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既然一切皆梦幻,为什么梦中行为还有罪福之分呢?
索达吉堪布答:轮回有情虽如幻化,却具有能感受害利苦乐的幻心,因而对这些有如幻之心的有情来说,如果杀害他们,就会造下严重杀害恶业,若作种种供施,也会生起如幻福德。
有情的如幻心识,是依种种如幻的业和烦恼为因串习而成,没有这些无明业惑,幻心也就无从生起。众生自性虽属清净涅槃,然而在其业惑因缘未断前,轮回投生幻相依然不灭,并且有着种种苦乐感受,只有当圆满修持菩提行,断尽如幻的业惑因缘,证悟佛果,离垢涅槃得到现前,一切轮回幻现方能止息。
问:既然一切皆梦幻,为什么梦中行为还有罪福之分呢?
索达吉堪布答:轮回有情虽如幻化,却具有能感受害利苦乐的幻心,因而对这些有如幻之心的有情来说,如果杀害他们,就会造下严重杀害恶业,若作种种供施,也会生起如幻福德。
有情的如幻心识,是依种种如幻的业和烦恼为因串习而成,没有这些无明业惑,幻心也就无从生起。众生自性虽属清净涅槃,然而在其业惑因缘未断前,轮回投生幻相依然不灭,并且有着种种苦乐感受,只有当圆满修持菩提行,断尽如幻的业惑因缘,证悟佛果,离垢涅槃得到现前,一切轮回幻现方能止息。
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不犯者,若无智人来谏,报言,可问汝师和尚,更学问诵经知谏法,若谏当用;若戏笑、独语、梦中语,欲说此乃说彼者不犯。”(含注戒本卷中·二○·一一)
【不俱意识】唯识宗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不俱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一、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二、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参阅分释条。..
【生死长夜】谓众生沉溺于生死之苦,如长暗之夜。生死如梦,于梦中未能觉知为梦,须至觉醒时,始能追忆梦中之境为虚幻;众生轮回于生死亦如梦境一般,故以长夜譬喻之。《成唯识论》卷七:‘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独头意识】此又名不俱意识,就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而泛缘十八界的意识。此复有三种,称为独散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详见分释。
【散位独头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散乱心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此散位独头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
【定中独头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定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系指在定中,前五识不起现行,唯第六意识发生所用。见《百法问答钞》。..
【明了意识】此又称为五俱意识,为四种意识之唯识宗将有情的意识分为四种,即一、明了意识。二、定中独头意识。三、散位独头意识。四、梦中独头意识。明了意识又称五俱意识。《成唯识论》卷五、卷七载,明了意识,此识与眼、耳等前五识同时俱起,对于外境之好恶、长短、方圆等,一一皆能明了分别而取境..
【梦中独头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梦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称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系指在梦中,前五识不起现行,唯第六意识发生作用,缘著梦中的境界生起的作用。见《..
【梦觉相违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七难。外人问曰:假如我们醒的时候,所见的色境都同梦境一样,也是不离于识,那从梦中醒觉的人,知道梦中境界全是虚假,是唯识的幻境;为什么我们现在醒的时候,不知道所见的山河大地是虚假的,是唯识所变的呢?论主答:正在梦中还没有醒觉的人,他也不能自知梦境是..
(喻)佛法的声音能惊醒梦中的人。
释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书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而说法云。诸上善人当须专修净业。来生我国。说已即隐。我既见相往生必矣。即回身西向作印坐逝。..
亦名:恐怖戒开缘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不犯者,或闇地无火,或大小便处,谓是恶兽,便怖;乃至行声,謦咳声等,而恐畏。若以色示人,不恐意;余尘亦尔。若实有是事相,或梦中见当死、罢道、失物,和尚父母重病若死,语彼令知。若戏若误,一切不犯。”资持记释云:“不犯中,初开色声。謦欬,谓嗽声也..
含注戒本·七灭诤法:“(七灭诤二,忆念毗尼)佛在王舍城,时沓婆摩罗子为僧知事,六群中得恶房卧具、恶请处,起瞋谤,言有爱恚怖痴,遂以淫事诬谤。亲于众中,佛问虚实。彼言,我从生来,乃至梦中不淫,况于觉寤?比丘以事诘问六群,便言沓婆清净,无如是事。佛言,沓婆无著人,不故犯戒。应白四羯磨..
子题:乱意睡眠有五过失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律中,开梦出者不犯。若乱意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五分,得五吉罗;以梦故不犯残也。”资持记释云:“律明除梦,因示五过,如文所列;乃至云反此得五功德等。然文中但言过失,不明罪相;..
亦名:漏失戒开缘、故失精戒开缘子题:故出他精偷兰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正明不犯)(一、本律)律不犯中,若梦中失,觉已恐污身衣故,以弊物及手捺弃;若欲想出;若见好色,不触而失;若行时自触两髀而失;若触衣而失;若浴时失;若手揩摩而失。如是一切不作出精意而自出者,无犯。(二、他部..
