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观
惟觉法师用心思惟──知恩感恩佛法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是要我们知恩、感恩、报恩。知什么恩?知父母、师长、社会、国家及三宝的恩德,并且进一步感恩、报恩。先想一想哪些人对我们有恩?想即是思,依着佛法思惟,把事情想通了,就能心开意解,心中感到清净、宁静;如果道理想不通,生活便容..

蔡礼旭:报怨短,报恩长
报怨短,报恩长。报怨短不是真去报,是把这个怨恨的念头要赶快转过来。报恩长,这个长不是时间,是指长长久久。哪有报父母恩报得完的,哪有师长恩报得完的,我们对于这些恩德都要抱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你们有没有突然放光明?因为我高中就放过两次光明,跟诸位讲过了?第一次就..

正慈法师:知恩、感恩、报恩——正慈大和尚2008年新春慈湖禅院开示
知恩、感恩、报恩——正慈大和尚2008年新春慈湖禅院开示2008年2月9日今天是大年初三,大家欢聚在这里,可谓是因缘际会,十分殊胜。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若从真谛来讲,“佛性本无年月日,真如哪有去来时?”因此,只要“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是好日”,天天都是在过节。但从俗谛来讲,我们是为佛当差,是..

孝敬与报恩
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应起码具有的道德素养和品性,乃佛法教理的重要内涵。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有一天后夜时听到野狐鸣叫,乃告众比丘:那只野狐患了疥疮,因痛苦而哀鸣,若有人能为其治疥疮,野狐必将知恩报恩。但世上竟然有不知恩报恩的愚痴之人,连野狐也不如。我们应当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小..

节俭惜福,念恩报恩
净慧法师修行的机缘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会共同修行,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像这样一种法会共修,更是不容易得到。何况有诸多的善友,相互地提携,相互地关怀,相互地成就,这种因缘实在是十分难得。想一想,尘劳中人想要得到一天的安静时间都不可能。这两天,我到邢台玉泉寺看望一下那里几个..

七月不是鬼月而是“报恩月”、“孝道月”
星云大师七,在中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基督教也有七天创造宇宙之说,甚至七天一周,每周日要上教堂做礼拜一次;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然而,长久以来,中国的七月一直被认为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

佛七为何是七天
佛教用数字代表圆满,七是圆满的数字。我们常讲六方,即东、南、西、北、上、下、当中,所以七代表圆满。七在大自然界里面,它是个周期,七天是个周期,七个月是个周期,七年是个大周期,这是自然界里面的循环周期,所以七代表圆满。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七天,而不是八天、九天?假如定了八天,你又..

只有知恩的人才懂得报恩
郭海东临济禅师向他的师父黄檗禅师辞 行,准备去别的地方参学悟道。黄檗禅师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 呢?临 济 禅 师 回 答 说: 去 河 南 或 河 北。黄檗禅师站起来,狠狠地打了临济 禅师一拳,之后,临济禅师抓住黄檗禅 师回打了他一掌 。黄檗禅师被打后,哈 哈大笑着呼叫侍者说:去把百丈先师 的禅板..

现实中的白蛇传!男子救蛇 蛇来报恩救其全家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要说动物报恩我们以为是童话里的故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上演了这一幕。蛇是具有灵性的动物,辽宁的小于救过一条小蛇,然而在一天深夜这条蛇来到小于家里,把小于舔醒,原来是瘫痪在床的母亲电热毯烧焦了,如果不是这条小蛇,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小于难道你是许仙转世~白娘子..

仁清法师:大家在一起念佛七天,这叫打佛七吗?
善士问:大家在一起念佛,念七天佛,这叫打佛七吗?仁清法师答:所谓的打佛七呀,是历史上产生的一种修行仪轨。这种修行仪轨,修行方法呢。最主要的是让大家辟除一切外缘。就是放下一切万缘,静修念佛法门,这七天通通是这样。在古代打佛七很少睡觉。定的课也非常的紧张。并且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有简单的..

李炳南:报恩及时
报恩及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是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健在时家里穷,子路时常到百里外背米回家奉养父母,后来作了大夫,每餐吃到三、五鼎丰盛的饭菜,就..

李炳南:报恩要及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健在时,家里穷,子路时常到百里外背米回家奉养父母。后来作了大夫,每餐吃到三、五鼎丰盛的饭菜,就落泪不止..

本焕长老报恩还愿记
1907年9月21日,在湖北新州李集西张湾村的一户贫穷的家庭里,一位男婴诞生了。在这个姓张的大家族,孩子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父亲为这位爱子取名志山,希望以后他的志向比山还高,将来一定能够堪成大器。小志山在父母的呵护下,很快就长大了。到了念书的年龄时,虽然家里再穷,但是父母决意要他念书..

