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禅师常常与学生们一起劳动,锄草、砍柴、扫地无所不作,直到八十高龄仍然劳作不休。
学生们见他年纪大了,不堪劳作,劝他休息他又不肯,就想了个法子把他的所有工具都藏了起来。
这位大师当日没有工作,也就没有吃饭,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
学生们无法可施,只好把工具放回了原处。这位大师又工作了,同时也开始吃东西了。学生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禅师常常与学生们一起劳动,锄草、砍柴、扫地无所不作,直到八十高龄仍然劳作不休。
学生们见他年纪大了,不堪劳作,劝他休息他又不肯,就想了个法子把他的所有工具都藏了起来。
这位大师当日没有工作,也就没有吃饭,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
学生们无法可施,只好把工具放回了原处。这位大师又工作了,同时也开始吃东西了。学生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邪YIN难成世间利益1、断绝学业功名:《赞戒论》中说:“前有财富耗尽如水泡,精勤无义却日见衰损”。邪淫最损阴德、福报。好比数十年辛苦的基业,一把大火就可毁于一旦。“邪淫”大火危害更甚于此——纵有须弥山王大甚至浩如虚空般的福报,淫心一起,福报就如同飞泄直下的瀑布一般,片刻消耗殆尽。正在..
净土往生法门的宗旨就是信愿行,我们一定要在信愿行三个字上下功夫。首先谈信,什么叫信?信的内涵很深广,在《华严经》讲十信位,那是开根本智的条件。以文殊师利菩萨来表十信位,文殊是开根本智的人。信心之藏,无限深广。信心之藏完全开显出来也就成佛了。所以这个“信”是非常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果是互相随顺,因随果,果随因,因又生果,果又生因,性空缘起,因果毫无杂乱,做善必有善报,做恶必有恶报。但是什么时候成熟,这就不同了,哪个先成熟了,哪个就先结果。讲个故事来说明,先因后果或后因先果。因果错综复杂,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生,如果有神通看到十生、百生,乃至更长,看到过去现..
以智慧拔除世间的苦难《普门品》一滴成峰《普门品》简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先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后期,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所以它被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音菩萨的普门救度。长行部分叙述无尽义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
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喜欢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居住,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深谷。当时深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在深谷下待过了三天,因为怕小老虎冻死,母老虎始终没法出去找食物,忍饥挨饿守护着小老虎。可是大雪依然..
世俗谛是世间的游戏规则。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年轻;你六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八十岁的人而言,你又显得..
牛彪的故事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异常繁华,各种奇奇怪怪的机遇层出不穷。可是,自小就在上海长大的牛彪却一直没有得到机遇的垂青,近40岁了,还是光棍一条,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这天,牛彪闲来无事,就在街上乱逛,他见许多人对着一面墙指指点点,不禁好奇心起,挤了进去,见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大意是说,一..
震撼人心的故事从前在藏地有个非常富裕的人,他家附近住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跟他们关系很不错。后来富人家的丈夫过世了,他妻子特别伤心,便派人把消息告诉老太太。这位老太太虽然学佛也行持善法,但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故对密宗的坛城、本尊不太熟悉,为了安慰富人的妻子,她就到那家去帮忙处理事情,..
一次小施舍的福德在舍卫国里有个名叫拘留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他一面没有孩子。他日夜虔诚的祈祷,希望能求到一个儿子,最后终于感动了天神。天神现身对拘留说:拘留!过两天有个天王寿命会终止,他将降生到你家去,你就安心等著吧!果然,拘留老人的妻子自从那一天起便怀孕了,后来..
【九者,恒顺众生。】这一愿就是回向众生。菩萨在九法界里面,十法界除佛法界之外,九法界,就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也就是平常所讲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现身、说法都没有一定,都是随类化身,譬如佛菩萨到我们世间来示现,示现人身,虽示现人身,是..
这一句佛号可不得了,世出世间至高无上的大善、究竟圆满的大善!下面说,「盖净土是他力法门」,净土宗可以说是,阿弥陀佛靠得住,我们可以全心投靠,把自己完全放下,完全投靠阿弥陀佛。「弥陀六字洪名」,这一句名号,「与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四十八愿,统是他力。「今依靠佛愿,回向往生,是为..
这世间的戏,不是很容易做的!做得不对,就有这一些个麻烦宣化上人慈悲开示:“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乾,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阿难”哪!你明白吗?“是人皆以纯情坠落”:这个人,因为他就专专地专一在这个“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法灭尽经》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由此可见《楞严经》之重要性。《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佛说该经的直接因缘为,阿难化缘时,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摄入淫室,..
