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该对善恶、好坏分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与观五种圆满是不是有矛盾?
达真堪布答:没有矛盾,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最究竟的角度,站在佛的境界里,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都是殊胜的。但是站在凡夫的境界里,那就不是了,还需要取舍善恶。
问: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该对善恶、好坏分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与观五种圆满是不是有矛盾?
达真堪布答:没有矛盾,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最究竟的角度,站在佛的境界里,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都是殊胜的。但是站在凡夫的境界里,那就不是了,还需要取舍善恶。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由有妄惑,即起作业,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言作业者,谓以身、口、意所造作一切善恶之事业,是为作业。缘者缘起,六趣报趣,皆由作业之所缘起也。
造业受报,必有归趣之处。趣谓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所受报之处也。趣报有六,故名六趣,亦名六道。道者,能通之义,善恶之业,能通善恶之处,故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即谓之道。即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修罗,五、人,六、天。此六趣中,分善恶为二:一、三恶道,二、三善道。三..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界者分义,语曰界分是也。由善恶禅定,现此报之差别。一、欲界 为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之众生,耽于食色眠等之诸欲,故名欲界。二、色界 谓身体宫殿国土物质,总皆殊妙精好,称为色界,有四禅十八天。三、无色界 此界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
诸天将欲命终,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四者、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五者、眼本凝寂,令数瞬动。三者、于浴浴水,滴着其身。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
欲海回狂云:识离此形躯,其名曰中阴。一入胞胎后,此相忽然隐。譬之暗中灯,灯灭还晦冥。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观省。涅槃经云:临命终时,眷属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恶,俱现目前。暖气尽后,过去五阴灭,现在中阴生。入胎之后,现在中阴灭,未来五阴生。譬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相续不断。..
人死时面上现五种色可辨其趣处:一、黑色地狱相。二、青色畜生相。三、黄色饿鬼相。四、常色人相。 五、鲜花色天相。
人之死有六类,但此六类死,其中又分为二:一、由福寿分,有三类死。二、由善恶分,有三类死。第一、由福寿分之三类死: 一、寿尽死。 二、福尽死。 三、不避不平等死,此有九种:一、食过度量。二、食于不宜。三、不消复食。四、生而不吐。五、熟而持之。六、不近医药。七、不知于己若损若益。八、非..
【八正道】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为四圣谛的道谛,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
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wuwei baifa瑜伽行派对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分类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共百种,故称五位百法。1、心法。分八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意识(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意识)、末那识(思..
wuzhongxing佛教教义。姓亦作性。略称五姓,或称五种种姓、五种乘姓及五乘种姓。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本性,由阿赖耶识中无漏种子(没有烦恼所污)和有漏种子(为烦恼所污,受到束缚限制)所决定,不可改变。《大乘入楞伽经》卷二称五种种姓为: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
亦名:所受食子题:五种尘不须受、僧尼互净互受、浊水应受、盐变成水得食、向明中尘、作意成受、一搦、搦、杨枝分咽不咽、生姜生芽但须重净、记识法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所受食,初泛明须不,二明转变。(一、泛明须否)(一、尘食堕钵)初中,十诵,五种尘不须受。谓食尘、谷尘、衣尘、水尘、风尘。..
亦名:食食法十种、十种食食法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正受食法。四分,受有五种:手与,手受;手与,持物受;持物与,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如上说。复有五种:身衣曲肘器与,还以上四受。若有因缘置地与。如上口云:受!受!”资持记释云:“四分十法,初五,手物俱互为四句;第五遥过,..
亦名:治不见举法子题:举、不见举、不见举本缘、不见罪举羯磨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不见举者,倒说四事,法说非法,犯言不犯。或不信善恶二因,感苦乐二果,邪见在怀,障于学路。或由不达教,或知而故犯。僧问何不见犯?答云不见。僧即遮举,与作不见举治之。为欲折伏从道,且弃众外,不同僧事,目之..
子题:偏袒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右膝着地、合掌、叉手、合十指爪掌、短右袂、袒裼衔绁、裼、绁、偏袖衣、褊衫、方服、长跪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初乞中,具仪五者:一、偏袒右肩,示执作之务,明谦敬也。俗中短右袂,便于事是也。袒谓肉袒,如袒裼衔绁者。今此末俗,着偏袖衣,谓名偏袒者非也。西梵..
【一切门利行】 p0008瑜伽四十三卷十五页云:云何菩萨一切门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四种。谓诸菩萨,不信有情,于信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犯戒有情,于戒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恶慧有情,于慧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悭吝有情,于舍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
【一切初新者性】 p0009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页云:复次由五种相,当知一切初新者性。一、由晚出家故,二、由幼出家故,三、由少出家故,四、由劳策出家故,五、由受具出家故。
谓彼初生。说名为爱。爱增盛位。转名为取。此复如何。谓如有一。于诸欲境。系心观察。起欲贪缠。彼从此缠复起余缠。增上转增上。猛利转猛利。圆满转圆满。前所起缠。说名为爱。后所起缠。转名为取。是名爱缘取。复如有一。于诸色境。或无色境。系心观察。起色贪缠。或无色贪缠。彼从此缠。复起余缠增上..
问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诽毁计我?答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异相过失、无常过失、不自在过失、无身过失、不由功用解脱过失。异相过失者,谓色蕴等非我体性,异我相故。无常过失者,谓非我处色蕴等中,我应无常故,所以者何?非所依无能依有故。不自在过失者,谓不应观我有..
不圆满者。谓诸有学或预流果摄,或一来果摄,或不还果摄等所有灭。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
[出显识论]一显识显识即第八识。谓此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故名显识。(第八识即藏识也。)二分别识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出宗镜录]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法种故。一能摄一切法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二能生一切法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出阿毗昙论]一习气果(亦名所依果。)谓数习宿世善恶气分。感于果报也。如往世修善胜故则今世为善心重。修恶胜故。则为恶心重。是名习气果。二报果谓由宿世善恶为因。感报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诸善业之因。则感今世富乐之果。作诸恶业之因。则感贫苦之果。是名报果。..
[出华严经疏]昙谶二教者。西秦昙牟谶三藏。立此二教也。一半字教半字教者。谓声闻藏谈理未遍。若字之有半也。二满字教满字教者。谓菩萨藏谈理满足。若字之圆满也。
十戒、具足戒,为出家二戒。出家者,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名曰出家。此二种戒,皆不淫戒。谓之出家戒。一、十戒二、具足戒 具足者,圆满也。具足戒,即圆满戒之义,略名具戒。又名近圆,圆者涅槃之称,言具足戒近涅槃之法也。..
比丘忏悔罪时,行五种之方式,着袈裟、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之罪名。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 破惑证真,谓之慧法身。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即是佛耳。所谓佛者,其义不可具说。然姑求括略诠解,则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名自觉。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