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因果,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因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宇宙间一切法(所有的事物、现象)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俗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因果表现的..
恶取空
【恶取空】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的对称。沙门或婆罗门,若否定因果报应,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著于断空之见。这就是恶取空。《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认为这都是不可救药之人。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九恼
又作佛九恼、九厄、九横、九难、九罪报。指佛因过去世之业障,而于成道后所受因果报应之九种灾难,即:(一)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师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之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应。(二)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
拨无因果
不相信有因果报应的道理。
缘事
信有因果报应的事实,叫做缘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则叫做缘理。
释三报论
全一卷。又作三报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顷,戴逵撰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慧远乃作三报论,为世俗解惑。谓业报即善恶行为之果报,依受报时间之先后,可分三种,即:(一)现报,此世受报。(二)生报,来世受报。(三)后报,未来..
见分
【见分】 p0638 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似能缘相,说名见分。
损害不善
【损害不善】 p1252集论二卷十页云:何等损害不善?谓于一切处起身语意种种邪行。
庆喜
【庆喜】 p1339瑜伽九十一卷九页云:庆喜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悦,令其欢喜。
为希求
【为希求】 p1176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页云:为希求者:显示取着与利爱故。
瑜伽地五种
【瑜伽地五种】 p1244集论七卷五页云:依法勤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当知有五种。一、持,二、任,三、镜,四、明,五、依。云何持?谓已积集菩提资粮,于暖等位,于诸圣谛所有多闻。云何任?谓缘此境如理作意。云何镜?谓缘境有相三摩地。云何明?谓能取所取无所得智。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说..
灭坏行
【灭坏行】 p1211瑜伽三十四卷十一页云:即由如是现见增上作意力故;观察变异无常性已;彼诸色行、虽复现有剎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微细故,非现所得。故依现见增上作意,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彼诸行、要有剎那生灭灭坏,方可得有前后变异。非如是住、得有变异。是故诸行、必定应有剎那生灭。彼彼众缘和..
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 p0665 佛地经论三卷四页云:成所作智者:谓能遍于一切世界随所应化应熟有情,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方便利乐一切有情,常无间断。如是名为成所作智。二解 佛地经论六卷七页云:论曰:成所作智,应知成立如来化身。此复三种。一者、身化,二者、语化,三者、意化,第一身化,..
成所作事修
【成所作事修】 p0666 无性释七卷十页云: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到彼岸法,虽极圆满;为饶益他本愿力故;不作功用,随彼所能,现行施等所应作事。此即是修。为彼修故;亦名为修。
邪方便相
【邪方便相】 p0672 瑜伽十一卷二十二页云:云何邪方便相?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
邪行真如
【邪行真如】 p0672 瑜伽七十七卷八页云: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
利行自性
【利行自性】 p0703 瑜伽四十三卷十三页云:云何菩萨自性利行?谓诸菩萨、由彼爱语,为诸有情示现正理;随其所应,于诸所学随义利行,法随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无爱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是名略说利行自性。..
利他中不欲行障
【利他中不欲行障】 p0704 成唯识论九卷二十二页云: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于无量所说法陀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
五波罗蜜
指檀那(布施)波罗蜜、尸罗(戒)波罗蜜、羼提(忍辱)波罗蜜、毗梨耶(精进)波罗蜜、禅(静虑)波罗蜜。即六波罗蜜中,除般若(智慧)波罗蜜外之其余五者。此五种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有主从关系,由般若之功德,可得其他五种波罗蜜。 p1116 ..
五种一乘
华严宗随始、终、顿、圆四教而各立一乘之名,即:(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此二者皆随圆教而立。说“一乘无尽”之法门,与诸乘迥异,故称别教一乘。又说“三一共同”之法门,即说一乘同于三乘,三乘亦同一乘,故称同教一乘。(三)绝想一乘,随顿教而立。此说相想俱绝而无能乘所乘之“言语道断心行处..
五种色法
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称为五种色法。即: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所生自在色。(参阅“法处所摄色”3389) p1178
五岳
指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南岳衡山(湖南衡山)、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北岳恒山(山西大同)、中岳嵩山(河南登封)。尧时建四伯之官,主四时四方之岳,后加中岳而成五岳之制。祭祀五岳乃天子之特权,诸侯仅得于领地内奉祀之。又五岳古来夙为僧道栖居之地,如苻秦之道安入恒山建立寺塔、僧朗入泰山营..
仁王门
又称二王门。乃安置伽蓝守护神金刚力士之楼门。门左边为密迹金刚,右边为那罗延金刚。其遗构可见之于印度巴赫特(Bharhut)之塔门。 p1217
天皇寺
位于湖北江陵。建于南朝梁代,时法论曾住止本寺教导弟子。北周武帝时,法难波及荆楚之地,以寺中有僧繇所绘孔子之像,乃改为国庠,幸免拆毁。唐德宗时,寺主灵鉴迎石头希迁之法嗣道悟禅师至本寺,修葺堂宇,盛弘佛法。宋代初名太平兴国寺,后改乾明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 p1354 ..
天狗
我国称彗星、流星之类为天狗,印度则将彗星称为忧流迦(梵 Ulkā),故正法念处经卷十九畜生品之注,以梵语忧流迦配当天狗。又据山海经卷二载,天狗为怪兽名,其状如狸而首白,其音如榴榴,可御祸凶。日本自中古以来,民间视天狗为天魔之一种,谓天狗住于深山,为人形、高鼻而有翼,飞行自在,着僧服或..
巴陵三转语
禅宗公案名。又作巴陵三句。指岳州巴陵颢鉴禅师用以提撕学人,令彼等转迷开悟之三句话。即“银碗里盛雪”、“珊瑚枝枝撑着月”、“鸡寒上机,鸭寒下水”等三句。人天眼目卷二(大四八·三一三上):“僧问巴陵:‘如何是提婆宗?’陵云:‘银碗里盛雪。’问:‘如何是吹毛剑?’陵云:‘珊瑚枝枝撑着月..
巴鼻
禅林用语。又作把鼻、巴臂、把臂。巴即把,鼻指牛鼻。即穿绳于牛鼻,以牵制之。其后转为可把持之处,犹言根据、把柄。碧岩录第三则(大四八·一四二下):“只如马大师如此道,意在什么处?有底云:‘点平胃散一盏来。’有什么巴鼻?到这里作么生得平稳去?”[碧岩集普照序] p1390 ..
心波
凡夫之意念恒常相续不绝,犹如波浪之层层叠生,故称心波。若能超越此种念虑不绝而入于不起任何心念之境界,即为佛境。(参阅“一念不生”50) p1404
心珠
喻指众生之心性。众生之心性本来清净,犹如明珠一般,故称心珠。 p1406
火涂道
三途之一。途者,道之义。即指地狱道。地狱为猛火所烧之处,故称火涂道。[四解脱经、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参阅“三涂”636) p1499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