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在经中说六道之中没有丝毫的安乐,又说断恶行善能得到人天的安乐,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人天的福报是相对于三恶道而说的,实际上六道之中确实没有丝毫的安乐。
问:佛在经中说六道之中没有丝毫的安乐,又说断恶行善能得到人天的安乐,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人天的福报是相对于三恶道而说的,实际上六道之中确实没有丝毫的安乐。
(术语)一心而归顺于佛也。净土论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术语)念佛之心专一也。往生论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姓高氏。当北朝魏齐之际(东魏孝静北齐文宣)行佛道者。第一明师。多用七方便(辅行云。恐是小乘七方便。自智者已前未曾有人立于圆家七方便)第二最师。融心性相诸法无碍。第三嵩师。用三世本无来去。第四就师。多用寂心。五凿师。多用了心能观一如。第六慧师。多用踏心内外中间心不可得..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的《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10卷。其中1~2卷讲皈依三宝、断疑、忏悔、发菩提心、发愿和发回向心。3~6卷叙显果报、..
Niepan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
亦名:灭摈四义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如多论中四解:一、既坏道法,无所住用,摈出众外,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二、现佛法无爱无憎,清净者共住,不净者摈出众故。三、为息外道诽谤故。四、为持戒者得安乐住,增善根故;又肃将来欲犯戒者,生惭愧心,不犯恶故。”(戒疏记卷六·二八·二○)..
【一因恭敬听法】 p0010瑜伽八十二卷一页云:一因者:谓恭敬听法,现前能证利益安乐故。此中或有利益非安乐等四句。如菩萨地法受中已说。
何等对治无记?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
[出唯识论]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
[出净名经疏]一折伏摄折即折挫。伏即摧伏。谓六道众生。于三界中。贪着五欲。流转生死。卒难度脱。故如来说诸善恶果报。及以地狱等种种苦切之言。折伏其心而摄受之。是名折伏摄。(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
忠曰:“施食法,方木函堆盛饭食,备三界万灵牌前,此即斛食也。”《汉书·律历志》云:“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七月盂兰盆会,预率众财,办斛食供养。”《释氏要览》云:“若比丘各自备一斛食施者,即依《焦面大士经》施与饿鬼也。”《佛祖统纪》云:“六道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苦患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谓三界生死之果报,毕竟为苦患而无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故谓苦谛。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六道者,即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及人天。虽然苦乐不同,毕竟生死相续。..
僧祇云。佛问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损先得数数食。时身得安乐。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损。佛言听病比丘数数食。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众生虚妄生灭,是为生死。诸圣涅槃境界,不为生死之所流转。涅槃梵语,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旧译诸师,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作圆寂。灭者为灭生死因果之义,灭度者为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为无为空寂安隐之义,灭为灭除生死之..
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见《金园集》卷四)。宋宗鉴《释门..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是叙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此经古来称为《观无量寿佛经》(见《大周众经目录》卷三、《开元释教录》卷五、《贞元释教录》卷七、并智顗、吉藏的《疏释》等),又称为《无量寿观经》(见《历代三宝纪》卷十、《众经目录》卷一、《大..
《安乐集》,二卷,唐道绰(562~645)撰。道绰是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一说是并州晋阳人),原来学涅槃部,并修习禅观,嗣后在他的故乡汶水石壁谷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县)看见碑文所载昙鸾法师(476~542)的吉祥事迹,发生信仰,于是放弃所学而专弘净土法门。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著《安乐集》两卷..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
佛云: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佛云: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佛云:谦恭慈仁,安慰众人。佛云:敬上念下,矜恤孤贫。方等经云:长幼后先,相事以礼。佛云:当同利与下同欢。佛云:护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皆欲令解脱勤苦,富乐安隐。念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
金光明经云讲经四益: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一、国土吉祥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二、辅臣和乐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
【六神通】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的能力。即: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的能力。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的音声。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
【六道四生】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众生。又依六道众生出生的形态,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类,并称六道四生。其中,人趣与畜生趣各具胎、卵、湿、化四生,鬼趣通胎、化二生,一切地狱、诸天及中有,唯为化生。见《俱舍论》卷八。..
【随所生所系】此指第七末那识的系属而言。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第八阿赖耶识亦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这二者是互相为依,恒时同俱。第八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以业力的牵引,在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转。而末那识系属于阿赖耶识,前者生何界何道,它便系属于何界道,它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变化身】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应身,为应身的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彼脱离恶趣,出离三界,而入于初地。见《成唯识论》卷十。..
【有漏果】由有漏因所招感的果报。如轮回于三界六道,皆为有漏之果报。此亦相当于四谛中的苦谛。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