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今既专持名号,云何复令观想?
答:终日持名,暂时观想,以观助念,念则不散。纵令心粗境细,亦可托像而观。复何碍乎?禅观是醒时,梦寐是睡时。或醒或睡,皆得见佛。若不观想,则见佛为难。
问:观中见佛,得无魔事否? 答:参禅人本不念佛,而佛忽现,此则心境相违,名为魔事。念佛人本自观佛,佛随相现,此名感应道交,
答:非魔事也。

问:今既专持名号,云何复令观想?
答:终日持名,暂时观想,以观助念,念则不散。纵令心粗境细,亦可托像而观。复何碍乎?禅观是醒时,梦寐是睡时。或醒或睡,皆得见佛。若不观想,则见佛为难。
问:观中见佛,得无魔事否? 答:参禅人本不念佛,而佛忽现,此则心境相违,名为魔事。念佛人本自观佛,佛随相现,此名感应道交,
答:非魔事也。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大师御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为三?如经言,如来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谓勿他知我之所有语业意业,现行亦尔,由彼大师心无惧虑,善御所化一切大众随其所欲,自然强力折伏摄受,教诫教授方便具足。不护作何业?谓能无间断..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吴..
正宗记云入道四行:达摩大师谓二祖可大师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谓理入者,则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一等,无有分别。二、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等: (一)报冤行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
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观行 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观察 即观念观想也。观念 观察思念真理也。观想 想浮于心也。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
【四十一位】大乘菩萨修行,一般采用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大智度论》把十信摄入十住位的初发心住,成为四十二位,慈恩窥基大师、把等觉位摄入十地的法云地,这样就成为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菩萨。..
【唐大圆】近代唯识学著名学者,太虚大师早期弘法及事业上的助手。大圆湖南武岗人,约出生于在民国前二十年左右。民国初年曾皈依印光大师,初修净土,于佛学造谙颇深。民十一年开始追随太虚大师,大师聘其为汉口佛教会佛教讲习所主任。继之武昌佛学院创立,大圆任教务主任。大师在武院讲《成唯识论》,..
【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
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著心;自体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想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的法身。..
佛的尊称,因佛乃天、人之师。此天人师的嘉号,乃佛十号之一,所以只有佛才可以称为大师,凡小是不可以僭称的。
1、指破戒五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后悔、死堕恶道。2、指依语五过,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谤法、轻圣法。
1、禅宗衣钵相传共有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2、指惠能大师,因惠能是禅宗之第六祖。
隋智顗大师,因居于天台山,后又入寂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大师。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归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
一、称名念佛,即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二、观像念佛,即观看佛像,口称佛名;三、观想念佛,即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庄严;四、实相念佛,即观自身及诸佛之真实相,乃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净土门易行道中有横超与横出之二道,闻悉如来的本愿而不疑,凭此坚强的信念就能得到往生的益处,临终直接往生于真实之报土,叫做横超,若是单凭自己的力量而修定散之诸行,将来临终往生于方便的化土,即叫做横出。..
触犯佛所制戒的人有五种的罪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
(602?-664)唐代高僧。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于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为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之开祖。
(术语)临终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证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亿。禅林句集乾曰:一句定乾坤,一剑平天下。
(流派)又曰一念往生,多念往生。日本源空上人立念佛往生之宗,出其门者非一人,异解颇多。幸西立一念义。一念义者,凡夫之信心与佛智之一念相应,往生之业事自然成辨,不须多念之念佛也。隆宽立多念义。积念佛之功,往生之业事始为成辨,故一生之间念念相续,以待临终,百万遍之类也。..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着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ādbmātakasaṁjā,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ṁjā,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 Vipadumakasaṁjā,死尸之破坏也。四、..
(术语)恶业之凡夫,临终时由十声之念佛,而往生于极乐世界也。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者之往生。
(术语)观想佛体也。观无量寿经,观佛经等详说之。
(术语)一心观想佛之相好形色也。此三昧成就,则见佛之来现。
(术语)想浮于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安像三昧仪轨经曰: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自净土境界至往生人分十六种而观想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