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生应该怎么学佛修行?
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修行。好好上学,认真学习,这都是应该的。

你应该发心:为了社会,为了佛教的事业,为了更多的众生,而去努力学习。将来,你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都变成利益众生的工具。你将来有知识、有能力了,就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那些有缘的众生。以这样的心态学习,都是修行。一定要这样转念、发心。
问:学生应该怎么学佛修行?
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修行。好好上学,认真学习,这都是应该的。

你应该发心:为了社会,为了佛教的事业,为了更多的众生,而去努力学习。将来,你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都变成利益众生的工具。你将来有知识、有能力了,就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那些有缘的众生。以这样的心态学习,都是修行。一定要这样转念、发心。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午食。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了。..
朗州德山禅师。名宣鉴。简州人。姓周氏。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空寺。通贯诸经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不信南方宗禅之道。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檐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买油..
【五种学生差别】 p0274瑜伽十四卷十七页云:又有五种离欲界欲、未尽余结、学生差别。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槃。二、于初静虑,初受生已;得般涅槃。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四、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五、或色界边际乃至色究竟,得般涅槃;或无色界边际乃至有顶,..
鼎州德山宣鉴禅师,简州周氏子,丱岁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席颇盛,师气不平,乃曰:「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
修行人,能把父母放下,专心一致修行,这是对的。既然不修行,也不尽孝道,这是不对的。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观音七开示于万佛圣城今天我们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应该孝顺父母,还是不应该孝顺父母?」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站在「出世间法」的立场来讲,不应该孝顺父母..
《学佛的基本认识》第二章生命之流第四节人身难得众生界依目前一般人所能认识的生命种类,除了人以外,就是动物与植物了。在佛陀的教说中,特别着重于具有情识反应的生命,并且以此为主要的关切对象。例如,有一次,三弥离提比丘问佛陀,什么是「世间」呢?佛陀说,由于感官器官的接触境界、认识境界,..
人修道要将基础打稳,欲了生死就要做些功夫。功夫就是“格物、正心、诚意、修身。”正心就要格物,何谓格物?格除自己的私欲、杂念,格除物欲。物欲包括一切财、色、名、食、睡的欲,你皆要将它革除。然后要正心,即不自私,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是正心。诚意即是永远都是如此。信佛要永远信,拿出真心来..
宣化上人开示录看到宣化上人的40条修行开示,获益匪浅。这不仅是关于修行的开示,更是关于做人做事的开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此生一定可以把了生死这件大事办妥。有时间能把这40条开示当做功课念念,也是极好的修行,也可以自我化解内心涌动的贪嗔痴慢疑这五毒。这40条开示是一代高僧大..
身体中成佛,法界中成佛很多修行者把“无我”的概念搞得很高深,可惜并不实用,无法用来修行。我执是否越来越轻,不以理论为准,而以境界为准。首先,物欲追求变淡。其次,精神追求提升。以健康长寿为目标的价值观,依然会被身体疾病所困扰,明天会更好不过是安慰而已;而以提升境界为追求,明天会更好..
《学佛的基本认识》第七章大乘菩萨行第二节伟大的菩萨行大乘是佛法大乘菩萨行的开展,从经典与法门传出的时间上来研判,应当是在佛灭三、四百年后才逐渐兴起的,再加以大乘菩萨行的某些思想与主张,并不见于传统第一次与第二次结集出来的经、律之中,可以说是后起而新兴的,如此一来,不仅在大乘初兴的..
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答: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
关于精进修行,外道都很强调这一点。有一个修仙道的,拜了一个老师。老师先给他一个木钻子,然后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让他用这个木钻子把石头钻通才教他修仙的方法。那个人很老实啊,就在那儿钻。用木钻子钻一块巨大的石头,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啊!但是他锲而不舍,钻钻钻……,终于钻了四十七年才把这块石..
孝道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佛法教育的大根本,一切福慧皆由孝字得,一切佛法皆由孝字生。佛教把孝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道,一种是出世的至孝。世间的孝分为三种。第一养父母之身:《劝发菩提心》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父母..
人生有什么理由可以开心呢?没理由,怎么样,我就不能开心吗?一定要找个理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意思?心里没事啊!所以才开心。你看那开心很快乐的人,一定就是忘掉什么事了。他一想到,不行了,我还有事。脸马上拉下来。所以若无闲事挂心头,我..
