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阿弥陀经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更加清明和平静,使我们心中的邪念和狠戾之气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焦躁和烦闷,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和安宁并充满正能量。而且通过诵阿弥陀经还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心中的魔障和烦恼。
其实我们通过观看“祺云法师最新唱诵版《阿弥陀经》”的视频,能够让我们对阿弥陀经的作用和重要性有更多认识,使我们在修行阿弥陀经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并减少心中疑惑,也能够为我们化解心中的痛苦和伤悲并减少阴郁。
诵阿弥陀经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更加清明和平静,使我们心中的邪念和狠戾之气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焦躁和烦闷,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和安宁并充满正能量。而且通过诵阿弥陀经还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心中的魔障和烦恼。
其实我们通过观看“祺云法师最新唱诵版《阿弥陀经》”的视频,能够让我们对阿弥陀经的作用和重要性有更多认识,使我们在修行阿弥陀经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并减少心中疑惑,也能够为我们化解心中的痛苦和伤悲并减少阴郁。
(五)持名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名以召德”。这个名字,就给你招来了万..
那什么是真信呢?大师说:“①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②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③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亿佛念佛,必定见佛,这就是说我与弥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于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摄,无毫厘许间隔。所以..
(七)后语念祖这次向诸位汇报和请教,开始于七月初十日莲花生大士圣诞,今日结束,又喜逢大势至菩萨圣诞,因缘很好。现道场已进行至第五日,会中或有人会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见佛见光之类的感应,这对于修持很有妨碍。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针对这个通病,一针见血,作了开示。印光大师云:光中用功,当..
(六)妙果 信愿持名为宗;横生四土,一生圆满是果,《要解》说: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于说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乘法。《法华方便品》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华经》以譬喻说法,其中有一个..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譬喻,浊水喻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①小乘教说一灰身灭智的:涅 法。②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法。③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④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世尊亲作也不能过之。)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世尊亲作也不能过之。)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华玄赞》说: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 就是说,可以作为标准的行动叫做方,善于启发众生的根器的,做..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我们通过实践就更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可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愿..
《要解》续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即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上,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出这么..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说在饭食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
(四)发愿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
那什么是真信呢?大师说:①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②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③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亿佛念佛,必定见佛,这就是说我与弥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于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摄,无毫厘许间隔。所以我..
(五)持名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名以召德。这个名字,就给你招来了万德。阿弥..
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显事事无碍法界,其理更深。当年华严会上大罗汉亦不能明白。事事无碍,指事相与事相,称性融通,亦皆彼此无碍。一事与多事也彼此无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多中含一,一中含多,这就叫一多无碍。这都十分难懂。例如说全体包括局部,这毫无疑问,但如说局部包..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主指教主阿弥陀佛;彼土一切圣贤天人即是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以及侣伴种种事相,..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大德开示(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
藕益大师开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黄念祖大德偈:谁知六字明,即是一味禅。立断与顿超,本来一念圆。已在含元殿,更何向长安。曹山真知有,不询五..
【想】 p1228瑜伽三卷七页云:想云何?谓了像。又云:想作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发起种种言说为乐。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二页云: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此复二种。一、随觉想,二、言说随眠想。随觉想者:谓善言说人天等想。言说随眠想者:谓不善言说婴儿等类、乃至禽兽等想。想作何业..
(1575~1630)明代曹洞宗僧。龙舒(安徽舒城)人,俗姓沙。又称大舣,字无异。世称博山禅师。十五岁礼拜五台山,参访宝方寺无明慧经。阅景德传灯录而省悟,故随慧经至玉山,且蒙其印可。明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西南三十公里余)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历住建州董岩寺、..
又作四谛十六行相。指小乘声闻修行者入圣位见道之前,于四善根位(即暖、顶、忍、世第一法)观察四谛,因每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坐禅三昧经卷下、大毗婆..
谓声闻之人,畏怖世间生死轮回之苦,乐着涅槃,反为证佛果之障碍。涅槃宗要(大三八·二四六上):“声闻畏苦,障于乐德,不知彼苦即是大乐故。” p6499
为十法界之一。又作声闻法界。指听闻佛之声教,观察四谛之理而证得阿罗汉果,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之境界。[法华经玄义卷二上、摩诃止观卷五上](参阅“十界”457) p6499
又作七坛御修法、七佛药师法。即日本台密以七佛药师为本尊,为息灾、增益所修之秘法。(参阅“七佛药师法”98) p6696
(名数)一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二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三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四寿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见金刚经。..
梵名Abhayajkara-tathāgata。施饿鬼会时,所供奉五本尊之一。依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载,行者若称念离怖畏等五如来之名,能令一切饿鬼灭除无量罪,而生无量福,所得饮食皆成甘露美妙之食。秘藏记以五如来配五佛,离怖畏如来即北方释迦牟尼佛。离怖畏如来为成所作智之用,故为变化身,历经六道四生界,为..
(术语)弥勒菩萨今在兜率天内院,经当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于此土出世,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开法会,普度人天,谓之龙华会,中世身化龙身,又入禅定,以待龙华会。荆楚岁时记曰: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刘禹锡诗曰:支公去已久,寂寞龙华会。..
【阿赖耶识行相所缘】 p0781 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此识行相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摄为自体,..
【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 p0781 成唯识论三卷七页云: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又云: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
(术语)贤劫之异名。智度论释经文之贤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颰陀者,秦言善。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诸净居天欢喜故。名为善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