、心中愁箭;总名为愁。..
【补特伽罗无我性】 p1246如一切诸法皆无我性中说。二解 如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中说。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p1247摄论二卷十二页云: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二解 世亲释五卷十二页云: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谓如为一、先赞布施,后还毁訾。此中意者、先多悭吝,为赞布施。后乐行施,还复毁訾。令修胜行。若..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