只讲报恩,不讲报怨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 他人若对自己有恩惠,要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而他人与我有仇怨,则应尽快..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1集)
这一段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一段是佛都把法都说了,阿弥陀佛怎么成就了,又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诫。然后佛就问阿难说:你想看见极乐世界吗?你要想看见你就礼拜。阿难就听话,就礼拜,他头磕下去,这一抬头,极乐世界就现前了。所以大家老是说,那个极乐世界,你们都说极乐世..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0集)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无量光寿是别号,如来世尊是通号,就把十号都摆在里头了,就说一个头一个尾都代表了。他们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面有说无边、无碍等等,它是无量的,既然是无量、无边等等,又遍一切处,又没有障碍,所以没有东西能够挡得住的。「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光明遍一..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3集)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刚刚我们讲阿弥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弥陀佛了。这个地方一句话说,佛由心生。佛在哪来的?佛就是由你心里头生出来的。这一句好多人听了之后,他就很难,他就说这么说起来,我就失掉了对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来的?这个心说的是我们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本心,妙明..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2集)
现在到了第十段,第十段就是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我们「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教主,大家都知道吧!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本尊这是密教的语言,密教修什么法,那个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现在净土宗,大家都在念佛,所以按密教的说法,那这..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4集)
这一段是密净不二。「一心观礼,显密一体」,显教和密教是一体。目前大家好像有点分别,显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称为喇嘛教。确实有好些个风俗习惯表现,喇嘛和僧人不一样,服装也不一样,用的法器也不一样,念经也不一样。他们用西藏话、蒙古话念经,我们都是汉语。服装他也是,他保留还是印度的..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9集)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这一段。亦号无量光,底下就说,「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这是十二光佛,从无量光起。这十二光佛这些佛的名号,这都是阿弥陀的名号,所以阿弥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的光..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6集)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法身的佛,佛有三身,佛是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在说法的是报身,而报身之本是法身,法身就「遍一切处」,刚才不是说遍一切处?这个说的是法身,法身,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今天这个地方,我们到处是阿弥陀佛的法身。不但到处是,我的..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2集)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所以一切都是尊师重道,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於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问题,而且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是导师,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於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肉身,是佛..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3集)
他是「兴大悲」,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我给你,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上头现出一个威猛相,第一个头是红的是阿弥陀佛,第二个头就是青面獠牙玛哈嘎拉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是大悲,所以慈是与乐,悲是拔..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集)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篇就是序,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是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

鹿报恩
◎ 徐 谦楚元王出猎,群鹿趋山背,王引兵逐之。鹿陷大谷,王塞以兵,诘朝,欲尽其类。既晓兵合,一巨鹿突围跪请曰:我鹿首也,为王见逐,欲逃无地。然古者不掩群,故仁及兽。我愿日输一鹿,使王庖不虚,我类亦得蕃息,何如?王掷弓曰:汝鹿王也,知爱汝众。下令:杀鹿者与杀人罪同。后吴侵楚,万鹿乘月..
善士精进
【善士精进】 p1143瑜伽四十二卷十七页云:云何菩萨善士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五种。一、无所弃舍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二、无退减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发勤精进、随长养故。三、无下劣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勇猛炽然、长时无间,精勤策励,心无怯弱、无..
寻伺差别
【寻伺差别】 p1178俱舍论四卷十二页云:论曰:寻伺别者:谓心麁细。心之麁性名寻,心之细性名伺。云何此二、一心相应?有作是释:如冷水上、浮以熟酥。上烈日光之所照触,酥因水日,非释非凝。如是一心、有寻有伺。心由寻伺、不遍细麁;故于一心、俱有作用。若尔;寻伺、是麁细因,非麁细体。如水日光..
趣受
【趣受】 p1326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页云:趣受者:谓余受因相故。
死怖
【死怖】 p0618集异门论四卷十七页云:死怖者:云何死?答:彼彼有情、即于彼彼诸有情聚、移转坏没;广说如法蕴论。是谓死。云何怖?答:如有一类、见他死已;深生厌患;广说乃至惶惧毛竖。是谓怖。由死起怖,故名死怖。..
佛证净乃至僧证净
【佛证净乃至僧证净】 p0656 显扬三卷十八页云:一、佛证净。谓已见谛者,于如来所,善住出世间信;及后所得善住世间信。如佛证净,如是第二法证净,第三僧证净,应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