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时为什么要把父母观想在身边,却把怨敌观想在前面?达真堪布解答:观修皈依的时候,观想自己跪在皈依境面前,左边是今生的父亲,右边是今生的母亲,前面是自己的怨敌仇人,后面有很多家亲眷属、冤亲债主以及所有的众生,都跟着自己一起皈依上师三宝。其实所有的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但是为什么要把今生的父母观在自己左右?这代表孝顺,我们要尽孝道。佛法里讲众生平等,但是佛法不离世间,佛门里也讲孝道,所以今生的父母要观在左边和右边。这些冤亲债主、怨敌仇人为什么要观在前面呢?

皈依时为什么要把父母观想在身边,却把怨敌观想在前面?达真堪布解答:观修皈依的时候,观想自己跪在皈依境面前,左边是今生的父亲,右边是今生的母亲,前面是自己的怨敌仇人,后面有很多家亲眷属、冤亲债主以及所有的众生,都跟着自己一起皈依上师三宝。其实所有的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但是为什么要把今生的父母观在自己左右?这代表孝顺,我们要尽孝道。佛法里讲众生平等,但是佛法不离世间,佛门里也讲孝道,所以今生的父母要观在左边和右边。这些冤亲债主、怨敌仇人为什么要观在前面呢?

僧祐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他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专区邳县),生于江南建业(今南京),俗姓俞氏。幼小时随父母入建初寺(当时在建业城内)礼拜,欢喜踊跃,就不肯回家。父母依从他的愿望,允许他在寺内出家,奉僧范为师。到了十四岁时,又投定林上寺(在钟山)法达 (昙摩..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女共集,识未来投;或识既外投,男女不集,则不成胎。若女人无欲,男子欲盛;或男子无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无病,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轻,亦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轻子福重,亦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心地观经卷二] p11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
南山钞十二卷。法苑二十二卷。皆云。剃发了。礼绕三宝。拜谢大众。及二师已。然后在末座坐。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拜。贺悦其道意。此亦如儒礼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凡冠日。见母母拜。见兄兄拜之。注云。以其成人而为礼。今人子出家事佛剃发为礼之始也。父母设拜。以其出世而为礼。抑又拜其法服戒体故..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
父母恩重经说父母十恩:一、怀胎守护恩六、乳哺养育恩二、临产受苦恩七、洗濯不净恩三、生子忘忧恩八、为造恶业恩四、咽苦吐甘恩九、远行忆念恩五、回干就湿恩十、究竟怜念恩
忍辱经曰: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末罗王经曰: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大集经曰: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本事经曰: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足报父母深恩。..
长阿含经曰人子当以五事敬父母,云何为五? 一者、供养无乏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二者、凡所为先白父母 五者、不断父母所作正业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无逆善生子经说事父母五事: 一者、念家事 四者、供养 二者、修债负 五者、承父母之欢心 三者、解诫六方礼经曰子事父母,当有五事: 一、当念治生 四..
六方礼经曰父母视子有五事: 一、使去恶就善四、为娶妇 二、教以书疏 五、给与家中所有 三、使持经戒
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观行 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观察 即观念观想也。观念 观察思念真理也。观想 想浮于心也。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
【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羯罗蓝位】指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又作迦罗逻、羯剌蓝。为胚胎之义。意译作凝滑、和合、杂秽、胞胎。为胎内五位之一.即托胎以后初七日间之状态。《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羯逻蓝,梵语,旧言歌逻逻,此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想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的法身。..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一、称名念佛,即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二、观像念佛,即观看佛像,口称佛名;三、观想念佛,即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庄严;四、实相念佛,即观自身及诸佛之真实相,乃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名数)父母有七子,于病子慈心最深。七子譬人,天,二乘,藏通别三教之菩萨也。涅槃经二十曰: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章安疏曰: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乘菩萨,是七子中有起过..
(名数)于自他之身分起贪着,妨正道,故为此七种想破着心也: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者。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言十月满足初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着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ādbmātakasaṁjā,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ṁjā,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 Vipadumakasaṁjā,死尸之破坏也。四、..
(术语)观想佛体也。观无量寿经,观佛经等详说之。
(术语)一心观想佛之相好形色也。此三昧成就,则见佛之来现。
(术语)想浮于心也。观无量寿经曰: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安像三昧仪轨经曰: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自净土境界至往生人分十六种而观想者。
(经名)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赵宋法贤译。备说理观之仪。
(经名)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