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日暮
感兴
李端
香炉最高顶,
中有高人住。
日暮下山来,
明月上山去。
禅思禅悟
居最高顶是实情,也是比喻。悟后之人,直入最绝处,故常以登临孤峰比拟。此处言高人居于最高顶,是以此比喻说明他已达真如妙境。悟后又如何呢?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是回答。悟寂灭之理,不是进入死寂,而是任运度生,不着痕迹。如日月之行于虚空,虚空不动。且此日月运行,又何尝动过半分?
香炉日暮
感兴
李端
香炉最高顶,
中有高人住。
日暮下山来,
明月上山去。
禅思禅悟
居最高顶是实情,也是比喻。悟后之人,直入最绝处,故常以登临孤峰比拟。此处言高人居于最高顶,是以此比喻说明他已达真如妙境。悟后又如何呢?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是回答。悟寂灭之理,不是进入死寂,而是任运度生,不着痕迹。如日月之行于虚空,虚空不动。且此日月运行,又何尝动过半分?
【名身】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名者名词,身者聚义,这是能诠自性的语言。《百法直解》曰:‘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而《百法纂释》则谓:‘言名身者,乃诸法各有其名,能诠自体。单名为名,如炉瓶等。二名已上,方名名身,如香炉、花瓶等。三名已上,..
三种在佛前供养的器具,即花瓶、蜡烛台、香炉。
五种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双,蜡烛台一对,香炉一个。
一、天食时,即清晨,清晨是诸天的食时;二、佛食时,即午时,午时是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过午则非食时;三、畜生食时,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时;四、鬼神食时,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时。
(杂名)禅家语,谓金波罗华为一枝花。
释宝海。姓龚。巴西阆中人。少出家有远志。承杨都佛法崇盛。便决誓下峡。既至金陵。依云法师听习成实。旁经诸席亟发清誉。乃引众别讲徒属兼多。于时梁高重法自讲涅槃。命海论佛性义。便升论榻。虽往返言晤而执鋀石香炉。帝曰。法师虽断悭贪。香炉非鋀不执。海应声曰。陛下位居宸极。帽簪非纛不戴。帝大..
释智晞。俗姓陈氏。颍川人。年二十始获从愿。一得奉值即定师资。律仪具足禀受禅诀。加修寂定。常居佛陇修禅道场。乐三昧者咸共归仰。宴坐之暇。时复指撝创造伽蓝殿堂房舍悉皆严整。唯经台未构。始欲僦工。有香炉峰。山岩峻崄林木秀异。然彼神祇巨有灵验。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况有登践而采伐者。时众..
衡州大圣院守贤禅师,僧问:「如何是古佛道场?」师曰:「五通庙里没香炉。」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南斗七,北斗八。」
见〈真亭〉处。忠曰:“器形如亭,四傍纱笼,前扁香亭两字,大同真亭制,内安大香炉。尊宿之丧,赴化坛时,香亭在真亭前,舁而进前。”
库头又名知库。见〈库头〉处。《虚堂愚和尚录·质知库锁龛语》云:“无矫伪,多质直,竖百横千,对本收息。质知库!日暮也,收取钥匙。”
忠曰:“众寮行礼,安七个香罏。”见〈图牌类·茶汤问讯图〉处。《敕修清规·新挂搭人点入寮茶》云:“进中炉、上下间炉前烧香。”
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庄严佛坛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炉等是。
(物名)为佛前之供养具,花瓶,蜡烛台,香炉三者也。
观音菩萨脱去凡胎,一路上脚踏浮云,一直飞到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此处真是人间圣境,不同凡俗。四周长满奇花异草,开满白莲花的池塘飘出缕缕清香。紫林中有一座莲台,观音菩萨便趺坐上莲台,这一天正好是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和龙女、善财童子居于紫竹林中。一天,观音菩萨听说中州地区民风很不好,..
