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赞叹他人有何必要?如何才能做到发自内心地赞叹他人呢?

答:赞叹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凡夫人来说,赞叹可以让他们欢喜踊跃;对诸佛菩萨来说,赞叹可以让其他众生生起信心。嫉妒心或者嗔恨心强的人,尤其心胸狭隘的人不愿意赞叹别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
问:赞叹他人有何必要?如何才能做到发自内心地赞叹他人呢?

答:赞叹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凡夫人来说,赞叹可以让他们欢喜踊跃;对诸佛菩萨来说,赞叹可以让其他众生生起信心。嫉妒心或者嗔恨心强的人,尤其心胸狭隘的人不愿意赞叹别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广修供养,就是结缘的实践。我们对待每个人,不一定要用金钱、衣物、食物,甚至用珍珠、宝贝来供养对方,而是心香一瓣。打从心里对你释出善意,你也感受到我的好意,就是接受了我的供养。或者我对你一个微笑,这个笑容也是供养;讚美他人两句好话,对方听了,有时候比一包礼物更受用;又如我给你一点方..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 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
佛教里称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体、心灵为「六根」,又称「六识」,透过眼、耳、鼻、舌、身、心来认识世界,就构成一个人的身心活动。眼睛看你,行注目礼,慈眼视众生,这是眼的布施;耳朵听话,所谓「谛听,谛听」,注意善听、听好话,不要起误会,就是耳的布施;鼻子闻味道,可以知道哪个地方的..
随喜赞叹是佛教的主要修行法门之一。随喜赞叹,当你看到或者听到别人作善行培福时,自己的内心,也能随之发出赞叹。当然,随喜赞叹不仅是内心中的一种境界,更重要的是去行动。也就是别人做善行,你跟他一起去做,助他一臂之力来成就这件善行。因为你所得到的功德或者是他人功德的几分,或者和他人等同..
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比如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善良,但是有的人确实很担心,我们如何避免善良被利用?中国儒家讲,人的心性在最初阶段大多是善良的,所以讲“人之初,性本善”。向后人说明世间很多人的内心是怀有善良的。而作为学佛人,更是在世间之善良上,以..
问: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答: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同获法益,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
居士: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大安法师: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节因缘,不可..
一、剃发出家,是与俗情“决裂”!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发剃掉,头发代表爱欲,代表俗情的牵累。僧侣剃发,就是向过去诸佛学习,舍弃对身体的执着,也象征与世俗生活的彻底“决裂”。因为如果不剃头发,那可能每天都要花一点时间去照料,要让它看起来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头一剃..
如何将功德回向给别人?(附常用回向偈)“回向”二字,对学佛修行人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诵经持咒念佛,还是做完一件善事,都可以发心、发愿念“回向偈”或“回向文”,将功德回向出去。功德可以回向给家人或亲朋好友,也可以回向给一切众生。什么是回向?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归向一个目标,这..
第一种说的是先人对后人之间的托梦。这种托梦是最常见的一种,多半是先人有未了之因缘,需要后人去做故而托梦。不是所有的先人都能够给后人托梦的,先人魂魄必须要有强烈的意识感,才能够在阴司给后人托梦。所以,但凡先人托梦给后人,后人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先人完成,欺骗活人可能还有挽回的机会,但要是欺骗了..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我们每个人是..
从人道中还复人间的众生:1.这样的人,个性贤良正直,亲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2.具惭愧心、心性柔软,对于给自己恩惠照顾的人,会知恩图报(有机会会报答回去)。3.对善知识的教导,其心顺且无违背。4.有慈有悲、孝养父母、师僧和上、小心敬上(对师僧会小心敬奉)。5.知人缓急处事有方(知道别人有..
达真堪布:遇见问题时如何从轮回和因果的角度看问题?佛讲轮回,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命运;佛讲因果,就是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壹生当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顺利也有不顺利。遇见问题了,能够从因果轮回的角度看待,知道怎样面对事情,怎样解决问题,就不会患得患失、提心吊胆,心就稳定下..
随机应变才能自度度他历史上有两种时代,一个是治世,一个是乱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上轨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规蹈矩便可有成就。在乱世里没有制度和规章,环境变化莫测,所以修学佛法要心地清净,有智慧能够随机应变,才能够自度度他。——净空法师..