曹山本寂,福建人,是曹洞宗的又一创始人。他抛弃尘缘,投入洞山良价门下,洞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本寂。洞山问:哪个呀!他又说:不叫本寂。由此深得洞山器重。后来,他辞别洞山到曹溪,再回到江西的吉永。因为他非常仰慕曹溪慧能的英名,将自己所住的山叫曹山。僧人清税说:我孤独贫困,请老师拯济。曹山..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度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么,佛教所说的世..
文钞原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恶。必须洗涤净尽。非谓行之于事,方为恶也。凡属主敬存诚,希圣希贤之念头,即是善。必须扩充令其由中达外,圆满无缺。世之大恶,莫过于杀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断荤。否则,心生怜悯,勿贪多食。世间大善,莫过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种种方便劝父..
禅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佛法在世间思想。这一思想既符合传统佛教的基本精神,又有利于佛教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并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值得弘扬。以下侧重就这一思想在佛教史上的理论来源、在禅宗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它对当代佛教参与构建和谐社会能起的促进作用等问题简要地谈一些看法..
任何一个法都不可能离开因缘,而因缘的本质就是空性。龙树菩萨说:“没有空性之外的缘起,也没有缘起之外的空性。”空性和缘起是一体的,缘起是显现,空性是本质,显现和本质也是一体的。一切显现的本质是无自性、不实有、因缘和合的。一切万法好比是水中的月或镜中的影,显现的本质是性空,空性的当下..
龙树菩萨:世间每个人都是贼伟大的圣者龙树菩萨(又名:龙猛菩萨),曾全身赤裸地生活,仅有的家当就是一只钵,但他可能是世上最伟大的天才。他有无以伦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后妃及显赫的哲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有位王后非常崇敬他,当龙树到该国首都时,她特地造了一只镶有钻石的金钵。当龙树到皇..
大悲咒的出世间功德一、 能往生十方诸佛国引三条理证:1、【引经文1】:“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2、【引经文2】:诵持大悲章句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3、【引经文3】:诸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
静波法师: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菩萨容易当吗?容易。为什么容易啊?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喜地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准。摄律仪戒、..
佛陀的开示:世间四事难长久 释迦牟尼佛住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这个独生女,甚于自己的生命,凡有任何忧愁,见到女儿,心中的忧愁苦恼当下就消散了。面对女儿突..
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华严经·十地品》:“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广大悉充满,于一毛孔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暗。”注:“佛陀身体安坐于一个佛陀净土中,但在其他一切世界都会示现化身,每个身相都很端正庄严,法界广大无边充满佛的化身,这些化佛能从一..
我们讲法的概念,像诸法、万法、一归万法、万法归一。真正的法,分根本二元与次生二元割裂。第一个是根本二元对立的,先有根本的二元割裂。比如我是主体,从这里切一刀,就有了自他的分别,有心跟境的分别,有主观跟客观的分别,有心跟所的分别,有能跟所的分别。因此一切二元对立,都是先有根本性的割裂。这个割..
坦然面对世间的无常生又何欢,死亦何哀,人们常常这么说,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经常听说舍卫国的人民绝大多数都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对此心中十分向往,于是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修学佛法。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
人是很不明理的,常常为了一点芝麻小事,而背负了很长时间的误会。有一位囚犯被关在牢里,埋怨房子小,有一天,有一只苍蝇飞进房里,他就去扑捕,飞东抓东,飞西捕西,还是没有抓到,方醒悟到原来他的房间竟然这么大,连一只苍蝇也抓不着。所以,他觉悟到:“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假若,..
汉景帝时,分封七国的诸侯王骄横放纵,吴王刘濞并且有谋反的意图。御史大夫晁错担心会发闹事宜,就劝皇帝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七国侯王听到这个消息,就一路叛乱造反。皇帝很担心害怕,正要商议征讨,刚好吴相袁盎来求见,而袁盎曾与晁错有私怨,趁机劝皇帝诛杀晁错,结果晁错被腰斩于东市。其后仆射邓公..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泻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几年生..
洪州法达禅师,7岁出家,专念《法华经》。长大后去参见六祖慧能大师,顶礼时头不点地。六祖呵斥说:"头不碰地,还不如不礼!你心里一定有什么东西,平时学什么?"法达说:"念《法华经》三千部。"六祖说:"你就是念了一万部,能明白意思也算不错,你叫什么名字?"法达说:"法达"。六祖说:"你叫法达,却什么时候达法了?..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