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买了五只螃蟹,被活活的丢在滚烫的锅子里,锅子盖上。因为很热,五只螃蟹啪啦啪啦,动来动去,一会儿不动了。他把锅子一打开,吓了一跳,五只螃蟹叠罗汉,一只叠一只。结果一看的时候,最上面的一只还活着,为什么呢?那一只是母的。四只公的为救这只母的传宗接代 ,叠罗汉在下面。从今以后他不敢吃了,连动物都有这种至情大爱,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相关推荐

大安法师: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是不是可以感受到佛性?
问: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柔和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瞬间感受到的佛性?大安法师答:心空即佛性,佛性是吾人本自具有的。无奈无明烦恼厚重,佛性无能透显。而执持六字洪名,正是开启佛性的金钥匙。何以故?这得从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原理予以观照。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

净因法师:人性、佛性、心性
今天讨论人性、佛性和心性,先从几个关键的字说起,第一个是人性,人性是定语,性是中心词,性是属性。心性,是心加性。人、佛、法、法性到底是什么关系?东方、西方都谈人性,因为大家都谈,而且观念不同,就会有所谓的人性论。人性论就是对人性有多种多样的观念。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智谕法师:佛性念佛,念佛性。
我今天看到有很多人眼睛在乱看。我知道,这样的人一定六根不摄,心中散乱。希望大家眼睛不可乱看,乱看是散乱心的表现。同时,我也知道,眼睛乱看的人,念佛根本没有得到受用。我知道,参加佛七的人们中,很多念佛已经很久了,所以我今天讲的,多少深一点点,不过也顾虑的要使大家都懂。今天跟大家讲,怎样对治妄想..

明真法师: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明真法师佛可成耶?吾不得而知也;佛不可成耶?吾亦不得而知也。但以不可成之佛,存一可成之心,则佛之不可成者,亦可成矣。涅槃经云: “凡有心者,皆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娟飞蠕动,麟甲羽毛,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妙用神通,特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耳。苟加以修治之功,扫穷烦惑,..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南京法一和尚)月溪禅师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 (南京梅光羲)月溪禅师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西安华清法师)月溪禅师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薰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

月溪法师:月溪禅师答: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南京法一和尚)月溪禅师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 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门上写门字从前,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庵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 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说:"门上应该写门字, 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道眼不通被眼堵..

净土法门法师:一切众生种种示现都是来度我一个人的
这个世间人好人也好、坏人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我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就用一个清净平等心去念阿弥陀佛,那么你走的路是成佛之道。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你成功了。《华严经》真的是无上法宝,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世间种种现象,都是诸佛如来变现的,是不是真的?完全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我们..

黄念祖:一切众生既然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有我们这样在迷的众生相呢?
黄念祖:一切众生既然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有我们这样在迷的众生相呢?至于佛教,当然是宗教。但是宗教而超宗教。佛教是科学超科学,是哲学超哲学。也可以说佛教是一切超一切。佛教的超越就在于我们教主的超越,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世尊,他的殊胜正如赞佛偈所说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如上所述,灵知是一种众生获得解脱的智慧、知见,也就是佛智、知见,也就是佛智。这种佛智作为众生的本性,也就是佛性,而佛性又与佛心相通。由此,神会和宗密还论述了佛性与佛心的时空定位以及和众生心性的关系问题,对后世心性论思想的影响颇大。前引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称「空寂之知是..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
第五节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众生有无佛性,始终是禅师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马祖以来,洪州宗人对有情与无情、有性与无性的意义作出了新的诠释,从而使原来有情与无情、有无佛性的意义也有了新的发展。此外,有的禅师还将有情无情有无佛性的问题的不同说法,视为对于不同对象的不同开导法门,从而..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众生的通病
贪吃,这是一切众生的通病1 俗话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都是口业。五欲里面,财色名食睡,世间人哪一个不贪吃?这是大病,世间人许许多多的病都是贪吃得来的,所以饮食卫生要特别留意。2 尤其是现前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怪病、病菌到处都有,不小心就传染了,传染的时候你不晓得,病发作的时候来..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悟空能化
公案本文善静谒乐普安禅师,安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园务,力营众事。(缘起于现象界,善静谒安禅师时,已有相当证悟境界,虽受安禅师指派在园内当园头,却能怡然自得,暗自将养。)有僧辞乐普禅师,师曰:「四面是山,阇黎向什么处去?」(僧因感与乐普禅师不契机,乃生起往他处参访去。禅师顺势考其智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盘妙心 10.香传信息
一)公案本文西印度国王名得度,因行路见一小塔,众不能举。王召梵行、禅观、咒术三众,以问所因,皆不能知。以问尊者(摩拏罗尊者),对曰:此塔阿育王造,今出现者由王福力。王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遂传位太子,依师出家,七日证四果。(缘起于现象界,出家乃大丈夫事,能依大善知识,短期内得证四果..

恒清法师:道元禅师的佛性思想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 年 7月出版页209-258页209提要道元禅师是日本佛教史上极为杰出的思想家和宗教家。《正法眼藏》是其思想精华的代表作。本文就其中〈佛性〉、〈办道话〉、〈现成公案〉、〈有时〉等篇探讨道元的佛性思想。第一部分讨论道元佛性思想形成的背景。道元的佛性思想和修证观源自他..
众生有佛性,为何不能成佛呢?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 令心所向皆无碍——《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如何修“如幻三昧”?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开仁法师:菩萨生难心、苦心,则不能度一切众生!
菩萨生难心、苦心,则不能度一切众生!释开仁.2010/5/6上周在听《大智度论》卷53时,其中这段文虽然曾经看过,但当时的感触,远比如今深刻的生活经验,万分不及一啊!【经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26 无生品〉:「我亦不欲令菩萨作难行为众生受种种苦,菩萨亦不以难行心行道。何以故?舍利弗!生难心、苦心,..

净因法师: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要佛出世讲法?
问题:大众本具是佛,为什么还需要佛出世讲法?净因法师:「大众本具是佛」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表达是「众生皆有佛性」,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佛性」就是觉悟的能力,「佛性」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心中,但是是否会应用这个觉性,就是凡夫和修道人的区别。凡夫不悟,不知道、也不懂得使用自己的..

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
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 问: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索达吉堪布答:从实相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在《楞伽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均有明确宣说。但从现相来讲,众生在没有了悟心性之前,被无明迷乱所障,跟佛陀之间有天壤之别。密宗中也有一个比喻:就..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