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家居士可否在家中,跟馆长往生六周年三时系念法会的VCD一起做?可否将三时系念法会转制成MP3于夜间播放?
答:可以,能够夜间播放,这些幽冥界的鬼神统统得利益,不要害怕,你家里可以放。这些鬼神来你家里都是你家的护法,都保佑你,绝对不会害你,这可以放心。
请问在家居士可否在家中,跟馆长往生六周年三时系念法会的VCD一起做?可否将三时系念法会转制成MP3于夜间播放?
答:可以,能够夜间播放,这些幽冥界的鬼神统统得利益,不要害怕,你家里可以放。这些鬼神来你家里都是你家的护法,都保佑你,绝对不会害你,这可以放心。
作业有先后轻重,得报亦有迟速隐显,于是有三时之报:一、现报 谓依现在之业,受现在之果报也。二、生报 谓依此生之业,受次生之果报也。三、后报 谓由一生作业,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也。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一点,十一点至下午三点,三点至七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一点,十一点至三点,三点至七点。
(术语)晨朝、日中、黄昏也。一日分昼三时,夜三时。印度古代之风。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亦名:以次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不次取食。居士讥言,不厌足,譬如猪狗牛驴骆驼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八·一)
亦名:用意受食戒缘起、正意受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请僧设供。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居士讥言沙门无厌,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比丘举过,佛因诃制。”(含注戒本卷下·七·四)..
亦名:羹饭等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自下饭已,入内取羹还,食饭已尽;时与羹已,复还取饭,饭还羹尽。讥似饿人。比丘举过,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七·一三)..
亦名:系二、想食戒缘起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受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钵藏之。比丘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九·二)
亦名:使非亲织戒缘起、自乞缕使非亲织戒缘起子题:繀、莩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佛在舍卫国,跋难陀缝僧伽梨,乞线遂多。持线使织,自作繀看织。居士讥嫌,比丘举过,诃制此戒。”(含注戒本卷上·三二·二)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就戒缘中,初为成衣,乞缕遂多。雇织作繀,非出家仪,故为过始。佛..
【薄拘罗】文句: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准贤愚经:应翻重姓。中阿含:异学又问:汝于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应作如是问。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贡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截衣,未曾倩他衣,未曾针缝衣,未曾受请,未曾从大家乞食,未曾倚壁,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与尼相问讯..
常州芙蓉山太毓禅师,金陵范氏子。因行食到庞居士前。士拟接,师乃缩手曰:「生心受施,净名早诃。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士曰:「当时善现,岂不作家?」师曰:「非关他事。」士曰:「食到口边,被他夺却。」师乃下食。士曰:「不消一句。」士又问:「马大师著实为人处,还分付吾师否?」师曰:「某..
石林和尚见庞居士来,乃竖起拂子曰:「不落丹霞机,试道一句子。」士夺却拂子,却自竖起拳。师曰:「正是丹霞机。」士曰:「与我不落看。」师曰:「丹霞患哑,庞公患聋。士曰:「恰是。」师无语。士曰:「向道偶尔。」又一日问士:「某甲有个借问,居士莫惜言语。」士曰:「便请举来!」师曰:「元来惜..
百灵和尚,一日与庞居士路次相逢。问曰:「南岳得力句,还曾举向人也无?」士曰:「曾举来。」师曰:「举向甚么人?」士以手自指曰:「庞公。」师曰:「直是妙德,空生也赞叹不及。」士却问:「阿师得力句,是谁得知?」师戴笠子便行。士曰:「善为道路!」师更不回首。..
则川和尚蜀人也。庞居士相看次,师曰:「还记得见石头时道理否?」士曰:「犹得阿师重举在。」师曰:「情知久参事慢。」士曰:「阿师老耄,不啻庞公。」师曰:「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士曰:「庞公鲜健,且胜阿师。」师曰:「不是胜我,只欠汝个[巾*(仆-人)]头。」士拈下[巾*(仆-人)]头曰:「恰与师相..
襄州居士庞蕴者,衡州衡阳县人也。字道玄。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唐贞元初谒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与丹霞为友。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士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
浴室设跋陀婆罗菩萨像,本水因圆通之说。《首楞严经》云:“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
《敕修清规·节腊章》云:“西域三时,以一时为安居,出入有禁止。”又云:“五竺地广,暑寒霖潦,气候之弗齐,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所谓雨安居者,因地随时,惟适之安。或曰坐夏,或曰坐腊,戒腊之义始此。”《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文偏约夏月..
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谦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字平声即开许也)。
由因果之差别,则现三时之业。三时业者:一、顺现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直于此生得受苦乐之果报,顺现法受业是也。二、顺次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二生得受其果报,顺次生受业是也。三、顺后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三生以上,乃至不定若干生后,得受其果报,顺后次受是也。虽辨因果,须达三时业因,若唯知..
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见《金园集》卷四)。宋宗鉴《释门..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际清编,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间在家奉佛的人士(限于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乃是记载历代居士事迹比较完备的一部书。此书的编辑,是因为过去专载佛门人文事迹的书,象《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金汤征文录》、《法..
三时判教是佛教中观、瑜伽两个学派,对佛法经教分别大小深浅评判的用语。判教就是各宗对整个佛教总的看法和分判,各宗对释迦一代教法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判释而各各不同。三时判教,由于印度传来的中观、唯识两家见解主张不同,所以其内容也各不相同。瑜伽唯识宗的三时教,把释迦一代教分作三个时期,即第..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与有因法,前时后时一时生,不可得故。如说:若法先后共是皆不成者是法从因生云何当有成先因后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后从因生者,先因时则无有因,与谁为因?若先有因后因者,无因时有因已成,何用因为?若因有因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如是因非是..
六方礼经曰父母视子有五事: 一、使去恶就善四、为娶妇 二、教以书疏 五、给与家中所有 三、使持经戒
【三时教】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的三个时期。唯识宗的三时教判,是唐代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一、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
【三时业】三时业是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一、顺现受业:以猛利业力,现在感受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今世受报。二、顺次受业:又名顺次生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次生受报。三、顺后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见《俱舍论》所载。..
【三时学会】民国初年,在北平成立的唯识学研究团体。三时学会的前身是‘法相研究会’,为韩清净、朱芾煌等于民国十年创立的。民国十六年,‘法相研究会’改组为‘三时学会’,参加的成员有叶恭绰、梅光羲、徐鸿宝、林宰平、朱芾煌、周叔迦、韩哲武、饶风璜、徐森玉等,由韩清净任会长。该会以讲习、研..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和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1、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2、指内、外、中间三处。
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