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知道宿世所受之苦,定会生起出离之心!
问:发愿生生世世具足宿命通,对解脱有哪些好处?
答:因为有了宿命通,就能回忆前世,如果能回忆前世,修菩提道就不困难了。
很多人显现上是凡夫,因为没有宿命通,不知道宿世中受过什么苦,所以很难生起出离心。如果大家知道了宿世所受之苦,肯定会生起猛厉的出离心。
——《普贤行愿品释》
索达吉堪布:知道宿世所受之苦,定会生起出离之心!
问:发愿生生世世具足宿命通,对解脱有哪些好处?
答:因为有了宿命通,就能回忆前世,如果能回忆前世,修菩提道就不困难了。
很多人显现上是凡夫,因为没有宿命通,不知道宿世中受过什么苦,所以很难生起出离心。如果大家知道了宿世所受之苦,肯定会生起猛厉的出离心。
——《普贤行愿品释》
开光是开啥光?给佛菩萨开光其实是给我们自己开光,这是佛菩萨给我们众生开光,用佛法来开我们的心智之光,不是众生给佛开光。佛菩萨还用我们来开光?是通过开光这个法会,大家来到这,请师父给证明一下,告诉大家,今天这个道场已经完善,可以开始接待信众了,大家都可以来这个道场修行了。信仰是一个..
有人会说:「经上说做这么少,就能得到地藏菩萨的拥护;而我们做这么多,也没有得到地藏菩萨的拥护。我没看见地藏王菩萨来拥护我啊?」没有看见地藏菩萨拥护你?你知道吗?如果不去做这个少少的善根,或者多多的善根,或者一次的撞车就撞死了,而你只受了一点轻伤,没有死,这就是地藏菩萨拥护你。或者..
四圣谛:苦,集,灭,道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
何谓我执?就是执著‘我’,这是‘我的’身体、那是‘我的’所有。总而言之,一切以我为前提,把我摆在前边,有我无人,三心没有了,四相没有空。怎么才能知道‘我执’破了没有?这就要从每日起居饮食,以及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上来看。在这种种举动之中,是为自己著想?还是为他人著想?或为道场著..
深信业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内容,其中包括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缘起因果,行就是止恶行善。佛法非常重视正见。所谓见,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什么是生命延续的规律?什么是世界形成的规律?世界和我们又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佛法的解释就是缘起、因果。说到因果,很多人往往关注外在因果,..
◎ 一诚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或许可以。但是一旦踏入滚滚红尘之中,恐怕就会被花花世界迷了双眼,在名利、物质面前把握不住自己。很多时候,需要出去走一走,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定力。古人说中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隐居在深山老林里,..
九、宿世杀业(免贼难)相传过去在扬州地方,因为天灾引致盗贼为祸,任意抢掠杀夺官府亦无能为力,人人自危之际,惟自求多福。有一位居士,笃信观世音菩萨,目睹乡中众多邻里无辜为土匪杀害,遂领导一家十六口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求避过贼难。不久,居士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因为你们虔诚诵念观音菩萨..
您知道如今的牛奶、蛋鸡是怎样被对待的吗超过90%的美国奶牛场在奶牛们短暂的一生中都把她们禁闭在室内的畜栏中。(USDA)的农业统计报告显示,在1960年,每一头母牛每年平均产奶3.5吨;到1990年,增加到了7.4吨。在联邦药品委员会(FDA)正式批准使用牛体生长荷尔蒙(BGH/BST)之后的1995年,平均产奶..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然而,他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生长在王侯家里的窥基,后来竟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唯识..
有一个富裕的屠夫与妻子共同过着美好的生活,后来,妻子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男孩,非常逗人喜爱。男孩长大后,既孝顺又能干。当父亲表示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作屠夫时,他推辞说:“父亲,我自己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难道我还愿意杀生吗?”“既然儿子这么说了,就不要勉强他,屠夫又不是一门很好的行业,不..
问:凡成就或证果的祖师,当有语录,著作,代替证明他的成就。有的不认识文字,又无代笔,何以知道他成就?(智雄)李炳南答:证果与否,不在有无著作,不过有著作者,人易知之,而无有著作不识文字者,但看其临终现相,及一切瑞兆,其是否成就,亦不难知。..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罗”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树林里。当地的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是..