在这样的末法,叫做欲望横流,红尘滚滚,欲海狂澜的时候,这条戒,就是不邪淫戒,一定要把它持好。咬定牙关要持好,这是不能开玩笑的,你这个犯了这条根本戒,这就是比喻成你这块森林就被一把大火全都烧成了焦土了,这焦土你原来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点功德全都烧没了,然后再也生不起新的功德了。那个破根..
如何悟道呢?就在生活中真参实悟。古代禅师有听到人唱歌开悟的,有看见花开开悟的,有煮饭时开悟的等等,都是体现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马祖道一开示说:“道不在修,但莫染污。”道是现成的,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性,不用修,但使其心不受外界染污而已。也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实无有法,如来得阿..
问:我是哈尔滨放生小组的成员,有居士说,我们在菜场买的鲤鱼都是人工养殖的,放到江里不能活。如果它们在江中死去,会怨恨放生的人。请问应如何做才圆满,真正达到放生效果?净空法师答: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现在人工饲养的太多了。你要是放生不如劝人吃素,用放生的钱可以印《护生画集》,丰子恺..
达真堪布:过年了如何饶益家人?菩萨戒里有一类是“饶益有情戒”。快过年了,全家团圆,你的这些家人也是有情。你去饶益他们,让他们满意,多做家务、多干活,让他们高兴,这也是一种菩萨行。 修行上很多的违缘都来自于家庭内部。与家人相处好了,他们也不会给你制造麻烦,甚至还会帮助你、支持你;如果..
「无所得又云无所有,即空慧也,即无分别智也。」智慧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无所得无所有,这是根本智。先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用,起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根本是无分别智,无分别就是空慧,那么我们可以说,根本智就是自..
于持戒清净的前提下,在修行禅定之前先要离盖。盖,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过这条路的话,就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禅修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的..
很多人一听说佛教,就立马绕路,因为佛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清规戒律,感觉要实施起来太难做到了。很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想,做人只要不越界就行了,虽然做不到最好,但是比差的也要强得多。这种中庸思想历史以来一直都在左右着我们去作出各种决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自甘..
在当今时代,许多修行人好高骛远,轻视前行法,注重甚深法,甚至有些刚刚入密宗的人竟然直截了当修最高的法,这是极其危险的。无论作任何一件事,都必须依循先后次第,修法更是如此。所以,初学者一定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万万不可急于求成,一意孤行,否则必将自食苦果,到时追悔莫及矣。首先认真修..
四加行,大乘佛教法相宗指五位中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百。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五加行即五种加行,是佛教的名词术语,即修行者通过完成巨大数量的五种实修,可以获得稳固的佛教见解和基础。通常在藏传佛教..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冤、亲、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夕所造诸 恶 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大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卧莲观音 (天大将军身 小王身)卧莲观音是三十三观音相之一,观音菩萨卧坐于莲叶之上的法相。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以譬喻小王尊贵之身,坐卧于莲..
〝卧莲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七。〝应身相〞为卧莲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亦有说是〝天大将军身〞!在印度本土佛教中记载,“应以小王身得度者 观世音菩萨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小王〞指治理一国之王,具有权威,保护教化人民安住于国土之中。国王有慈言善行,慈心爱待子民,关怀百姓..
修道人个个讨厌妄心,要消灭它,打倒它。殊不知妄本不有,只是思想作祟,一切外境宛如水月,皆非实有,众生无知,误认为有,执而不舍,乃成为妄。倘能当下一觉,照破幻境,妄即化为乌有。如人做梦,正在做梦时,也认为实有,及至醒来,痕迹也无。良由真心如镜光,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皆如镜中..
关于破无明,并不是难于登天。我们苟能猛然省悟,一切境相皆如空花水月,不可求、不可得,一放一切放,只一觉即可破除!晦堂借木樨花香当机点示一句:“吾无隐乎尔!”山谷便豁破无明,言下大悟!这则公案就说明了,我们的佛性时时都在放光,我们不要辜负了它,不要当面错过而不识呵!只要我们一切放下,只..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