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谁能参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泰戈尔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谁能参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泰戈尔
Zhongguo Fojiao yinyue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形式 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声乐主要有:①独唱,由维那担任;②领唱和齐唱结合,即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唱下句:③齐唱;④轮唱。声乐..
又作伎乐,或技乐,即是音乐。
(佛名)乐神名。慧琳音义十二曰:尸弃毗,音乐天名也,部属东方持国天王也。
(杂语)言宫商角徵羽之五音,极其妙也。往生要集上本曰:五妙音乐,顿绝听闻。
(术语)音乐能摄人心,使住于一缘,故云摄意。大日经二曰:秦摄意音乐。同疏八曰:言摄意者,如世人见微妙色声,心为文醉,情有所注,不复异缘。今此金刚伎乐,能感人心,亦复如是。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我们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来,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充分的自由,更大的自由,结果反而被..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多。一、明了因果,勤修福慧。众所周知,因果报应与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内容。欲知..
净土法门,是我们末法当生能了办生死的法门,但是修学净土法门,很多人观念知见偏差,对阿弥陀佛的名号没信心,不管是一般念佛人,或是本愿念佛人,都有知见观念偏差的人,错误修学净土法门,所以遇到考验、遇到挫折、遇到障缘,就退失念佛心。有人念佛经过五年了,因为没有任何的感应,所以听从外道的..
居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对学佛者、对社会有何启示?法师:之前所面临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搞金融的衍生产品,就是泡沫太历害的缘故。大家突然就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情况,也是大家的共业所感啊。整个的证券市场在中国大陆也非常的不好,简直是从天堂到地狱,从6000个点到1800个点..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信仰。其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昭示了文殊菩萨的般若心法、大乘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乃其中代表。四僧之所以为后世所标榜,就在于他们虽为出家僧人,但都抱有强烈的家国..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前。我从小就喜欢如意的样子,看到如意,总让我想起天上的两朵云被一条红丝线系着,不..
宣化上人三灾有大小之分,大三灾就是火灾、水灾、风灾,小三灾就是刀兵灾、饥馑灾、瘟疫灾。也就是灾劫。一个大劫之中,分为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个中劫有 二十个小劫。在每个住劫之减劫最后期,便发生三小劫的现象。在每个大劫中之坏劫时,便发生三大灾劫,现在谈谈三大灾劫发生的原因。因为人有贪心..
《箭喻经》的启示◎ 宽 运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些问题世尊总不解释,或将之搁置一边,或予以摒斥..
◎ 妙 觉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成了每一个佛弟子梦寐以求并穷其精力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感受颇深,..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们:“从前,有在竹竿上表演特技的师徒两人,老师以肩膀顶着一根长竹竿,徒弟则在竹竿上作表演。表演前,老师对徒弟说:‘你在竹竿上头表演时,要时时向下留意我、护着我,我在下面也会随时留意你、护着你,这样,我们上下彼此留意,彼此护着对方,在互相扶持之下,我们的表演必定..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子将用过包糖果的塑胶字纸,丢到垃圾桶中,后经老师问起,忙再从垃圾桶中取回。师问:‘你将它放..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
【资具色】 p1245显扬五卷八页云:资具色、谓十种资具。一、饮食,二、衣及庄严具,三、众具,四、戏笑,五、鼓舞,六、歌咏,七、音乐,八、香鬘涂饰,九、众明,十、男女承事。
【境界增上】 p1289杂集论五卷七页云:境界增上者:谓眼耳鼻舌身意根。由此增上力,色等生故。
【吠舍厘国】 p0708 西域记七卷十一页云:吠舍厘国,周五千余里。土地沃壤,华果茂盛。庵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杂信。伽蓝数百,多已圯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数十,异道杂居。露形之徒,实繁其党。吠舍厘城,已甚倾颓。其故基址,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
梵语?ruti。印度婆罗门教用语。原意为“听”,引申为“神的启示”。婆罗门教谓吠陀乃圣人受神之启示而诵出者,故为神圣之知识,由是,四吠陀素来皆被视为一部典型之天启著作。 p1357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宏智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时二大甘露门。鼓吹默照禅。默照禅之要旨于卷八处处可见,而非大慧宗杲所谓之枯木寒灰..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见俱舍论十九。
(名数)俱舍论所说,前贪之一,分为欲界之贪与上二界之贪,而为七随眠:一欲贪随眠(欲界之贪也),二瞋随眠,三有贪随眠(上二界之贪),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见俱舍论十九。
(人名)Mekhala,长者名。译曰金带。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弥迦罗,此云金带,金宝严身因以为名。
【于此世罪深见怖畏】 p0752 瑜伽九十五卷二十一页云:善能造作自他义利。诸所施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于现法中他作恶行,深见过失。谓或杀、或缚、或罚、或退、或被讥毁。正思择已;终不现行。如是名为于此世罪深见怖畏。..
【依根舍根】 p0769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页云:问:颇有依止喜根,能舍喜根、忧根、舍根耶?答:有。谓依出离喜根、为依止故;舍依躭嗜三根。问:颇有依止舍根,舍忧根耶?答:有。谓依出离为依止故;舍依躭嗜。问:颇有依止舍根,舍舍根耶?答:有。谓依一性舍,为依止故;舍依种种姓舍。无所依舍,为依..
【于作意无倒】 p0748 辩中边论下卷八页云:于作意无倒者:颂曰:于作意无倒,知彼言熏习。言作意彼依,现似二因故。论曰:所取能取言所熏习,名言作意,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别所依。是能现似二取因故。由此作意,是戏论想之所熏习,名言作意。如实知见此作意者,应知是于作意无倒。..
【法随法行】 p0762 瑜伽三十八卷十八页云: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谓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正思,正修。若佛世尊,于彼诸法,制身语意,令不造作;于此诸法,开身语意,令其造作;即于如是二种法中,身语意业,无倒远离,无倒修证。是名菩萨于诸法中身语意业无倒随转..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