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剃发
早年有一个比丘,让一个俗工资其剃除须发。剃完之后,俗人忠诚顶礼比丘并发愿说:“愿我下世意念清净,像您一样有聪明”沙门说:“愿你的聪明远胜于我”。俗人再次顶礼离去。
俗人命终之后,转生到忉利天上。天上寿尽之后又转生到人世成为富贵人家的子嗣,并且成年之后削发受具成为比丘,其削发之后聪明增上,最终得证道果。这就是信念忠诚所感召的果报。
——编译自《旧杂譬喻经》
编辑|演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常人剃发
早年有一个比丘,让一个俗工资其剃除须发。剃完之后,俗人忠诚顶礼比丘并发愿说:“愿我下世意念清净,像您一样有聪明”沙门说:“愿你的聪明远胜于我”。俗人再次顶礼离去。
俗人命终之后,转生到忉利天上。天上寿尽之后又转生到人世成为富贵人家的子嗣,并且成年之后削发受具成为比丘,其削发之后聪明增上,最终得证道果。这就是信念忠诚所感召的果报。
——编译自《旧杂譬喻经》
编辑|演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亦名:如来衣量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多论云,佛量丈六,常人半之,衣广长皆应半也。十诵云,长佛九磔手;五祇二律亦同。有本十磔手者,错也。长姬周尺丈八,广丈二;常人九尺六尺也。”(事钞记卷二五·三一·一七)..
子题:根本制、开限分、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粪扫衣十种、章甫、缝掖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比丘依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持。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随机羯磨卷上·二八·六)羯磨疏·诸戒受法篇:“初中分二。初至能持,是根本制也..
《敕修清规·有诸方名胜挂搭规。旧解名胜者,非泛常人,或大方兄弟之类也。
七、死后及再生之谜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是未知之谜。只有体验过死亡又生还的人和有一定神通的人,对死亡之谜才略知一二。无论从佛学的不生不灭道理,或是科学的物质不灭原理来看,都可论证到生命是不灭的。生命表象上的死亡,是阴(灵体)阳(肉体)两种物质暂时分离的一种现象。灵体相对肉体..
即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新药师寺、本元兴寺、招提寺、西寺、四天王寺、崇福寺、弘福寺、东寺。日本清和天皇(1525)、醍醐天皇(1558),皆曾为攘除兵疫、疫疾,而敕令十五寺读诵大般若经、金刚般若经。奈良朝(八世纪初)以前有四大寺、五大寺之称,至奈良、平安..
谓断除欲界烦恼,得色界之四禅果而远离色身。成实论卷二(大三二·二五三中):“离身行者,除欲界结,得四禅,故名离身行。” p6715
【无有尘点】 p1066瑜伽九十八卷十七页云:若在世间、远离无量随外道见诸恶邪行;是故说名无有尘点。
【拨无第八识及一切法不应道理】 p1344成唯识论三卷十七页云: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拨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
【随得诸界】 p1367瑜伽九十六卷四页云:又由永害色无色界所有贪故,不下屈故,不高举故,解脱住故,住解脱故;如是诸天,得随所欲,有力调柔,自在而转。如是名为随得诸界。
【寻伺寂静】 p1178瑜伽三十三卷十页云:复次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于诸匆务所行境界,能正远离;于不匆务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静、极寂静转。是故说言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二解显扬二卷五页云:寻伺寂静者:谓或缘离初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
【意地】 p1206瑜伽一卷九页云: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如彼广说。烦不备录。二解 瑜伽释十二页云:言意地者,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
【遂求忍】 p1247瑜伽四十二卷十三页云:云何菩萨遂求忍?当知此忍、略有八种。谓诸菩萨、于诸有苦来求索者恶逼能忍。于极凶暴上品恶业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损恼忍。于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损恼忍。复有五种耐勤苦忍。谓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众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随法行所..
【慢过慢】 p1278瑜伽八十九卷七页云:于胜为胜,令心高举;名慢过慢。二解 集论四卷十页云:慢过慢者:谓于胜已,计已为胜;心举为性。三解 法蕴足论八卷九页云: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谓已胜;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慢过慢。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四页云:慢过慢者:于胜谓已胜;由此正慢、已慢、当慢..
【增上心学殊胜六种差别】 p1317摄论三卷五页云: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
【论出离】 p1329瑜伽十五卷十九页云:论出离者:谓立论者,先应以彼三种观察,观察论端,方兴言论;或不兴论;名论出离。三种观察者: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观察得失者:谓立论者,方兴论端,先当观察我立是论,将无自损损他及俱损耶?不生现法后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诸..
【诸缘起支与杂染相摄】 p1360杂集论四卷十二页云:支难染摄者: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余是生杂染所摄。问:何故识支,业杂染摄耶?答:诸行习气所显故。
【善知所有沙门婆罗门】 p1149瑜伽九十五卷二十一页云:又乐己利所有士夫补特伽罗、于他有德一切沙门及婆罗门,如实了知是福田已;如其所应,勤修供养。是名善知所有沙门若婆罗门。
【烦恼差别】 p1191瑜伽八卷六页云: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十页云:问:何等名为烦恼差别?答:一切差别、略有十..
【最胜真如】 p1155成唯识论十卷二页云: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意不与四不定心所相应】 p1210成唯识论四卷十九页云:恶作、追悔先所造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悔先业;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重缘力,有时暂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
【盖与覆四句分别】 p1280大毗婆沙论三十八卷三页云:诸盖、彼覆耶?答应作四句。此中盖者、依性相说。贪欲等五、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无不皆是所立五中盖性相故;皆名为盖。此中覆者、依作用说。一切烦恼、在现在时,有覆作用;故名为覆。过去,未来,无覆作用;故不名覆。由此二种、互有宽狭;故..
【施物清净十相】 p0860 瑜伽七十四卷十六页云:云何施物清净十相?一、广大施。谓众多差别故。二、平等施。谓无增无减故。三、应时施。谓当彼所乐故。四、上妙施。谓色等具足故。五、清净施。谓非不净物所杂秽故。六、如法施。谓无罪相应故。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故。八、利益施。谓随彼所宜故..
【持息念异名】 p0850 大毗婆沙论二十六卷十八页云:又彼经说:佛告苾刍,若有问言:云何圣住?云何天住,云何梵住?云何佛住?云何学住?云何无学住?应正答言:谓持息念。所以者何?此持息念,能令学者、证所未证;能令无学者、得现法乐住。此持息念,不杂烦恼;故名圣住。自性光净;故名天住。自性..
【定胜行】 p0807 瑜伽十四卷十六页云:又有五种修定修智二胜行者,正心解脱生长之门。定胜行者: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如因听闻,因广大音读诵经典,因为他人开阐妙义,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正解法义,当知亦尔。..
梵语buddha-kāya,巴利语同。指佛之身。有关佛陀生身之殊胜及其实身之种种考察,称为佛身论。溯自释尊在世或灭后不久,世以释尊非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圆满、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具有殊胜之能力(十力、四无所畏)。此后至部派佛教时代,分别论者与大众部主张佛身无漏之说,其寿量、威力..
(仪式)密教之修法,或为唤召诸尊,或为表欢喜而振铃也。又印度之旃陀罗振铃以别于常人云。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