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
答:如《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我们以这其中所说之理了达轮涅诸法无有自性后入定,自心无有散收地安住于外界所现的种种法以及内在无而显现的明觉中,不缘任何他法,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灭尽分别心之法界胜义谛称为智慧波罗蜜多。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问:智慧波罗蜜多到底是什么?
答:如《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我们以这其中所说之理了达轮涅诸法无有自性后入定,自心无有散收地安住于外界所现的种种法以及内在无而显现的明觉中,不缘任何他法,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灭尽分别心之法界胜义谛称为智慧波罗蜜多。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我们就生活在因果里,今天的果,是因为昨日的因,今天的果里,又含藏着明日的因,因和果相互牵连,有因就会有果,因和果本为一体,果里含藏着因,因里含藏着果。因和果循环不断,互为牵连。世间万物,因因缘和合而成,无常生灭相续,因果循环不断,一切都在因缘、无常和因果中运行。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
来自:佛光大辞典: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如《中阿含经·思经第五》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或..
在《法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有一个人什么都不如意,便以拜火来求福报和庇佑。每天晚上,他都用很多木柴堆在一起,并在熊熊大火面前礼拜,直至火灭方止。这样精进不断地拜了叁年,也没有一点好转。于是他转拜太阳和月亮,白天从日起拜到日落,晚上从月升拜到月降,在叁年中,一直这样不休不眠..
源自《做才是得到》第四章“懂因果的人有福”7《诸法集要经》说:“见别人造了非法的罪业,对此产生恶劣的随喜心,由于愚昧无知的缘故,自己所受的果报远远超过他。别人在做恶事时,千万不能去随喜。以前美国发生“9.11”事件时,我听说中国个别年轻人欢呼雀跃,觉得实在是大快人心。这样的话,随喜赞..
问:为什么佛教一谈到幸福,就一定要谈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的幸福只是某一阶段的体验。还有些观点认为,感受快乐的当下即是幸福,之后再遇到什么都无关紧要。为什么幸福不能只涉及当下,还必须考虑将来的死亡?索达吉堪布答:按照佛教观点,我们的幸福观需要观察。现在这个时代,人人每天上班、努..
壹特异功能,其实就是人的本能。通过修行,人人都可以拥有。我知道,很多人练过气功,对修道、宗教等事情很感兴趣,可是练了多年,也没出功能。这里原因有两个,一是你没得真传,二是你目的不纯。没得真传这个原因好理解,目的不纯难道也是练不出特异功能的障碍吗?这是肯定的。一般人想要特异功能干什..
今天的道人不懂道家真正的修命之法,不得不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道路。一类人是修炼那些随处可见可学的道术,可这样的道术,却很难修成正果;另一类人的修炼,迷茫于难遇的修真法门。1今天人们知道道门崇尚修命,却不知修命的方法且说今天的那些人,都认为道家、道教的长处是修命。可这些道士们,..
一条带鬼脸的海南黄花梨佛珠市场价格往往比不带鬼脸的黄花梨佛珠高出很多,人们以是否待鬼脸最为衡量海南黄花梨的品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主要是不了解海南黄花梨鬼脸是何物。海南黄花梨木生长在海南潮湿的气候中,生长期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碗口粗的树干,海黄有两种,一种是油梨,另一种是糠梨。我..
鬼的种类很多。一般人皆以为鬼是狰狞可怖、青面獠牙,其实这不一定。有时鬼能化作人身。乍看之下,以为是个人,其实是鬼。若你是开了五眼的人,鬼就不能欺骗你了。鬼又能变畜生,诸如马牛羊犬、鱼类、小白兔等。为什么能变呢?因为他有神通。或者变为蚂蚁、蚊虫、苍蝇、雀鸟、蜜蜂等。譬如:春天时百花..
【想蕴建立有三种】 p1231显扬五卷十二页云:想蕴建立有三种。一、依差别,二、作意差别,三、境界差别。依差别者:谓六想身。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作意差别者:有二种。一、有相想,二、无相想。有相想者:谓除欲界中未善言说者想、第一有想、及出世间想,余有相作意相应想。无相想者:谓前所..
【诗】 p1254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七页云:诗名何法?答:谓如理转变语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此中诗者,非所述咏;但是所有能成咏法。此能成咏,故说为诗。如理转变语业者:显所起果。即是色蕴。所依巧便智者:显能起因。即是四蕴。如是五蕴,为诗自性。问:于诸文颂,何者是诗?何者非诗?有作是..
