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观看“海涛法师讲解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视频,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平静,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而且通过佛说四十二章经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陀留给世人的智慧和修行的思想,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
其实修行佛说四十二章经可以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时都能冷静的思考和快速的解决,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平静,而且通过修行佛说四十二章经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福报和智慧,使我们对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理解更多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通过观看“海涛法师讲解佛说四十二章经”的视频,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平静,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而且通过佛说四十二章经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陀留给世人的智慧和修行的思想,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
其实修行佛说四十二章经可以让我们在遭遇任何困境时都能冷静的思考和快速的解决,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平静,而且通过修行佛说四十二章经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福报和智慧,使我们对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理解更多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明海法师今天早上,我讲几点关于早晚课的基本知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早晚课,怎么样做早晚课以及早晚课的内容。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早晚课?这里面有些原因是可以非常明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有一些原因不好用语言表达,它要经过实际的体验来领会。早晚课是出家人在寺院里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
老婆罗门七天后将命终,佛陀教他修复佛塔,后延命百岁,无病而终。1.造佛塔不分大小,你造佛塔永不堕落三恶道。2.能够为往生者造佛塔,往生者必定生天。3.造佛塔不分大小,哪怕造得像米一样,所以各位你就看到西藏人,他没有钱,他就用三颗石头迭起来,也是一个佛塔。4.各位要多绕佛塔,你在绕的时候,..
1、什么叫放生?答: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即将被捕杀,惊恐失措,命在旦夕之间,发慈悲心,出资赎其生命,放使逍遥,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善良行为。深层次含义上亦有斩断自性之烦恼,脱离生死轮回牢笼之意。2、放生有无历史?答:有。以前,古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车金,他喜欢食用新鲜..
1、什么叫放生?答: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有情众生,即将被捕杀,惊恐失措,命在旦夕之间,发慈悲心,出资赎其生命,放使逍遥,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善良行为。深层次含义上亦有斩断自性之烦恼,脱离生死轮回牢笼之意。2、放生有无历史?答:有。以前,古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车金”,他喜欢食用..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
在佛陀时代,王舍城中有一位美丽无比的妓女,名叫斯蕊玛。斯蕊玛号称当时王舍城的第一美女,几乎整个王舍城的男人都迷恋她,尽管她的身价再怎么高,还是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倾家荡产来亲近她。有一天,斯蕊玛得了不知名的急症,意外地过世了。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伤心不已,伤心的程度远超过自己亲人的死亡..
第九讲大家晚上好,希望大家把这部《金刚经》听明白,然后自己在私下里去悟更深层的道理。因为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悟出来的东西是也不一样,我只不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你们能悟出更深的道理,不但自己受到无穷的益处,还能给同行带来更多的利益,与大家分享也是在培养自己的福德性。因为你在每一次给..
大日经疏讲解南无大悲毗卢遮那佛主讲者:释成观阿阇梨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梨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大毘盧寺2011年3月4日第19集请和掌南无大悲毘盧遮那佛(3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秒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如果听闻佛法当中,觉得说法的师父在讲解上,如有矛盾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呢?明证法师开示:跟谁矛盾,是跟经典矛盾呢,还是跟你矛盾呢?这你没有说清楚,如果说和经典矛盾,你怎么知道呢,那意思就是你和经典不会矛盾了,意思是你开悟了,你都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了,是不是这样,也未必吧,如果你真做到了,你就不问这..
【安乐】 p0625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言安乐者:无损恼行。0625
【安受众苦忍】 p0626瑜伽四十二卷八页云: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故意思择为诸苦因,追求种种苦性诸欲。于追求时,忍受无量猛利大苦。所谓种种徇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
【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 p0658 显扬六卷十四页云:成就者:唯佛法僧,是真归依;非余天等。何以故?由二因故。一、无所能为故,二、不现见故。云何无所能为?谓诸天神,不能为诸众生作利益事。此诸天神,或无能故,或待敬事故,或不忍疲苦故,或无慈悲故,或有障碍故。如是一切,非真归处。谓无能..
【住持】 p0659 瑜伽十三卷二十页云:云何住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住定】 p0659 显扬十九卷九页云:问:云何住定?答: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善能了取;善了取故,随其所欲,住所入定。又于所入诸三摩地,无有退失。如是有二种住。一、安住于定,故名为住。二、能不退失,故名为住。..
