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果遇到别人临终,我们应该怎么做?
达真堪布答:如果你会做超度破瓦法就给他做;如果不会做就给他念经,念《阿弥陀经》等就行;如果这个也不会念,就给他念阿弥陀佛圣号。发心特别重要。

如果你的发心清净,完全不掺杂自己的利益,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他人,给他念经念佛,做超度破瓦法,对他一定有好处。如果你没有太大的能力,他生前也没有修过破瓦法,这种情况下他不一定能往生,但是也能帮助他托生为人,或转生其他善道。对他一定有好处。
问:如果遇到别人临终,我们应该怎么做?
达真堪布答:如果你会做超度破瓦法就给他做;如果不会做就给他念经,念《阿弥陀经》等就行;如果这个也不会念,就给他念阿弥陀佛圣号。发心特别重要。

如果你的发心清净,完全不掺杂自己的利益,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他人,给他念经念佛,做超度破瓦法,对他一定有好处。如果你没有太大的能力,他生前也没有修过破瓦法,这种情况下他不一定能往生,但是也能帮助他托生为人,或转生其他善道。对他一定有好处。
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著心;自体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1、指破戒五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后悔、死堕恶道。2、指依语五过,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谤法、轻圣法。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归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
净土门易行道中有横超与横出之二道,闻悉如来的本愿而不疑,凭此坚强的信念就能得到往生的益处,临终直接往生于真实之报土,叫做横超,若是单凭自己的力量而修定散之诸行,将来临终往生于方便的化土,即叫做横出。..
触犯佛所制戒的人有五种的罪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
(术语)临终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证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亿。禅林句集乾曰:一句定乾坤,一剑平天下。
(流派)又曰一念往生,多念往生。日本源空上人立念佛往生之宗,出其门者非一人,异解颇多。幸西立一念义。一念义者,凡夫之信心与佛智之一念相应,往生之业事自然成辨,不须多念之念佛也。隆宽立多念义。积念佛之功,往生之业事始为成辨,故一生之间念念相续,以待临终,百万遍之类也。..
(术语)恶业之凡夫,临终时由十声之念佛,而往生于极乐世界也。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者之往生。
元净号辩才。住上竺谢去居南山龙井。焚指供佛。左三右二。专修净土观。临终告其友道潜曰。吾西方业成。后七日去矣。至期右胁吉祥而逝 。
道言。会稽人。灵芝之高弟。专修净业。临终数日前见二神人长丈余。报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念佛三昼夜。将毕自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晓即座而化 。
思敏。依灵芝增受戒法。专心净业。二十年。一日偶疾。请众讽观经者半月三日见化佛满室。临终念佛声出众外。酷暑留龛七日不变。异香郁然 。
妙生。会稽人。习律学日践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居潮山象坞。共明此道。一夕会门人讽弥陀经。就榻端坐。取临终香焚之合掌迎顾嗒然而化 。
师安。受业乌镇普静。通华严宗旨。修弥陀忏观想净土二十年。昕夕不废。一生多病。临终忽精爽。谓弟子曰。佛菩萨已降。吾将行矣。即端坐而化 。
妙云。四明杨氏。号慈室。自南湖退处溪口吴氏庵。一旦沐浴趺坐。谓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矣。拟临终焚之用报佛恩。今正其时。及香光正炽起。白佛陈意。就座而化 。
释文慧。居嘉禾青龙。诗律高古与北峰印公为友。北峰亦好吟。慧夺笔责之曰。吾兄大法柱石。何必为此。北峰感之遂折节为学。卒为闻人。慧专志净业。至老益厉。临终闻空声。云中品中生 。
慧成。居枝江诵阿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有梦成乘莲华上隐隐西没 。
慧命。天台仙城人。临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领众来迎师随佛后向西而去 。
灌顶。章安人。临终示疾。室有异香。因诫诲弟子毕。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
怀感。居长安千福寺念佛三年。见佛金色玉豪。得入三昧。乃制决疑论七卷。临终见佛来迎。合掌而化 。
呆庵禅师。讳庄。台州人。住持径山。临终云。难难难。二八娇娘上高山。老僧扶不起。言竟遂寂。有呆庵语录。轰轰然宗门伟人也
【二种预流果】 p0031集论七卷十四页云:复次如说预流补特伽罗,此有二种。一、渐出离,二、顿出离。渐出离者:如前广说。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果。如是补特伽罗,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办圣旨。设不能办,由愿力故..
丞相王随居士,谒首山,得言外之旨。自尔履践,深明大法。临终书偈曰:「尽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
华严经第十五贤首菩萨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没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称十念者即是念十声阿弥陀佛(观经云。临终遇知识教称十声阿弥陀佛得生第九品十疑论问云。众生造恶无量。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答众生..
谓修行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心中没有丝毫贪嗔痴的邪念,只是一心正念菩提,这种正念乃是由长时期的修行而得来的。
修行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能成就往生的事业了。
破坏佛所制的戒律的人有五种的罪过,即自害、为智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趣。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反而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或者说:“不叫我们念十方诸佛,为什么偏偏只念一尊佛呢?”反正我们的问题疑问会很多。“那为什么念西方的阿弥陀佛?东方还有阿閦佛,为什么不好啊?还有弥勒内院,离我们更近呐,更容易去啊?”好,我们都要把这个疑结..
孝道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佛法教育的大根本,一切福慧皆由孝字得,一切佛法皆由孝字生。佛教把孝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道,一种是出世的至孝。世间的孝分为三种。第一养父母之身:《劝发菩提心》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父母..
佛陀波利所举的几种定相: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者,是风大增也;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判断十分灵活,对于一种感觉、幻觉乃至错觉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身有轻举」,「举」就是向上;这时出现喜乐的感受。他认为这是五通之一的「神足」要发通的前兆。经典中讲得神足通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