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是不是获得大德授记后,就一定能够开悟并成就?
索达吉堪布:有人因找大德、空行母授记“于何年可得大成就”,故由喜而慢,由慢而惰,认为已得生死自在可高枕无忧了。孰不知一切证悟都依滴水穿石、日积月累的修行,才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呢?
——《格言宝藏论》
问:是不是获得大德授记后,就一定能够开悟并成就?
索达吉堪布:有人因找大德、空行母授记“于何年可得大成就”,故由喜而慢,由慢而惰,认为已得生死自在可高枕无忧了。孰不知一切证悟都依滴水穿石、日积月累的修行,才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呢?
——《格言宝藏论》
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印相)左右为刀印而向外二头指著于侧。口诵婆誐嚩帝(世尊),苏婆诃(成就)。见印田七。
(术语)称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见摄真实经上。
一青一切处 二黄一切处 三赤一切处 四白一切处 五地一切处 六水一切处 七火一切处 八风一切处 九空一切处 十识一切处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亦名:无犯者默然子题:默然含注戒本·戒经序:“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含注戒本卷上·三·一一)戒本疏·释戒经序:“不犯默然者,不自伐德,默应答也。”(戒疏记卷三·二三·一○)
谓显安立。预流向等补特伽罗。八种各别佛弟子众者。显示开晓佛弟子众具胜功德。戒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戒。定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定。慧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慧。解脱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解脱。解脱智见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
谓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无上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无上诸善法故。又佛世尊。圆满修习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无限无量。成无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坏能成。能自在转。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贪瞋癡等恶不善法。永破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永破当来生老..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
忠曰:“和国样之桌子也。排碗 楪之案,日本俗呼曰膳。大德寺此称和桌。”
所谓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后之归结也。小乘既明业感,故求脱离,至得成就解脱入灭之果也。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一、青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二、黄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三、赤一切处 谓于定中..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十地】菩萨修唯识行的四十一阶位中,此为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经论所举的十地,名称诸说不一,此处所举者,为唯识宗修行五位中的欢喜之地。菩萨修唯识行,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进入十地。此位菩萨所修之行,总摄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有如大地能生长草木,为一切行所依持,故称曰地。此十地是:一、..
【三种成就】指唯识宗所说的种子、自在、现行三法。成就为‘得’之异名。有情之身中为色、心诸法所属,他身及非情等为己受用之物者,皆由自识所变,故称为得。唯识家就有情可成之诸法假立三种成就,即:一、种子成就,指一切见修所断的烦恼、任运而起的诸无记法,及生得善等所有种子的未受损害而存在者..
依诸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一、种子成就 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现行者,染法未为奢摩他伏,无记未为圣道永害,生得未为邪见损伏。如是名为种子成就,此等未损,行与不行,皆名成就。二、自在成就 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增盛种子,名自在成,由加行力方得自在。又成此时名..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 此复有二: 一、能伏道 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 二、能断道 谓能永断二障随眠。二、所转依 此复有二: 一、持种依 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 二、迷悟依 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造,唐玄奘译,略称集论,凡七卷。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内容分为本事分与决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的‘广分别’门中的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
【欢喜地】又名极喜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一位。此位菩萨,初发真无漏,舍无始以来异生性,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之理,能利益自他,故生大欢喜,如《解深密经》云:‘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成就大义者,即是成就..
【善法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萨,修力行,成就四无碍陀罗尼门诸善法慧,护持此法,令佛种不断,称善法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得】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得是成就不失的意思,依一切法造作成就者名为得。《百法明门论直解》说:‘得者,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得者,成就不失之义,谓色心生起未灭坏,是生缘摄,受增盛之因。即凡夫有所得心,三乘有所得果,如得金时,金非时得,金乃是物,得非..
【鼻识】是八识心王中的前五识之一,以鼻根为所依,以香境为所缘,随根而立名,而名鼻识,产生对香境的了别作用。见《百法明门论》。鼻识通于欲界,不通于色界,因为色界没有段食,所以也没有香境,不能成就鼻识。..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三..
(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言戒行不清净,心身不安稳,则禅定不能成就。
已达于道的高僧,亦即已经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
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叫大威,有护善之功叫大德。
1、开悟之士,菩萨的德名。2、以法开导众生之士,为和尚的尊称。
诸经皆有通别二序,在通序(又名证信序)里,举出六件事以资证明此经确乃佛亲口所说,称为六成就。例如金刚经之经首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一、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二、以我闻为闻..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