我们都知道修行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而且作为修行人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也能够得到作为修行的快乐,那么修行能够享受的快乐是什么呢?第一种快乐修行人能够离苦得乐,快乐在那里呢?身体的苦无人能够避免,就连佛陀自己也要忍受。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凡夫,或是圣人,我们一生下来就..
相信人们都是知道在家居士是可以娶妻生子的,但是对于修行中的人们来说,爱情就变得不一样了,而且关于爱情也是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每天在公园里散步的男人,瘦,黑,衣着朴素。他每天清早就到了,手里还提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走完两圈后就坐在一排石凳上坐下,或听听收音机,或拿出纸笔,写写诗歌。他的身后,..
第一,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越来越明了,并且去遵循它。表现在对因果法则的日益深信,对戒律的日益尊重。因为没有因果与戒律就没有佛法。第二,恶念、妄想、欲望、抱怨减少,内心越来越宽容、安定与安详,越来越看清人生的方向与希望。第三,智慧越来越大。看待一切问题一目了然,直抵根本。表现在自身烦恼越来越少..
居士:弟子一接触到净土法门,就欢喜信受,并想方设法介绍给不曾接触佛法的家属,但家人对于弟子送的讲经书籍和光碟不感兴趣,不是拒绝收看,就是说没时间看。弟子应该怎样做呢?大安法师:你接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处,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净土法门,这个心是良苦的,但要观察时节因缘,不可..
怎么去“不行恶法”?怎么去断贪瞋痴呢?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月称菩萨说过:当知惑次第,修持对治法,方能治烦恼,如医治疾病。好像医生去帮人治病一样,首先要知道人家有什么病。同样的我们要对治烦恼,首先也要能够知道这个烦恼的次第,施设对治的方便。在《四百论·明断烦恼方便品第..
问题:我每天一有时间就会抄经,抄了很多《心经》。书写不美观、自己写的不满意的经书怎么处理呢?可以把它烧掉吗?明海法师:烧掉是不可以的。因为烧掉就是毁经,就会有毁经、破坏经典的业。事实上焚烧经典真的不可以,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抄完经后就把它烧掉了。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你去打听哪个寺..
人的生活包含两大部分:现实的生活与梦里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有形的人世间,元神与身体是主要参与者,元神发出思维,控制身体,产生各种行为活动。当然,此时元神也会受到另外空间的生命成份的影响。在梦里生活中,发生在无形的另外空间,无形的生命成份是主要参与者。各种生命成份在各自的生..
我们的生命也像一种投资。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资。要把我们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脱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命无常,所以要常行精进。“常”就是不间断,“行”就是行持,“精”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进”就是有进无退。我们每个人是..
修持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每天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安静下来,检讨一天的所作所为。一星期之中,能有半天独处的机会,让身心安静下来,对工作做一整体的计画。一个月,乃至一年,能拨出几天的时间,实践止观法门,使我们的生命层次更上轨道。在生活中,不怕面..
达真堪布:遇见问题时如何从轮回和因果的角度看问题?佛讲轮回,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命运;佛讲因果,就是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壹生当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顺利也有不顺利。遇见问题了,能够从因果轮回的角度看待,知道怎样面对事情,怎样解决问题,就不会患得患失、提心吊胆,心就稳定下..
盐是厨房中最常见的调味品。随着人们对营养的重视,最普通的盐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营养盐。“营养盐其实全名叫营养强化盐,是添加一种或者几种营养强化剂的食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缺啥补啥”是选择营养盐的主要方法,推荐中国人多选低钠盐。血压高选低钠盐。..
达真堪布:这样你就大自在了为什么说轮回苦?你的心总是随境转,这是一种苦,因为不自由、不自在。顺境来了就高兴,同时怕失去;逆境来了就害怕,同时想摆脱——总是因为外境而动心,这些患得患失都是痛苦。认清这些缘聚缘散,不患得患失,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没有什么,都当成正常现象去面对,这样..
达真堪布:这样容易变丑陋 上师说 这样容易变丑陋希望自己高于别人,总想高高在上;若有人服从了,有人伺候了,就很得意,希望越多越好。人都有这种毛病,只是严重不严重的差别。这不是小事啊!这都是堕落的因!将来很难再次得到人身,即使得到人身了,也是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蠢的人。..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些重禅定。但佛法的宗旨不外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无论任何法门,都要能达到心灵品质的..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