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是首部译成汉文的佛经。加上尊者带来的佛像及舍利子,佛法僧三宝首次具足于动土。此被视为佛教真正传入中国的标注,史称“永平求法”。
《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佛教(小乘)教义,当中显著特征就是去欲除摄,鼓励梵行。经中特别指出爱欲为愚痴之祸根,提出戒律与禅定并行的修行思路。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首部译成汉文的佛经。加上尊者带来的佛像及舍利子,佛法僧三宝首次具足于动土。此被视为佛教真正传入中国的标注,史称“永平求法”。
《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佛教(小乘)教义,当中显著特征就是去欲除摄,鼓励梵行。经中特别指出爱欲为愚痴之祸根,提出戒律与禅定并行的修行思路。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抗疫期间,禁足家中的居士多定功课--读诵佛经,我由衷地随喜赞叹。很多经典中都说,若能读诵受持本经,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今天来谈谈,如何从读诵经典中获得功德利益。竭诚恭敬印光大师云:想要获得佛法的实际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读诵佛经祖语,当作此时就是佛祖..
宣化上人普贤行愿品浅释受持、读诵普贤行愿品的必定往生极乐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世尊盛赞此经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可见其重要性。唐道宣律师在《法华弘传..
(一)据金刚顶义诀载,五智印即:(一)(hūj,吽),金刚智印。(二)(trāh,怛洛),宝智印。(三)(hrīh,缬利),法轮智印。(四)(ah,恶),羯磨智印。(五) (vaj,鍐),一切如来法界智印。(二)为五股印之异称。(参阅“五股印”1116) p1162 ..
指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传系古代印度胜论学派之祖优楼佉(梵Ulūka)所立,至后代慧月(梵Maticandra)论师乃依据六句义而广开为十句义。六句义即:(一)实句义(梵dravya-padārtha),即主谛,又作所依谛。乃指诸法之实体,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等九种。(二)德句义(梵guna..
七有之一。谓依过去之戒定等因,而感得现在之天界乐果。以其果报存在,故称为有。[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俱舍论卷八”(参阅“七有”96) p1348
又作水看。禅林中司掌汲水、烧热水供大众盥洗之职称。禅苑清规卷八(卍续一一一·四六○上):“汤水不足、寒暖失宜,非浴主、水头所以浣众也。”[五灯会元卷十六] p1493
禅林中,挂于库司灶上之板。又作火板、火钣。炊饭熟,饭头击火版三下,火头即灭灶火。同时,大众闻击火版,乃停止坐禅,预备食事。[禅林象器笺呗器门] p1496
于地狱中吐火以惩罚罪人之狗。如楞严经卷八所载,若有生前造作恶业者,于临终时,亡者之神识先见大山自四面逼合而来,复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等专司惩罪之凶猛恶兽。 p1496
凡二十卷。元代道泰、智境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七册。本书系就诸祖语录、传灯录等,收集禅家诸师之机缘语要而成,内容包括帝王、宰臣、儒士、佛祖、法身、佛像、伽蓝、殿堂、塔庙、丈室、门户、禅定、经教、尼女、戒律、礼拜、缘化、神异、问疾、服饰、法器、斋粥、香灯、狮子像、龟鱼等一○二类。其中..
凡四卷。南宋净善重编。又称禅门宝训、禅门宝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凡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本书始为妙喜普觉、竹庵士圭二禅师于江西云门寺所辑录,经年散逸,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净善得之于老僧祖安,因惜其年..
(一)指参禅者,并不限于禅僧,亦包括俗家参禅修行者。临济录(大四七·五○六上):“师云:‘老和尚瞌睡作么?’严云:‘作家禅客,宛尔不同。’”(二)禅寺中住持上堂说法时,由僧众中选一辩才出众者与住持问答,此开问者,称为禅客。敕修百丈清规卷二上堂条(大四八·一一一九中):“古之学者,盖为..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杂语)方正质直。离邪曲之心也。往生论注下曰:正直曰方。(中略)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又】一乘成佛之法曰正直。
(术语)法华经方便品偈曰: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台家释之曰:正者,对傍而言。直者,对曲而言。非通别二教之偏,非人天五乘之曲,故谓为正直之一道。即圆教之一乘是也。法华文句五曰:五乘是曲而非正,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阿僧企耶】 p0775 瑜伽五十二卷十五页云:又数边际、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数所不能转。是故数之边际、名不可数。
指离秽土之行,即为往生净土而修之各种行持;或指以往生净土为目的之实践行为。去,即行。善导将众生往生诸佛净土之共通行门,称为“通去行”;而将往生一佛国土之行,称为“别去行”。[观经疏卷一、卷二(善导)、观经玄义分观门义钞卷三] p1602 ..
禅宗公案名。即引喻眉、目之关系以问答方式说明佛法,提示禅者应有之态度。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二八上):“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师曰:‘不相识。’僧云:‘为甚么不相识?’师曰:‘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则不分也。’师曰:‘眉且不是目,目且不是眉。’僧云:‘如何是目?’..
(流派)净土宗之略称。又云净家。
(术语)胎藏界者大日经说十院,青龙仪轨说十三院,现图示十二院。于此加四大护院,而为十三大院,四大护院者,应在四门云。
(术语)三心之一。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观无量寿经曰:二者深心。净影疏曰:求心殷重,故曰深心。天台疏曰: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心即是净土。注曰:肇曰: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深心也。同菩萨品曰:深心即是道..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栴檀天子教比丘诣佛请善夜经,佛为说经及咒,善夜者此经功德离恶梦险难等不祥之义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