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修行过程中心有时会累是不精进还是身体原因?
答:都有可能。也许是身体的状态没有调整好,也可能是心态没有调整好。我们在闻法的过患里提到了内收和外散,不能太专注、太紧张;也不能太散乱、太放逸。就像弹琴的琴弦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应保持适度,这个很重要。仔细观察一下,是什么原因,自己应该知道。
问:修行过程中心有时会累是不精进还是身体原因?
答:都有可能。也许是身体的状态没有调整好,也可能是心态没有调整好。我们在闻法的过患里提到了内收和外散,不能太专注、太紧张;也不能太散乱、太放逸。就像弹琴的琴弦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应保持适度,这个很重要。仔细观察一下,是什么原因,自己应该知道。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
(行事)一日持八斋戒而精进也。
【一切精进】 p0005瑜伽四十二卷十五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二种。一者、依在家品精进,二者、依出家品精进。当知依此二品精进,各有三种。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一切种精进】 p0007瑜伽四十二卷十八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种精进?谓此精进,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菩萨六种精进?一、无间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三、等流精进。谓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进。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五、无动精进。一切苦触不能动故..
【一切门精进】 p0008瑜伽四十二卷十七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谓此精进,略有四种。一、离染法精进,二、引白法精进,三、净除业精进,四、增长智精进。离染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引白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
独觉乘补特伽罗者,谓住独觉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及修独证菩提,意乐即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或先未起顺决择分,或先已起顺决择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无佛世,唯内思惟圣道现前,或如麟角独住,或复独胜部行得尽苦际,若先未起顺决择分亦不..
【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俱舍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此由释尊于胜观佛,初种相好,故毗婆尸,为七佛首。以赞弗沙精进力故,超九大劫,故至于今,过九十一大劫也。..
[出地藏十轮经]一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福业。如是精进。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有漏有取。是名世间精进。二出世间精进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
四正勤又名四意断、四正断、四正胜。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名正勤。能断懈怠,故名四正断。以正策励身语意,于此最胜,谓之四正胜。意中决断而断行之,谓之四意断。三藏法数云:正则不邪。勤则不怠。毗婆沙(译云广解)论云:断已生恶法,犹如除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防流水。增长已生善,如溉甘果栽..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处中,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长,定力小故。今得四种之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一、欲 欲如意足。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二、念 念如意足。念..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
五力者谓信、进、念、定、慧之五根增长,有治五障之势力也。止观辅行问云:名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一、信 信力,谓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也,又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二、进 进力,谓精..
十诵律云洗浴五利:佛在舍卫国时,有比丘癞病,求治于药师耆域。耆域告病比丘言:汝可洗浴,病即得瘥。比丘言:佛未听入浴室。诸比丘以是事白佛,佛遂听入洗浴,故说此五种利也:一、除垢 除垢者,谓澡浴身体,则诸垢秽悉皆除去也。二、身清净 身清净者,谓澡浴身体,垢秽既除,则身体清净也。三、除寒..
明病发相者,略出不过二种:一、四大增损病相 一、地大增者 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二、水大增者 痰阴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 三、火大增者 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 四、风大增者 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
信力者,谓由信而有势力也。信根增长,破诸邪信,不为偏小所动,故名信力。学道之人,非有信力,不能精进。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一、信 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复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又..
人生因果之大要,观于辩意长者之十问、释尊之五十答解,极为明晰。一、以何因缘得生天国?答:一者、慈心不杀,恤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者、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贫乏。三者、贞洁外色,护戒不犯,精进奉斋。四者、诚信不欺,能护其口。五者、不饮酒。二、以何因缘来生人中?答:一者、能行布施,恩..
一、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藏世界之中心。二、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围绕,东方离垢焰起,顺次右旋而为一周。 一、离垢焰六、莲花因 二、无尽光七、宝香藏 三、宝焰光八、宝庄严 四、帝青宝九、金刚宝 五、金刚轮十、天城宝三、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严世界之中心,而华藏世界,..
【十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是证得二转依之因:十波罗蜜是:一、布施波罗蜜:施有三种,曰财施、法施、无畏施。二、戒波罗蜜:戒有三种,谓律..
三藏法数云: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总为十信,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也。一、信心 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二、念心 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 复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 二、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如是等种种分别..
十波罗密,亦名十胜行。一、施 施有三种: 一、财施。 二、无畏施。 三、法施。二、戒 戒有三种: 一、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三、饶益有情戒。三、忍 忍有三种: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四、精进 精进有三种: 一、被甲精进。 二、摄善精进。 三、利乐精进。五、静虑 静虑有..
大宝积正法经云:一、乐住林间 谓修菩萨行者,当离愦闹,住于山林空闲之处,寂静宴然,思惟正道,而广集一切善根也。二、四事摄物 四事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谓善修菩萨行者,自行既充,必须外引众生,同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贫乏。复以爱语安慰开谕,起诸利行,同其事业,而广集一切善根..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
【不共中不共业】四变句之一。如个人身体的内根(胜义根),只供自己所用,他人不共用,曰不共中不共业。参阅‘四变句’条。
【生因】五因之一,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生起色法的原因。参阅‘五因’条。
【内因外缘】凡能直接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称为内因;能间接助长结果形成的外在原因,称为外缘。故内因外缘又称作亲因疏缘。如欲受身时,以自己的业识为内因,而以父母之精血为外缘。又于净土门,相对以佛之本愿为外缘,而以定散之行或真实之信为往生之内因。参阅‘因缘’条。..
【懈怠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成唯识论》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有根身】即指有情的身体,身为身根,是总名,身根中眼、耳、鼻、舌根,故称有根身。
【有执受】即是有感觉的意思。亦即被心、心所法所执持的众生之身体。反之,则称无执受、非执受。俱舍宗认为有生命即有执受,因众生之眼、耳、鼻、舌、身五根,与色、香、味、触等四境,合之为九界,共为心与心所法所执持,且亦为心与心所法之依处,故称为有执受。此五根、四境即有情众生的‘有根身’,..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