佛祖释迦牟尼还在舍卫城讲习佛法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四位弟子在听完他的讲解后,结伴来到了一个僻静之处。那时候正是盛夏,暑热难当,所以他们只好坐在一棵硕大的石榴树下交换各自修习佛法的心得。说着说着,不知不觉中就转到了另外的问题上了。其中一个弟子向大家问道:“你们说一说,在这个世界上所..
浴佛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图片来源:上海静安寺)浴佛节的来历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的重大节日。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的记载,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在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诞生了悉达多太子,太子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宣言,随即从..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我们当会记住不忘。”“比丘们!你们可以从眼睛看、耳朵听两方面来观察验证。因为,全然正觉者的言行,..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常会听到八相成道一词,也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累劫修行后,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示现的降兜率、入胎、住胎、出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的过程。这是佛教对佛陀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过程的概述。虽然大小乘对于佛陀八相成道的描述略有不同(上文所述是大乘八相成道,小乘则无“住..
在回向时,佛教信众常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恩是哪四种恩呢?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要知恩报恩,经中讲到“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土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这四恩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有的..
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绕塔,也是佛弟子的修行法门。以佛像、佛塔或佛殿为中心旋绕,是表达礼敬诸佛菩萨之意。无论是绕佛、绕塔,还是绕寺,都应以顺时针方向。当我们顺时针方向绕佛时,佛像就在..
【业及业道分别】 p1220瑜伽六十卷十四页云:复次思是业,非业道。杀生乃至绮语、亦业,亦业道。贪、恚、邪见、业道,非业。
【诗】 p1254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七页云:诗名何法?答:谓如理转变语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此中诗者,非所述咏;但是所有能成咏法。此能成咏,故说为诗。如理转变语业者:显所起果。即是色蕴。所依巧便智者:显能起因。即是四蕴。如是五蕴,为诗自性。问:于诸文颂,何者是诗?何者非诗?有作是..
【轻安唯在定有】 p1291成唯识论六卷七页云:有义,轻安唯在定有。由定滋养,有调畅故。论说欲界诸心心所,由阙轻安,名不定地。说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寻伺等三地皆有故。
【励修习】 p1405杂集论十卷二页云:励修习者:谓为对治心下劣性随烦恼。心下劣性者:谓于胜品所证功德,由自轻蔑门,心生怯弱性。
【遮止句】 p1341杂集论十五卷十一页云:遮止句者:谓于所问;不尔而答。以不尔言,遮止所问。如有问言:蕴外诸行,几谛摄耶?应遮止答,蕴外无行。
【烦恼寂静】 p1193瑜伽五十卷二十一页云:云何烦恼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贪欲永断,瞋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由得毕竟不生法故。是名烦恼寂静。
【邪见邪智杂不杂相】 p0674 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十六页云:已说邪见邪智自性杂不杂相;今当说诸邪见是邪智耶?答:诸邪见是邪智。谓邪推求者,必邪审决故。有邪智非邪见。谓五识相应染污慧,即贪瞋相应慧;及除五见,余意识相应染污慧;即贪瞋慢疑,及不共无明,并余缠垢相应慧。..
【劬劳所作变异】 p0707 瑜伽三十四卷五页云:云何寻思内事劬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身疲劳性,身疲极性,或驰走所作,或跳踊所作,或趒踯所作,或骗骑所作,或作种种迅疾身业。复于余时,见彼远离疲劳疲极。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一)又作五种姓、五种种性、五种乘姓、五乘种性。亦有将“姓”写作“性”者。 法相宗认为,众生先天具足五种不同之性质与素性,系由阿赖耶识中之本有种子所决定,乃无法改变者,故立五姓各别之说。五姓(五性)即:(一)菩萨定姓(定姓菩萨),(二)独觉定姓(定性缘觉),(三)声闻定姓(定性声闻),(四..
密教图像中,于金刚萨埵、欲菩萨、触菩萨、爱菩萨、慢菩萨等五秘密中,加上八供四摄,共成十七尊,称为五秘密曼荼罗。又称十七尊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九会中之理趣会。五秘密,即以净菩提心为体,以金刚萨埵为主尊,以四烦恼为体,以欲、触、爱、慢四金刚菩萨为眷属,表示“烦恼即菩提”之义。一般流布..
【戒】 p0690 摄论二卷二十四页云: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戒禁取】 p0690 瑜伽八卷三页云:戒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三页云:戒禁取者: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法、若戒若禁、于所..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