子题:男阴女阳、精、阴、精有七种含注戒本·十三僧残法:“若比丘,故弄阴失精,除梦中,僧伽婆尸沙。”(含注戒本卷上·八·一五)戒本疏·十三僧残法:“故弄下,明其过业。男阴女阳之相,无暇述之。生沈终浮,死则伏仰异也。精者,持身之宝也;必遍身分中,如善见所释。律中分色轻重;乃至二果色如..
【五缘见所梦事】 p0279大毗婆沙论三十七卷十五页云:应说五缘见所梦事。一、由他引。谓若诸天诸仙神鬼咒术药草亲胜所念及诸圣贤所引,故梦。二、由曾更。谓先见闻觉知是事,或曾串习种种事业,今便梦见。三、由当有。谓若将有吉不吉事,法尔梦中先见其相。四、由分别。谓若思惟希求疑虑,即便梦见。五..
(喻)生死有如长夜之梦境。唯识论说:未得真觉,常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物名)祈祷药师如来所用五色神幡之名。以得延命之益故也。药师经曰:时彼病人亲属知识,若能为彼归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请诸众僧,转读此经。炽七层之灯,悬着五色续命神幡,或有是处彼识得还,如在梦中明了自见。经律异相六载阿育王依之而延二十五年寿之事。..
行事钞·通辨羯磨篇:“亦有转弄精神。观事乃同于法。而人事两缘,冥逾梦海。量时取法,全是师心。照教,教称不成;结罪,罪当深罚。”资持记释云:“斥师心中,初句示人。转弄谓非智强智,虽非愚塞,复是狂简。观下,示彼行事,初句明乍观似是。而下,示再考还非,初明人事两非。谓人迷足别,事昧虚实..
问:很多家属请助念团去助念,多数情况是自己不念,忙里忙外张罗着处理后事,最多偶尔念一会儿,这样是否有点颠倒了?如果家属能至诚恳切地为亲人助念,是否对临终者更为有利?大安法师答:确实,家属应该是跟着念。但问题是很多家属对念佛的功德利益不一定有信心,他不能达到信愿念佛的状态。他的心是躁..
十四项无义利之颠倒行为冈波巴大师(一)已得人身而不思正法,如至宝山而空手而归,实在是无意义的事。(二)已入法门而仍系家累,如灯蛾扑火,实在是无意义的事。(三)虽常在持法大德的面前,自己却没有信心,如在海边干渴而死,实在是无意义的事。(四)任何一个法门如果不能对治我执和四根本烦恼,..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元音老人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
问: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元音老人答: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佛者,乃觉悟不著相之人也。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
◎ 常惭愧【原文】紫柏老人云,梦中作得主,则临终作得主,是梦境甚关紧要。乃上床欲睡,亦曾默念,至梦时,仍是纷乱与念佛无关,甚且有吃荤之时,或即觉,或不即觉,诚为可恨可愧。将何法以挽回之。答: 欲梦境相应,当于日间力求相应。若醒时常相应,梦中自可相应矣。【译文】紫柏老人说:梦中做得了..
问:弟子听您讲经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在您的教导中越来越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您一直强调信愿的重要性,说信心不足愿心就起不来,信愿心没有成就,和阿弥陀佛就无法感通,那就往生无分。弟子一直以来对自己是否有深信切愿越来越糊涂,无法辨别自己的信愿是否已经达到了往生的标准。如何判断和自我检测?大..
◎ 希阿荣博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六道轮回任何一个有情。大乘戒律以小乘戒为基础,小乘戒律总为别解脱戒,其核心可概括..
问:当今社会食用保健品、保健酒的人数很多,其中有一些是用动物的身体制成,如蚂蚁胶囊、海参胶囊、鱼油甲壳肽素等,再如用蛇泡酒,蝎子泡酒。本意是治病,但又伤害了众生。请法师慈悲开示,该如何做才如法?大安法师答:这就是人的一种残忍的一面,为了保自己的身体,不惜牺牲、不惜戕害了多少众生的..
落实在动真格的行为中,命运就能改变大安法师《了凡四训》,我想学佛的人大概都比较明白。这里我们简单的看看它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袁了凡改命。这是明代的一位读书人了。原来本来想从医的,结果由于遇到了一个会算命的孔先生,他才开始发心读书考功名。他考功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
对于邪淫的意乐(意乐,动机的意思——编者),有人会觉得:心里想一想没有罪吧!实际上邪念一动,就是罪业。下面看《感应篇例证》中的例子:贵溪有位书生叫宋不吝,十五岁时入学,才学出众,但是屡次考试不中,他想自己一生没作过大恶事,为什么这样潦倒,就请张真人代写一篇表章,看一下天榜。这位张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