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脚在路上坐。
峰云:“请师收足。”
祖云:“已展不收。”
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过。
祖脚损,归法堂,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
注:峰是邓隐峰禅师,祖是马祖道一禅师
节选自《五灯会元》
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脚在路上坐。
峰云:“请师收足。”
祖云:“已展不收。”
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过。
祖脚损,归法堂,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
注:峰是邓隐峰禅师,祖是马祖道一禅师
节选自《五灯会元》
九种罗汉,又称九无学。一、退相 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谓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二、守相 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谓于所得之证果,能自防护者。三、死相 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谓惧将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四、住相 九无学中第四安住法也,谓不退不进,安住于..
【十住】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一至第十位。此心安全于般若空理,曰住。这十住是:一、发心住:此位菩萨,发菩提心,修十信行。二、治心住:此位菩萨,修身口意三业,大悲一切有情。三、修行住:此位菩萨,修胜理观,起六度妙行。四、生贵生:此位菩萨,依圣法教化众生,有如自圣贤正法中..
【三不退屈】菩萨修唯识行,有三退屈,成唯识论卷九,有三不退屈说,意思是修胜行时,有三退屈,如果以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者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人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反省自己意乐能修布施等,练磨自心,勇猛..
【五十二位】此乃明菩萨修行的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的,其名数为: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不退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住位的第七位,又作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参阅‘十住’条。
【阿毗跋致】梵文 avinivartaniya,即不退转,功德善根不再退失之意。《大智度论》卷四载:‘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唯识宗慈恩大师窥基立四不退,即:一、信不退,指十信位之中,第六位以上之菩萨,不再生起邪见。二、位不退,指十住位中第七位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回二乘之位。三..
【无生法忍】指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曰无生法忍。为三忍之《大智度论》卷五十载:‘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载:‘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心不忘,名曰念心。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
九种的无学位。1、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2、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一、位不退,即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
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的不退,即一、位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和尘沙惑,此时专门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灵性,而且得..
不退之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十因曰:出轮回之乡,至不退之土。
所修行之功德善根,只有向前,不会再退后和转变。
阿毗跋致之菩萨。阿毗跋致,华译不退,即于无上菩提不再转退。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菩萨一定成就定业而..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之第四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即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再退堕秽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证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证得之..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因舍利弗之间而说东方八佛之名号,闻者不退菩提也。
(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
(术语)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三、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也。四、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也。五..
行事钞·师资相摄篇:“杂含云,五缘令如来正法沉没,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依止故。反此,则法律不退。”资持记释云:“引诫中,大师者,德重学优,堪为世范;非今紫服滥称之者。不下,列示五缘。上二可见;下意、供养、依止为三。”(事钞记卷一○·二二·一)..
【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 p0043成唯识论九卷十一页云: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六现观者: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暖等。加行道中,观察诸法,此用最猛,偏立现观。暖等不能广分别法,又未证理;故非现观。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
【三事练磨其心】 p0206成唯识论九卷五页云: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
【不死殁】 p0318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页云:不死没者:谓常住故。不退还故。
【六现观】 p0298成唯识论九卷十一页云:六现观者: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暖等。加行道中,观察诸法,此用最猛,偏立现观。暖等不能广分别法,又未证理;故非现观。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三、戒现观。谓无漏戒..
【六顺不退法】 p0306集异门论十五卷四页云:六顺不退法者:云何为六?答:一、于佛有恭敬住。二、于法有恭敬住。三、于僧有恭敬住。四、于学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于佛有恭敬住者:云何于佛有恭敬性?答:于佛世尊诸恭敬性,有恭敬性,有与自在性,有怖随自在转性,是名于佛有恭敬性。于..
【五因令于涅槃速住不退】 p0289瑜伽二十卷十八页云: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爱尽寂灭涅槃速疾多住;心无退转;亦无忧虑;谓我我今者,为何所在。何等五因?一、由通达作意故。谓由如是通达作意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入谛现观,证圣智见。二、由所依故。谓由依此所依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
梵语navā?aiksāh。即无学位之人有九种优劣差别,又作九种阿罗汉。自己之所作成办,无复修学之位,称为无学位,谓阿罗汉果等。(一)于声闻之第四阿罗汉果分为九种。有关九无学之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载:(一)退法,若遭疾病等异缘,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罗汉中最..
十三阶住位之意。又作十三行。即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可以十三阶类别之。菩萨地持经卷九载,菩萨十二住摄一切住与一切菩萨行,第十三之如来住则超越一切诸菩萨住,乃等觉大菩提现前之住。十三住即:(一)种性住,指习种性及性种性之菩萨。即其性贤善,能行功德善法,任持佛种坚固不坏之位。(二)解行住,..
称念十方十佛之名,得不退之法门。指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所述说诸佛易行之一种。原出自宝月童子问法经。以称名较他种修行容易,故说易行。易行品载,行人若欲速至不退转地,应以恭敬心执持而称其名号。诸经所举十方十佛之名略异,列表如下: p434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