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是非常值得修行持诵的佛经,多多的念诵佛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福报、消灭业障,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病苦,让我们能够恢复健康的状态。我们若是学习药师经的话,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方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在家中看药师经的讲解来修行药师经,不过我们要注意药师经的念诵注意事项。
药师经是什么人都可以念诵修行的,我们若是念诵的话可以将药师经的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家人,而且我们也可以带动家人来念诵修行药师经,当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人,多推荐别人念诵修行药师经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药师经是非常值得修行持诵的佛经,多多的念诵佛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福报、消灭业障,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疗病苦,让我们能够恢复健康的状态。我们若是学习药师经的话,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方法的,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在家中看药师经的讲解来修行药师经,不过我们要注意药师经的念诵注意事项。
药师经是什么人都可以念诵修行的,我们若是念诵的话可以将药师经的功德回向给我们的家人,而且我们也可以带动家人来念诵修行药师经,当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人,多推荐别人念诵修行药师经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偈颂(2)第一讲 ②果平法师 讲授时间:2007年8月26日——29日地点:新加坡居士林说到龙树菩萨,有个关于他的故事。龙树菩萨在修学佛道以前是一个外道。当时他生于印度的一个贵族,当时印度外道非常地盛行。龙树也学外道,学一种叫“隐身术”的外道法。他已修到可以隐身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4-2(第9观) 第九观(真身观):遍观一切色身相南无阿弥陀佛!下面讲第九观佛观,这一观非常重要,这一观是直接观察佛,是观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前面观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观是除去我们的业障,清除我们的烦恼,灭除我们的罪,让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观很重要的。我们平时讲念佛三昧、..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7)——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七、不杀生的利益之长寿第五大利益“寿命长远”。杀生的人断众生的命根,使其他动物不能活尽天年就命丧黄泉,短命而死,与此相应的果报是短命。因为你让别人短命了,所以你的果报也是短命。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众生,爱护生命,使别人的寿命得到了延长,那..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三(2)——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二、六念法门在佛经里对在家居士还提倡有六念法门的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第一是念佛。这不仅仅是指嘴巴上念佛,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庄严相好,高山仰止,把佛陀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向佛看齐。你一念想到佛的功德,你..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一(4)——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四、五趣唯心造“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一个人所造的业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诸趣的轮转。趣就是道的意思。六道也叫六趣,所以有六道的轮回。诸趣是指五趣或者六趣,也就是六道。五趣构成了我们生命层次的五种类型,就是众生的五种类型。在五种类型..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9)——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九、不偷盗的利益之钱财、健康、辩才具足第八大利益“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第八大利益比较厉害啊。“财”,钱财,人人都喜欢啊。“命”,生命的延续,就是指自己生命的质量。“色力”,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的优越啊,安乐啊。“辩才”,就是口才,..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七(4)——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四、不邪见的利益“复次龙王。若离邪见”。邪见就是恶,离邪见则是善,若能够离开邪见,则得成就十种功德。这就是离邪见的意义。“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幸福人生的标准是什么?有钱是不是幸福呢?官当得大,是否就幸福呢?房子大是否幸福..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2)——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二、法布施第二种施,属于法施。也就是用佛法去开导别人,用佛法来解脱他人的人生痛苦。去劝慰他人,或者传授给他人谋生的技能。这也都属于法施。比如说你会别人不会,你教会他,这就属于法施。有些人秘而不传啊,我会的东西不轻易告诉你啊。我们会的东西..
◎ 李 翎 这个题目清楚的表述是玄奘为什么再译《药师经》? 笔者认为这个现象的背景就是道教。 佛陀教法,去仪式化、反对肉体成仙,这些都在《药师经》中得到强调。尽管如此,按传统印度观念,医师虽然治病救人,地位并不高。《摩奴法典》记在祭祀的时候:医师、示人以偶像的祭司、卖肉者,以商贾为生者..
◎ 太 虚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翻。翻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翻音未翻义的;例如;翻Wash..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此段经文起至贤善首菩萨章为本经的正宗分。叙述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本章内容为一经的宗趣所在。佛陀为普贤菩萨等大众开示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
【圆满慧】 p1240瑜伽八十三卷五页云:圆满慧者:谓成办慧、已到究竟。
【圆成实二种】 p1241辩中边论中卷四页云:此圆成实、总有二种。无为有为有差别故。无为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
【瑜伽师地论总有五分】 p1244瑜伽释九页云:今此论体、总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此论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师地?就初立名,故..