【诸识所依在根非境】 p1356俱舍论二卷二十页云:何因识起,俱托二缘;得所依名,在根非境。颂曰:随根变识异,故眼等名依。论曰:眼等,即是眼等六界。由眼等根,有转变故;诸识转异。随根增损,识明昧故。非色等变,令识有异。以识,随根,不随境故;依名唯在眼等,非余。..
【佛有似爱等言】 p0654 大毗婆沙论十六卷一页云:世尊虽无烦恼余习;而或时有似爱等言。似爱言者:如世尊说:善来苾刍,能善出家,犹具禁戒。似恚言者:如世尊说:汝是释种婢子,释种是汝大家。似慢言者:如世尊说:我是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十力,得四无畏。似痴言者:如世尊说:大王今者,从何处来。..
(1614~1680)清代曹洞宗僧。浙江仁和人,俗姓金。一名性因,又作恬因。字澹归。号甘蔗生、茅坪衲僧、借山野衲。原为崇祯年间之进士,明亡后,遂为僧,参天然是禅师得曹洞心法,粗衣蔬食,超然本色。初居丹露禅院,暮年以请藏归吴。康熙十七年(1678),结茅于平湖。十九年,示疾,秋八月端坐说偈而化..
梵语 moha,mū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舍宗视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为烦恼位心所之一。与“无明”、“无智”同。为三不善根(三种根本恶德,亦即三毒、三火)之一,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三界系中,于四谛..
(名数)小乘十智中第一世俗智之差别也。一生得慧,生即得之之智慧也。二闻慧,闻圣教而发之智慧也。三思慧,自思惟理而发之智慧也。四修慧,修习禅定而发之智慧也。其中对第一之生得,谓后三者曰加行得,又前三为散慧,后一为定慧。..
(杂语)凡向堂外而左边为左间。即上间也。坐位尊左者,支那中古以来之制也。
(术语)四意趣之一。谓如来据秘密之意趣,平等之理,而说法也。譬如指过去之诸佛而曰我身是也。以其据佛佛平等之理故也。
(印相)四种拳之一。交叉二手而作拳,使十指出现于外者。又名指在外拳。见大日经疏十三。又曰坚固缚,金刚缚,又曰外缚拳。为解结使之缚之意。显十地圆满之形者也。
【所识法】 p0734 瑜伽六十九卷十九页云:复次云何所识法?谓一切法,皆是所识。诸识、能识。由五种相,诸识差别;如其所应,建立所识。何等为五?一、依缘差别故,二、欣戚差别故,三、胜劣差别故,四、心所差别故,五、障治生差别故。云何依缘差别?谓由所依所缘差别,建立眼等六识差别。眼识、了别..
【所取色】 p0735 显扬五卷七页云:所取色,谓五境界及法处所摄色。
【补特伽罗施设建立】 p1246此声明处六相之三。瑜伽十五卷二十二页云:云何补特伽罗施设建立?谓建立男、女、非男非女、声相差别。或复建立初中上士声相差别。
【补特伽罗我无所有】 p1246显扬十五卷十一页云:复次云何应知补特伽罗我无所有?若有我者;为即蕴相?为住蕴中?为住余处?为非蕴相?颂曰:唯假过失故,蕴无我过故,我无身过故;三我不应理。论曰:若所计我,即是蕴相;应唯是假。违汝自宗,故成过失。以即于诸蕴假立我故。若离诸蕴住余处者;我应无..
【灭尽定中识不离身】 p1215瑜伽十二卷二十一页云:问:灭尽定中,诸心心法,幷皆灭尽。云何说识不离于身?答:由不变坏诸色根中,有能执持转识种子阿赖耶识,不灭尽故;后时彼法、从此得生。二解 成业论十一页云:如契经言:处灭定者、身行皆灭;广说乃至根无变坏,识不离身。今此位中,许有何意?有..
【果事决择】 p0811 显扬二十卷一页云:果事决择今当说。颂曰:证转依,不起。二因,果无退。三因故,断常。三果三因记。论曰:由证转依故;诸烦恼不起。当知转依,说名为断。又由二种因故;果无有退。谓若未永害烦恼种子;证阿罗汉,不应道理故。若已永害烦恼种子;即应烦恼必定不生。种因无故。又三..
【思己业】 p0851 集论五卷三页云:何等思己业?谓身业、语业、意业。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