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很奇怪,假如知道某人有病
相关推荐
观念
观察思念真理及佛体,是曰观念。
观照(三)
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观行 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观察 即观念观想也。观念 观察思念真理也。观想 想浮于心也。
爱支
【爱支】十二因缘的第八支。儿童发育成人,生理成熟,‘贪妙资具淫欲现行’——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但对其他方面犹未广为追求。继而进入社会,接触人事,取与有二支相继生起,对于五欲尘境生起染著之心,《涅槃经》曰:‘习近五欲,是名为爱。’若以现代观念诠释爱支,爱是取之缘,有些经典中译为渴爱..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一、修不净观,以去除外境的物质观念(色想);二、接著去除内心的物质观念;三、进一步舍去不净观之心;四、入空无边处定,完全去除物质观念;五、舍空无边处心,入识无边处定;六、舍识无边处定,入无所有处定;七、舍无所有处心,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八、完全..
心光
指佛由慈悲心所发出来的光。观念法门说: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取不舍。
九品念佛
谓念佛分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等。此等位之分,或随观念之深浅、或随念佛之多寡。前者如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所云;后者如善导之观念法门所云。往生要集卷下(大八四·八二下):“念佛之行,于九品中是何品摄?答:若如说行,理当上上,如是随其胜劣,应分九品..
有所得
有法可得的意思。不明白空的道理的人,凡事执著缘生之假相,心中有取、舍的观念,叫做有所得;但在了知空的道理的人,知道万法性空了不可得,故无取、舍的观念,已进入无相的境界,叫做无所得
定心三昧
观佛三昧之别名。一心称佛名号叫做口称三昧;观念净土之依正二报,叫做观佛三昧,或定心三昧。观念法门说: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观念
(术语)观察思念真理及佛体也。
观念法门
(书名)一卷,唐善导着。卷首之题为观经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卷末之题为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门经一卷,明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法门者。五部九卷之一。
观念念佛
(术语)对于口称念佛而言。观察忆念阿弥陀佛也。

达真堪布:清扫卫生也是清净自心
达真堪布:清扫卫生也是清净自心家里一定要打扫干净,一定要保持整洁。否则,家不像个家,一点也不规整,乱糟糟的,很容易让别人起烦恼。我们看着脏乱,这就是我们的业障烦恼。我们擦灰尘,就是擦业障、擦烦恼,这是一种修行。我们把家收拾整齐了,心里也就干净了。通过这些方法,烦恼、习气、业障自然..

顶果钦哲仁波切:不生不灭
十一世纪,伟大的印度瑜伽士帕当巴桑杰三到西藏传法,在西藏的厅日村庄,他为村民讲述了忠告百偈。对于这些偈语,法国僧人和翻译家马修李查德启请他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解说这些深邃的偈子,于是1987年,在西钦寺,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作了注释。马修翻译了这些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注释。我们摘录这些偈子..

贤劫经卷第六(二)
千佛名号品第二十喜王菩萨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此会中宁有大士得此定意者乎。入斯八千四百诸度无极耶。及八万四千度无极法。入八万四千诸三昧门乎。佛告喜王菩萨。今此会中有菩萨大士。得此定意诸度无极。复得入斯八万四千诸三昧门。不但此诸开士。及当来学斯贤劫中成最正觉一千如来是也。除四如来也..

鼓楼
鼓楼是悬挂法鼓之楼宇,与钟楼相对望。法鼓乃置于鼓楼最顶之处,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故将法喻为鼓。阵阵鼓声, 催人精进, 勿使懈怠。《金光明经赞叹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忉利天善法堂之鼓,不打自鸣,闻其声者即起惧恶生善之心,故称为天鼓。又天鼓比喻为能生善..

总洗不干净六个卫生死角
总洗不干净六个卫生死角死角一 耳后&耳洞别以为耳朵后面没人看见就忽略,万一哪天天气太热,扎起马尾时,可就糗啰!而耳洞的正确清洁法则是因人而异喔!该怎么洗? 1、洗澡时别忘了清洗耳后,另外,洗头发时,用沾满泡泡的手搓洗,也可以达到清洁效果。2、耳朵的外廓,则要在每次洗脸时用湿毛巾轻轻抹..