【愁】 p1244法蕴足论八卷十七页云:云何愁?谓有一类、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师友死故,或因亲族灭亡都尽。或因财位一切丧失;便发自身猛利刚犷切心夺命辛楚苦受。彼于尔时,心热、等热,内热、遍热,便发于愁、已愁、当愁、心中愁箭;总名为愁。..
【补特伽罗无我性】 p1246如一切诸法皆无我性中说。二解 如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中说。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p1247摄论二卷十二页云: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二解 世亲释五卷十二页云: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谓如为一、先赞布施,后还毁訾。此中意者、先多悭吝,为赞布施。后乐行施,还复毁訾。令修胜行。若..
【饮食粗重】 p1250杂集论十卷十三页云:饮食粗重者:谓极多少食;于方便行,无堪任性。
密教以五智配于五佛,称为五智如来。即:(一)大日如来,位于中央部位,具足法界体性智。(二)阿閦如来,位于东方部位,具足大圆镜智。(三)宝生如来,位于南方部位,具足平等性智。(四)阿弥陀如来,位于西方部位,具足妙观察智。(五)不空成就如来,或作释迦如来,位于北方部位,具足成所作智。[菩提心论..
(一)即阿鼻地狱。又作五无间狱。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受苦报无有间断。为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恶之人所受之果报。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载,此狱以“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即:(一)时无间,指历劫受罪,无时间歇。(二)形无间,指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限量),一切有情于中受苦,其身形..
指五障。譬指修道之五障、女子五障,及欺、怠、瞋、恨、怨等五障,犹如云之蔽覆于物,令其不得成就之意。(参阅“五障”1194) p1164
以废弃无用之布缝缀而成之五种僧衣。即:(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 p1182
指修往生净土正杂二行之五种得失。又作五次相对。即亲疏、近远、无间有间、不回向回向、纯杂等五种相对之得失。(一)亲疏对,修正行者称礼忆念阿弥陀佛,弥陀即见闻觉知,彼此之三业不相舍离,故称亲缘。修杂行者,则佛与众生之三业常相舍离,故称疏行。(二)近远对,修正行者愿见弥陀之心恳切,时刻系念..
清代临济宗僧。法名超揆,号轮庵,乃长洲文征明之孙。年十七,以白衣参退翁弘储于江苏灵岩寺。永历四年(1650)受菩萨戒,后剃染。历住越州(浙江)大能仁寺、成都昭觉寺、云南文殊院、吴江灵岩寺。康熙年中,朝廷召住玉泉山普陀寺,又迁澄心园古华严寺,晚年返南中,未久入寂,年寿不详。曾校阅霁仑超..
我国古代方士所行之术。指天文、历算、占验、星相、医药(包括巫医)、卜筮、堪舆、遁甲、神仙、房中术等。其炼丹采药、服食养生、祭祀鬼神、祈禳禁咒等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重要之修炼济度方法。 p1441
梵语vaipulya,巴利语vedalla 。音译作毗佛略、毗富罗、鞞佛略、斐肥儸、为头离。译为方广、广破、广大、广博、广解、广、无比等。又作大方广、大方等。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指大乘经典。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于大乘佛教中,主要作为指大乘经典之用语,后世之小乘三藏(佛教圣典)中并未说及方..
(一)位于南岳衡山(湖南)莲花峰之中。四面峰峦拥抱,环绕如城,形似千瓣莲花,寺基则在莲房上。为唐代古刹,唐宋时香火甚盛,游人不绝。今已颓废,然规模犹依稀可观,殿上佛像修伟,可见旧时盛况。寺周森林蓊翳,荫蔽天日,泉流竹树间,冷然清澈。寺之西面,林泉夹道,有洗衲石、补衲石,为梁代惠海尊..
指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方广,即方正广大之意,系指大乘。道人,即“学道之人”意。自语义而言,系指大乘之学者;但据大智度论卷一载,方广道人乃误解大乘空之真义,而主张虚无主义之一派。小乘犊子部立补特伽罗说,承认有我之实体;大乘之方广道人则执著于空之思想(即恶取空),不承认因果。以上二者..
印度二十种外道之一。系以方位为万物之因的外道论师。据外道小乘涅槃论载,方论师执方为常住,以四方、四维等方位为天地之本源,天地灭后还入彼处,称为涅槃。又大智度论卷十记胜论师亦以方为常住,摄于六句义之第一实句义中。[百论卷下破常品](参阅“二十种外道”182) p1443 ..
又作地轮坛、金刚轮坛、金轮坛。谓四方正等之曼荼罗坛,大坛多用之。方形为地大之形,表示万物生长之德。为密教护摩法中与增益法相应之坛,然亦通用息灾法、敬爱法等。[大日经卷七] p1444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