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能让自己内心平静,快乐?
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9-1968)说过:“无愧的良心,是床上最好的枕头。”因此,每个人若想心安理得、获得快乐,是要无休止地索取,还是不间断地付出?

——《心灵的诺亚方舟》
问:如何能让自己内心平静,快乐?
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9-1968)说过:“无愧的良心,是床上最好的枕头。”因此,每个人若想心安理得、获得快乐,是要无休止地索取,还是不间断地付出?

——《心灵的诺亚方舟》
【外尘】又称外境。自认识作用而言,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
【自内证】指自己内心所证悟之相。又作内证。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圣者各自证悟真如法性之理,曰自内证。
【行】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卷三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卷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色界的第三禅天,因此天的天人禅定深妙,人人身心快乐。又因此天的快乐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为定生喜乐地。悲华经说: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喻)六波罗蜜,因六波罗蜜如舟,能渡人到达涅槃快乐之彼岸去。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名数)发胜知胜见以舍贪爱之八种禅定也。是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但以行人之..
(名数)净土十种之快乐也。
谓雕绘佛像或书写经文时,每下一笔则礼拜三次,以表内心之虔敬。 p70
指安隐(稳)心与快乐心。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菩萨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即:(一)安隐心,谓众生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菩萨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处,而置之于善处,令彼心各获得安隐。(二)快乐心,谓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菩萨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心各得快..
梵语astāvabhibhv-āyatanāni,巴利语attha abhibhāyatanāni。又作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即:(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
于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顺忧受触。所起心忧。不平等受。戚受所摄。总名为忧。彼观行者。修此观时。于世所起贪忧二法。能断能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彼除世贪忧。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
谓有一类。于人趣乐。系心悕求。彼作是念。愿我当生人趣同分。与诸人众。同受快乐。因此悕求。造能感人趣身语意妙行。此三妙行。名为福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生于人趣。与诸人众。同受快乐。于彼复造诸福行等。是名无明为缘造福行。有不系心悕求人乐。但由无明蔽动心故。造身语意三种妙行。此三妙行..
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心。循心观者。谓有苾刍。于此内心。观察思惟内心诸相。于内有贪心。如实知是内有贪心。于内离贪心。如实知是内离贪心。于内有嗔心。如实知是内有嗔心。于内离嗔心。如实知是内离嗔心。于内有癡心。..
【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翻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出地持经]一安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造诸惑业。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恶道。即为种种开示。除不善法。置之善处。令彼之心各获安隐也。二快乐心谓菩萨为诸众生。贫乏困苦。无所依怙。即起大慈之心。利济摄受。平等饶益。令彼之心各得快乐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正梦正梦者。谓内心无所感动。而自形于梦也。二噩梦噩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惊愕。而形于梦也。(噩韵会作愕。)三思梦思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思惟。而形于梦也。四寤梦寤梦者。谓因昼有所见。夜则形于梦也。五喜梦喜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欣喜。而形于梦也。六惧梦惧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怖..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háng)跪合掌,以颂赞曰:这是说明法藏比丘因地修行的故事。分成三段:1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
第二十四祖,是师子尊者。师子尊者是被人杀的。他行法去到罽宾国,罽宾国的国王信奉外道。外道有两个领袖,一个叫末曼尼,一个叫蜜师何,专门破坏佛教。所以罽宾国里,当时不准有比丘。师子比丘到这国里,想教化国王。一见国王,国王就问他,说:“你了生死了吗?”师子比丘说:“已经了了。”国王说:..
管好自己就是管好世界——《洞见宇宙的奥秘》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人生无常,修行就应该舍弃家庭、放下一切吗?不是。重要的不在修行本身,而在修行的目的与方式。人就应该过人的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两者双运。四法印人人都在用,但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四法印用得好,人的生活..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二、重颂:既..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广修供养,就是结缘的实践。我们对待每个人,不一定要用金钱、衣物、食物,甚至用珍珠、宝贝来供养对方,而是心香一瓣。打从心里对你释出善意,你也感受到我的好意,就是接受了我的供养。或者我对你一个微笑,这个笑容也是供养;讚美他人两句好话,对方听了,有时候比一包礼物更受用;又如我给你一点方..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 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
佛教里称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身体、心灵为「六根」,又称「六识」,透过眼、耳、鼻、舌、身、心来认识世界,就构成一个人的身心活动。眼睛看你,行注目礼,慈眼视众生,这是眼的布施;耳朵听话,所谓「谛听,谛听」,注意善听、听好话,不要起误会,就是耳的布施;鼻子闻味道,可以知道哪个地方的..
随喜赞叹是佛教的主要修行法门之一。随喜赞叹,当你看到或者听到别人作善行培福时,自己的内心,也能随之发出赞叹。当然,随喜赞叹不仅是内心中的一种境界,更重要的是去行动。也就是别人做善行,你跟他一起去做,助他一臂之力来成就这件善行。因为你所得到的功德或者是他人功德的几分,或者和他人等同..
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比如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善良,但是有的人确实很担心,我们如何避免善良被利用?中国儒家讲,人的心性在最初阶段大多是善良的,所以讲“人之初,性本善”。向后人说明世间很多人的内心是怀有善良的。而作为学佛人,更是在世间之善良上,以..
人生有什么理由可以开心呢?没理由,怎么样,我就不能开心吗?一定要找个理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意思?心里没事啊!所以才开心。你看那开心很快乐的人,一定就是忘掉什么事了。他一想到,不行了,我还有事。脸马上拉下来。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我..
我们都知道修行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而且作为修行人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也能够得到作为修行的快乐,那么修行能够享受的快乐是什么呢?第一种快乐修行人能够离苦得乐,快乐在那里呢?身体的苦无人能够避免,就连佛陀自己也要忍受。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凡夫,或是圣人,我们一生下来就..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