有个师兄跟我讲,她有个朋友,生了一个孩子,结果又怀孕了,而她夫妻都是公务员,生了两个,那工作就没了。但她学佛后,知道堕胎不好,不知怎么办?我那师兄看她很苦恼,就跟她说,还是去堕胎吧,然后做做功德给孩子。我那师兄以为是为她好,结果呢,这么一句话,她就去堕胎了。后来呢,我师兄事业就很..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解)佛说:学佛的人,应该对于佛所说的话,不用选择的,全部信受。佛法虽多至八万四千的度人法门,但是头头是道。任修哪一法门,坚持不懈,都得入圣,本无彼此轻重的差别。不过人的根器不同,每人可以依照个性最切近的一种法..
生活中的佛教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中国有句老话叫: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就是说在中国几乎每家都奉有阿弥陀佛;人人心中,都有观世音菩萨存在,可见观世音菩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在中国不但在形式上很多家庭中都供有观世音菩萨像,每年还有庆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出家和成道的二月..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解)人命二字不是佛性,是指这肉体的生活力。间是时间,佛说:人命在几间,意思是说人的生活力,存在什么两个时间的中间。..
蕅益大师的九华山胜缘林克智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是明末清初高僧,后人尊为净土宗九祖。大师一生淹贯内外典籍,着作等身,严净毗尼,极阐净土。大师与九华山,尤与地藏大士有深因缘,故乐于述之,俾此殊胜因素以广传闻,亦九华名山与净土学人之幸也。益大师简传蕅益大师,净土宗九祖。自号八..
我时常一个人练太极,世间万物都有其生死、运行、因果的常道。以太极观世,与之惊人地相似。我也时常与人对练,最好的对练是什么话都不说,只是静静地练拳;次好的是三言两语,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说着拳架的进化;末好的是九嘴十舌,言不及义;最坏的是乱说一通,道别人是非。与人对练时常令我想起,..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多。一、明了因果,勤修福慧。众所周知,因果报应与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内容。欲知..
问: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大安法师答:首先,念佛是什么?念佛是修心法,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你要向内心去念,都摄六根就是说六根不要到外面去跑,要摄到一精明,阿赖耶识一精明。你是要反念念自性的,是念我们的自性的,反闻闻自性的,不是去闻外面的。外面的声音你不要去听,任何..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而古人自励的箴言中也有一句说道:‘求名者,因好色欲而名必败;求利者,因好色欲而必丧利;居家者,因好色欲而家弃必荒;为官者,因好色欲而..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百只大雁落入罗网中,都被猎人所杀。这五百只大雁由于喜好听闻佛法,死后一齐转生忉利..
1、家人不支持,反对我学佛怎么办?答:那是你没有学好。学好了,家人欢喜得很!2、那怎样是学好?答:处处没有自己,处处理解、帮助别人。3、爱人因为我学佛,要跟我离婚怎么办?答:要么做个好居士,要么索性做了和尚。4、我念经、磕头,家人反对怎么办?答:那就帮家人扫地、做饭、洗衣服。不从心地..
见月律师的克苦精神倓虚大师明末清初时,有见月律师,传三昧老人衣钵,继主千华(即宝华山,)专事宏律。三昧老人,从行门入手,一生持律谨严!临终时,前三天预知时至,鸣楗槌,集众方丈,取紫衣戒本,当众将华山法席,传见月律师。三天以后,(据《一梦漫言》为闰六月初四。)又集众方丈,取净水沐浴..
◎ 庄 子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情绪不好,是格局太小。《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前面有船要撞上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骂对方不长眼。等船撞过来,却发现对面船上没人,是个空船,刚才的满腔怒火,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生气的不是撞船本身,而是..
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这句话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有时候没什么道理存在,但是事实上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你有很多的钱财,但是一直守着自己的钱财,一直到死亡,对钱财的执念太深,但是带不走。一起欣赏下佛教故事:守金不舍堕蛇身。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个很喜爱黄金的人。每天天色微亮,..
我跟大家说,我学《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阻力很大,包括我自己的家人都不太赞成我选择这个法门,读《无量寿经》,这些年一直就这么过来的。但是他们也知道障碍不了我,说我这人太倔了。我记得有人曾经找过某某法师去告我的状,说我学这个法门不对,读《无量寿经》不对。这个法师因为跟我也比较熟..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