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前世业力是如何决定每个人的苦乐?这与宿命论有何不同呢?
索达吉堪布: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

问:前世业力是如何决定每个人的苦乐?这与宿命论有何不同呢?
索达吉堪布: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对于三境,感受之情有三:谓苦、乐、不苦不乐是。受者,领纳外境也。一、苦受 领纳违情之境,起苦痛之感也。二、乐受 领纳顺情之境,起乐适之感也。三、不苦不乐受 亦名舍受。领纳不适不逆之境,苦乐之感,皆舍离也。..
由有作业,即须受报,所以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报者酬报,受者承受,谓承受苦乐身世迟速之酬报也。果者结果,妄惑作业,结果皆归趣于酬报而不爽。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二、乐果 身心所受乐之果报也。由于善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非乐。..
无论苦乐,所报之境则有二者,谓依报正报:一、正报 谓所报之身,如人所受得之人身是。二、依报 谓所受报之处,如人所依之山河大地是。
亦名:治不见举法子题:举、不见举、不见举本缘、不见罪举羯磨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不见举者,倒说四事,法说非法,犯言不犯。或不信善恶二因,感苦乐二果,邪见在怀,障于学路。或由不达教,或知而故犯。僧问何不见犯?答云不见。僧即遮举,与作不见举治之。为欲折伏从道,且弃众外,不同僧事,目之..
本事者,所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不动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无为。
业感缘起 小乘观世间一切法之缘起,皆由业感,是为业感缘起。缘起者,谓一切事物必待缘而起,一切之有为法皆是也。起谓起始之义,故名缘起。业感者以善恶之业因,感苦乐之果也。盖小乘观苦辨集,明世间缘起,由于业感耳。..
十住断结经云。一不染三有。知之为苦。二我与彼人。苦乐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耻。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
观种种众生,居种种生灭海中,生此死彼,迁流不息,无非一轮回之相而已。盖众生自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六道之中,如车轮之旋转,无有已时,故曰轮回,或曰轮转,或曰流转。流,相续义;转,生起意。有为法之因果,相续而生起。即一切凡夫作善恶之业,依苦乐之果,轮回于六趣者是也。..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不觉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 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 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 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四者、计名字相 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 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六..
一、信定散 信定散二途,定可忻而散可厌。二、信因果 信所修之因,所得之果。三、信业报 信所修之业,至所忻之报。四、信苦乐 信定散之业之因,苦乐之报之果,定实是乐,散实是苦。
三藏法数云:一、天眼通 谓能见九界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二、天耳通 谓能闻九界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三、知他心通 谓能知九界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四、宿命通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
信善恶因果业报。一、信善恶 信善恶二途,善应为恶不应为。二、信因果 信因果之理,真实不虚。三、信业报 信业报之事,不能或违。四、信苦乐 信善恶之业为因,乐苦之报为果,乐由善因,苦为恶果。
于一切法执出者,亦有十二辈,云何十二。一、于生死计有出 如小乘人,迷于性起,随诸妄见,说实有生死可出。二、于觉计出 如数论师,计因中有果出,亦于觉计有出法。三、于出者计出 如吠夜迦罗拏人,所说与来为对待,见有出法。四、于出法计出 如胜论师,计有去法可用,即见有出法。五、于出处计出 如..
贤者五福德经云说法五福德:一、长寿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者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二、多财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三、端正无比 谓前世说法时,..
【不动灭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这是色界四禅的禅定。行者修持禅定,入第四禅,双忘苦乐,舍念清净,永离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括三禅。出离八难——忧、苦、喜、乐、寻、伺、出、入等全息,不为一切苦乐动摇身心,以此所显真理,故云不动无为。..
【四有】有情的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有情依于前世所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他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死有。二、中有,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
【四种资粮】资粮,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修唯识行,有四种善根功德以为资助。《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举出修行之四种资粮,即:一、 福德资粮:前世布施积集功德,现世则财宝丰盛,修得善法。二、智慧资粮:前世修得智慧,现世资性明敏,善解法义。三、先世资粮:前世积..
【中道】即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最初说的中道,指的是远离苦行与欲乐两种极端的修行的方法。《过去现在因果经》谓:‘尔时世尊,语憍陈如言,……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者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
【现在五果】以十二因缘配于三世言之。一、识,胎内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为名。身为色。在胎内心身渐成长之位。三、六处,六根具足,将出胎内之位。四、触,既出胎内而触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别苦乐之位。即十二因缘中自第三至第七者。以无明与行之二者为过去之因,以此五者为现在之果,以次之爱..
【色蕴五种相】据《显扬圣教论》卷五所载,色蕴略有五种相,即:一、自相,即色身诸法各有不同之自相,如坚是地相,湿是水相,暖是火相,动是风相。二、共相,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谓一切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三、所依能依相属相,即色身四大种是所依相,四大造色是能依相。四、受用相,谓..
【受支】十二因缘的第七支。以触为缘而生起。儿童年龄渐长,智识渐开,有了分别心,这时对外境已不再是直觉的触,而有了苦乐、爱憎的感受。若以现代观念诠释受支,受是身心感受,此感受以触为缘──由六根与六境的接触而产生。受在经典中有三受、五受之说,谓苦、乐、舍三者为前五识(生理上的)的感受..
【受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受是领纳、感受。《成唯识论》曰:‘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这是说,受之自性,即是领纳,‘顺违俱非’者,即缘可爱之境谓之顺益,缘不可爱之境谓之违损,其非可爱亦非不可爱者,谓之俱非,即是中容境。‘起爱为业’,是心..
【苦果】使身心苦之果报。从恶业而生者。总言之,则生死之果报皆苦也。就中分别之,则如天上者乐果,如地狱者苦果。如人界者苦乐互立也。
【同事摄】四摄之一。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参阅‘四摄’条。
【死有】为有情转生的四有之一,人依于前世所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其于前世临终的一刹那,称为死有。亦即于本有之后,中有之前,寿命方尽时之色心,称为死有。参阅‘四有’条。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