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有人非常用功修行与精进办佛事,可是业障不断现前,这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所致?

如本法师:不完全如此,除了修行方法不正确或办佛事有误之外,往往还有往昔无量劫前所造的业因(梵语karma-hetu)所导致,因此,业障频频现前,堵不住、挡不得,有时候真令人束手无策。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教徒有人非常用功修行与精进办佛事,可是业障不断现前,这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所致?

如本法师:不完全如此,除了修行方法不正确或办佛事有误之外,往往还有往昔无量劫前所造的业因(梵语karma-hetu)所导致,因此,业障频频现前,堵不住、挡不得,有时候真令人束手无策。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Sanshiqi putifen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yujia佛教修行方法之一。yoga一词源于动词字根yuj,意为给牛上轭,引申而有连接、接合等含义。中国旧译相应。佛教早就用以表示总摄修心。修慧的法门。修习方法 由于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名目繁多。其中共同的有严持戒律,调息炼气,凝神观想等。《瑜伽经》(梵文本)提出瑜伽有八..
【一切种戒】 p0005瑜伽四十二卷二页云:云何菩萨一切种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回向戒。回向大菩提故。二、广博戒。广摄一切所学处故。三、无罪欢喜处戒。远离耽着欲乐自苦二边行故。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舍所学处故。五、坚固戒。一切利养恭敬、他论,..
涅槃经明三障:一、烦恼障 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谓贪欲、嗔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二、业障 业即业行,谓由贪、嗔、痴起,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三、报障 报即果报,谓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谓诸..
有四种之生死障,害如来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一、惑障 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二、业障 身、口、意所造之恶业,能障蔽正道也。三、报障 三恶趣之苦报,能障蔽正道也。四、见障 诸邪见,能障蔽正道也。..
贤首五教仪云:魔有八万四千,乃至恒沙无尽,今总束之,分为二类:一、界内魔 有十: 一、精灵二、恶鬼三、邪神四、老仙五、魔天 六、阴灵七、生死八、业障九、烦恼十、心念二、界外魔 亦十: 一、三昧二、智慧三、师友四、化导五、修谛 六、观缘七、行度八、报身九、依土十、果位..
【唯识三十颂科判方法】三十颂是五言四句的颂文三十首所组成,为学习唯识必读之书。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以文科判有三种判别方法:一、以相、性、位三分科判,即一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位。在《唯识三十颂》的颂文中,初二..
【功用地】指初地至七地的菩萨阶位。菩萨于各种修行阶段中,初地以上,到第七地之菩萨,虽然已证得真如,然犹须加行用功,故称为功用地;而八地以上菩萨,无须再藉加功用行,自然功德增进,则称为无功用地。《成唯识论》卷九载:‘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
【无尽功德藏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修悔过善根,离一切业障,于诸如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回向此随喜善根,庄严诸佛净土,常作佛事,具诸功德,得无尽善根。参阅‘十回向’条。..
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愿以导引..
1、指女人身体所有的五种障碍。法华经提婆品说: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2、法华经中说: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入道之初所应修习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即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即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即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
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由宿世所作的种种罪业而生今世的种种障碍,如人今生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构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著与邪见。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一心系念法界,观一切法皆是佛法,并专心称念一佛名号,于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业障,显发实相之理。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
四摄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摄受他人。
济缘记释云:“问中,比丘犯逆,三杀皆夷,破血并兰,理合为体。答中,初判定。逆取业障,不论篇聚,故云未假罪也。如下,反质,初引俗犯无罪以质。假下,次约僧犯可忏以质。重夷自入边收,逆兰方为戒难。然兰是制罪,容可忏灭,即应犯者忏已非障,故知不可以兰为体。”(业疏记卷一三·二七·一四)..
亦名:牙角针筒戒制意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牙角针筒戒八十六。事虽是小,用功极多,无益之费,岂复过此?加以损他家业,招世讥过,故制。”(戒疏记卷一五·八三·七)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所以列二十僧中出罪者,以二篇次死,业障深重;故须多人强境,方发犯者胜心,息断相续故。云若少一人已下,减众轻法也。”(戒疏记卷一○·一七·八)
子题:龙受三归、神得三归五戒、五趣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对趣者。(一、正明)五趣为言,皆得受也,除报重者。自余山间空远轻系地狱,皆成三归,除不解者。(二、引示)多论云,龙受三归,为优婆塞。又云,龙畜生摄,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经中说受八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四分..
亦名:解三小界法、三小界解法、小界解法行事钞·结界方法篇:“解三小界,同前结法。”资持记释云:“解三小中。言同前者,亦事希也。今略出之,文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事钞记卷六·四○·一四)..
【二种所学差别】 p0033瑜伽九十八卷二十三页云:复次依净尸罗。略有二种所学差别。一者、受持非止所摄所受尸罗所有如法身语现行所摄学处。二者、受持是止所摄所受尸罗所摄学处。此复二种。谓或有是毗奈耶所说,非别解脱所说。或有是毗奈耶所说,亦是别解脱所说。是故一切,总略而言,有三学处。一增上..
【三种重障】 p0181俱舍论十七卷十五页云:薄伽梵说:重障有三。谓业障,烦恼障,异熟障。如是三障,其体是何?颂曰:三障无间业,及数行烦恼,并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论曰:言无间业者,谓五无间业。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
【三种非圣法器】 p0201佛地经论五卷六页云:此有三种非圣法器。一者、亲近不善知识,闻不正法;暂时有障,非圣法器。二者、烦恼痴障所障非圣法器。三者、极重业障所障,及无出世圣道种子,久时毕竟非圣法器。..
【三相生起恶作】 p0206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页云:复次由三种相,生起恶作。一、违越所学增上故。二、誓受法律增上故。三、弃舍居家增上故。
【五无间业】 p0263如业障中说。二解瑜伽九卷二页云: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三解如无间业中说。又俱舍论十八卷一页云: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论曰:五无间中,四是身业,一是语..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