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饮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梦参老和尚【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主命鬼王向佛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他有什么业、有什么因缘--善业、善缘出三界,看你善到什么程度;恶业、恶缘下三途,..

杀生毁戒 不得成就
皈依三宝的众信徒,守菩萨戒和密乘戒者,千万不能杀生,否则失坏一切戒律。佛经云:皈依佛者,真实居士,不依余天;皈依法者,当离害心:皈依僧者,不随外道。《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皈依戒三所断者:皈依佛,不得皈依外道诸天;皈依法,断除损害众生,甚至梦中亦不得害众生;皈依僧,不依外道友伴。..

敬畏因果,不得恶死:法医因果观察报告
敬畏因果,不得恶死——法医因果观察报告文/秋颖我是一名司法医学警察,就是俗话说的“法医”。我工作的这个实验室专门为两所中级法院和四个区县公安分局提供司法医学鉴定上的支持。简单一点说,如果哪里发生了命案,就会把尸体送到我们实验室,由我们进行检查,找出死亡原因,出具一份报告,递交给法..

刘素云: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身体不健全,特别是父母年老了,头脑不好用了,脏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气更坏..

戒幢讲堂 | “七觉支” 释义(一):为什么你的修学不得滋味?
(一)七觉支释义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一起来探讨佛陀的教法。今天晚上主要想围绕着我们禅修过程中的“七觉支”来做分享。大家首先可以觉察一下自己的身心,感受一下自己身心的状态。如果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紧绷、僵硬,那我们也可以轻轻的带着自我关怀和觉察,观一下我们的身心,慢慢的放松、放..

既然有求必应,为啥我却求而不得?
问:纵观其他宗教,有神论也罢,宗教师也罢,塑造的都是全知全能的角色。但佛教是无神论,而且佛陀是全知而非全能。这一点很多人会不明白:如果不是全能的话,那么多善男信女去求,说有求必应,是不是有矛盾?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宗教会建立主宰神的崇拜,认为有万能的神创造世界,决定..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佛说的“人生八苦”原来如此!
人生八苦佛教里说“人生本苦”所以要离苦,要解脱轮回但生活中有那么多快乐的事大家并没觉得有多苦那么,人生到底苦在哪里?而且,总说人生是苦会不会太消极悲观了?佛陀说“人生八苦”《涅槃经》云“八相为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
膝慧补特伽罗
【膝慧补特伽罗】 p1344集异门论四卷二页云:云何膝慧补特伽罗?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世有一类补特伽罗,为听法故;苾刍前坐。苾刍哀愍,为说法要;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彼在法座,于所说法初中后分,虽皆能知;而从座起,于所说法初中后分,皆不能了。先虽领受;而后..
住学胜利十种
【住学胜利十种】 p0663 瑜伽八十二卷十三页云:问:何等名为住学胜利?答:如所施设诸学处中,观十胜利,常守尸罗,坚守尸罗常作,常转。如是名为住学胜利。问:摄受于僧等诸句,有何义耶?答:摄受于僧者:是总句。令僧精恳者:令离受用欲乐边故。令僧安乐者:令离受用自苦边故。未净信者,令净信者..
内外曼荼罗
内心曼荼罗与外相曼荼罗之合称。内心曼荼罗又称心中曼荼罗、内坛、心坛,外相曼荼罗又称心外曼荼罗、外坛。前者系住于大日如来自证之境界而说之心内本地曼荼罗,后者为如来住于等至三昧而示现之心外加持之曼荼罗。又深行阿阇梨以观想在心中画作诸佛圣众之秘密曼荼罗,称为内心曼荼罗。浅行阿阇梨于心外..
斋粥
斋,午食;粥,朝餐。斋粥,泛指僧堂饮食之事。一般为早餐食粥,午餐食饭。即晓光渐现至得见掌中纹时,为粥时。又若于早粥与午饭之间,约十时至十一时顷进食,则称为半斋。[释门正统卷三] p6550
转岸
(1882~1970)福建惠安人,俗姓刘。年二十二,礼喜敏法师出家。越三年,在福州涌泉寺受具足戒。旋返泉州,曾先后任开元寺、承天寺及漳州南山寺等大丛林之首座。师于梵宇建筑艺术颇具心得,民国八年(1919)应鹭江南普陀寺之邀,监督该寺大雄宝殿建筑工程,历十余载而成,后遭祝融,乃再重建,规模更巍..
共业
(术语)二业之一。各人共同之善恶之业,随而各人感共同之苦乐果者。山河等之依报是也。
应颂
(术语)十二分经之一。梵名祇夜Geya,应前之所说而重颂者,亦名重颂。正理论四十四曰:言应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随述赞前契经所说。
为欣悦
【为欣悦】 p1176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页云:为欣悦者:显示取着如意思惟所有爱故。
最后心
最后刹那之心。又作最后念、末心。即灰身灭智,将入无余涅槃时,最后刹那之心。据大毗婆沙论卷十、卷三十二所载,于三界之中,无色界之阿罗汉住最后心时,因一切色法不现行,故成就非择灭者最多。此外,入无余涅槃时,身心俱灭,已无相续之心,故阿罗汉之最后心唯有意根等,而无等无间缘之相。[大毗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