【住处障】 p0660 瑜伽二十卷二十一页云:住处障者: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总名为住。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复有四种障碍。一、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三、彼俱品念不随顺性,四、处所不随顺性。若谓己聪明而生高举,不从他闻顺观正法。是名毗钵舍那支不随顺性。若不安静..
【住舍念正知】 p0662 显扬二卷六页云:住舍者: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者:谓于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于现行喜相,分别正知。..
【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 p0669 瑜伽四十四卷七页云:当知菩萨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一者、住戒。于诸菩萨律仪戒中,妙善安住;无缺,无穿。二者、多闻。觉慧成就。三者、具证。得修所成随一胜善;逮奢摩他、毗钵舍那。四者、哀愍。内具慈悲,能舍自己现法乐住;精勤无怠,饶益于他。五者..
【成就六法必不能得远尘离垢】 p0669 大毗婆沙论五卷十三页云:如世尊说:若有一类、成就六法;于现法中,必不能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云何六法?一、不乐闻法。二、虽闻说法;而不嘱耳。三、虽嘱耳听,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于未证善法,不勤求证。五、于已证善法,不勤守护。六、不成就..
【成就业障与成就习气障四句分别】 p0669 瑜伽六十四卷十三页云:问:若成就业障,亦成就习气障耶?设成就习气障;亦成就业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成就业障,非习气障。谓如有一、于现法中,于五无间业,亦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此种类恶不善业,不作不增长。彼现法中,能障圣道。或有成就习气障,..
【邪见】 p0670 瑜伽八卷三页云:邪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拨因、拨果、或拨作用、坏真实事。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二解 瑜伽八卷十六页云:云何邪见?谓起诽谤欲乐,起染污心,若于起诽谤欲乐决定方便、及于彼究竟中,所有意乐。三解 瑜伽五十八卷三页云:邪见者:一切倒见..
【伺】 p0709 显扬一卷十页云: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
【忍法】 p0709 俱舍论二十三卷四页云: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
【身识所依】 p0677 瑜伽一卷八页云: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佛住世时,毗舍离国所流行之五种大恶病。即:(一)两眼赤如血,(二)两耳出脓,(三)鼻中流血,(四)舌噤无声,(五)所食之物变为粗涩。[请观音经、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 p1186
出自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为如来制定比丘结界之法,系指比丘作法事、行布萨、建塔寺时,于空地、山林、水边,随其场地之广、狭、大、小,结界而以立界相。依其所呈现之形相,可分为五种,即:(一)方相,即结界之处,其形方正。(二)圆相,即结界之处,其形团圆。(三)鼓形相,即结界之处,如鼓之形。(四)..
梵名 Digambara。又作裸体派、空衣派、空衣外道、露形外道。印度耆那教派别之一。西元一世纪时形成。主张耆那教徒不应拥有私产,甚至衣服亦不应有,以天为衣,故有此名。以其裸体生活,无所羞耻,故又称无惭外道。或有教徒仅系一腰带,长度不得超过一公尺半。本派教徒手持孔雀毛作之掸子,用以清除路上..
梵名Bāgh。印度印多尔市(Indore)西南方文底耶山脉(Vindhya)之南斜面,沿着那巴达河(Narmada)悬崖而开辟之七世纪顷之大乘佛教石窟群。原有九窟,现仅残存第二至第六窟。石窟构造与阿旃多(梵Ajantā)石窟有密切关连,本窟仅有僧院,不附设塔院。四方形之宽敞房间周围除入口外三面有小僧室,内面..
(Bhandarkar, Sir Ramkrishna Gopal; 1837~1925)印度之东方学者,曾任职于孟买教育局(1864~1893)及诸大学梵文教授。一八七二年,创倡印度之古物研究(Indian Antiquary),为孟买大学总长(1893~1895)、立法参事会员(1903~1905),并为多种学会之代表。又在波那(Poona)开设东方研究所(Bha..
指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一)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称为自性散乱。(二)修善之时,心为五欲之境所乱而不静寂,称为外散乱。(三)修禅定时,其心动散,于诸尘生味着,退失静定,称为内散乱。(四)诈作修善之相而其心退失,称为相散乱。(..
又作水看。禅林中司掌汲水、烧热水供大众盥洗之职称。禅苑清规卷八(卍续一一一·四六○上):“汤水不足、寒暖失宜,非浴主、水头所以浣众也。”[五灯会元卷十六] p1493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