道证法师:你不知道这样念佛有多舒服
道证法师:你不知道这样念佛有多舒服我们今天大概从早上五点多钟有几位菩萨就在那里练习。我请他们练习只有练一个「阿」字就好了。昨天我们在打佛一,没有很多时间讲念佛要怎么念。怎么样叫完全放松的念佛?大家练习只发一个字、一个音就好了。一个音会发,什么都会,四个字都会念。一个音念得相应,怎..

道证法师:仗他力就是自然破除我执的最好方法
道证法师:仗他力就是自然破除我执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我们再三强调『仗他力令心不乱』呢?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而乱?都是为了执著自我啊!执著这个小水泡,罣碍自我。心里如果希望得到娑婆世界任何的事、任何的成就,包括自己修行的成就啦、自己度众生的成就,都是罣碍,都是『乱』的原因。如果仗着大海..
爱有五相
【爱有五相】 p1203瑜伽八十六卷十五页云:由此漂溺者:谓由爱河浸淫之性、之所漂溺。当知此爱、有五种相。一、游诸境界,趣下分故。二、微细随行,难觉了故。三、于诸境界,难回转故。四、乃至有顶、一切广大种种诸行、所随逐故。五、不寂静相、乱身心故。..
诸所有受
【诸所有受】 p1347集异门论十一卷四页云:诸所有受者:云何名为诸所有受?答:尽所有受,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如是名为诸所有受。
究竟现观
【究竟现观】 p0702 显扬十七卷三页云:问:究竟现观,以何为体?答:以尽智无生智等为体。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究竟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堕于五种犯处;终不故害众生之命,及不与取,习近淫佚非梵行法,故说妄语,贮积财物,受用诸欲。又终不怖畏不可记论事。终不计执自..
究竟清净方便善巧
【究竟清净方便善巧】 p0702 瑜伽四十五卷十三页云:云何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安住菩萨到究竟地。于菩萨道、已善清净。先现往生睹史多天众同分中。无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萨、今已生处睹史多天众同分中。不久当下生赡部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愿令我等,当得值遇;非不值遇。随是菩萨..
五宗
(一)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 (二)禅宗之五宗,即由南宗所出之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三)齐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之五宗,即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实宗、法界宗。 p1108 ..
形色非实
【形色非实】 p0696 俱舍论十三卷四页云:然经部说、形非实有。谓显色聚、一面多生,即于其中、假立长色。待此长色、于余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于四方面并多生中,假立方色。于一切处遍满生中,假立圆色。所余形色,随应当知。如见火糟,于一方面,无间速运;便谓为长。见彼周旋;谓为圆色。故形无..
五种比量
五种推理之方法。即:(一)相比量,就所见而推理其他,如见烟则推知有火。(二)体比量,由此一体性而推知彼之体性,即由一部之体而推理全部,如以现在比类过去、未来。(三)业比量,由活动、作用而推理其主体,如见动物迹印宽长而推知是象,由身曳地行,比知是蛇。(四)法比量,由相属着法,以一部之事而推..
五种行
(一)为法华经卷四法师品所说五种法师之行。谓于经文能:(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法华文句卷八上](参阅“五种法师”1181) (二)往生净土所须修之五种正行。即:(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叹供养正行。[观经疏散善义](参阅“五正行..
五种性
梵语paca-gotrāni。指众生之五种种性。又作五种姓、五性、五种种性、五乘种性、五种乘性。法相宗将一切有情众生之机类分为五种,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即:(一)声闻乘定性(梵?rāvakayānābhisamaya-gotra),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决定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独觉乘定..
五种法师
能弘扬道法之五种法师。又作五法师。即:(一)受持法师,谓于如来之言教经论能坚固深信受之,又能忆持而不忘者。(二)读经法师,能正心端坐,眼观经文而宣读者。(三)诵经法师,于经能背诵而不须对文者。(四)解说法师,能教授并解说经中之文句者。(五)书写法师,能书写经文而流布广传于世者。另于大智度论..
元心
本觉圆满之一心。此心为森罗万象之元,故称元心。即起信论所说之一心。 p1223
六恶
指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等六者。即:(一)恶时,指五浊中之劫浊,即恶众生、恶见等四浊起时。(二)恶世界,即娑婆世界。(三)恶众生,即众生浊,谓由见浊,烦恼浊而起恶见、恶烦恼。(四)恶见,即见浊,系以身见、边见等五利使为体。(五)恶烦恼,即烦恼浊,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