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佛心咒:得雅他嗡贝堪则贝堪则玛哈贝堪则惹杂萨目嘎喋梭哈!
“坛城”顾名思义即佛的殿堂。
药师坛城则是药师佛文化的信仰中心和药师法门以及“药师禅”的修持圣地,具有圣地胜境的殊胜加持力“道场”。
【回向】此福愿得一切智,催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涛涌,愿度有海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遍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供成佛道。
回向给法界有情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善逝应供正等觉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佛心咒:得雅他嗡贝堪则贝堪则玛哈贝堪则惹杂萨目嘎喋梭哈!
“坛城”顾名思义即佛的殿堂。
药师坛城则是药师佛文化的信仰中心和药师法门以及“药师禅”的修持圣地,具有圣地胜境的殊胜加持力“道场”。
【回向】此福愿得一切智,催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涛涌,愿度有海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遍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供成佛道。
回向给法界有情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
药师如来有十二个大愿,所以被称为十二愿王。
即药师如来。医王即药师,其国名叫净琉璃,在东方。
誓愿。愿有总愿和别愿两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弥陀的四十八愿和药师的十二愿是别愿。
(杂名)药师十二神将之眷属也。药师经曰: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
(修法)日本睿山四大法之一。视七佛为一体而供养之法也。百二十尊法曰:次道场观,想地结上金刚墙之内有宝楼阁,阁中有八叶莲华,莲华台上有月轮,轮中有 字,反成佛顶印,印变成药师如来,遍身放无数光明(七佛一体想可成之),圣众眷属围绕。又有七佛各坛之法。..
(修法)七佛药师法与五坛之修法也。五坛之修法者,设五坛场。中坛祀大圣不动明王,南方祀军荼利明王,北方祀金刚夜叉明王,东方祀降三世明王,西方祀大威德明王,祈祷之修法也。
(名数)仁王经受持品,佛为十六大国王说,若国土中有七难,则宜讲读仁王经,灭七难,生七福。一、日月失度难,二、星宿失度难,三、灾火难,四、雨水难,五、恶风难,六、亢阳难,七、恶贼难。药师经谓国起七难时,国王宜发大赦,依前所说之供养法供养药师如来,则国土安稳。一人民疾疫难,二他国侵逼..
(修法)陀罗尼集经六千转陀罗尼轨救病人法之供养物,果食十盘燃十二灯也。盖取供药师十二神将之意。
(杂语)药师如来建十二愿,故称为十二愿王。
(杂名)药师如来也,药师又云医王,善逝者,诸佛十号之一,如言如来。
释真观。字圣达。吴郡钱唐人。俗姓范氏。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父兑通直散骑常侍。母桓氏温良有德。尝悱愤无胤。洁斋立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愿求智子绍嗣名家。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在上定林寺。巨有灵异。躬往祈祷。刻写容影。事像若真。依药师经七日行法。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自尔志性非恒。..
释元皎。灵武人也。有志操与众。不群。以持明为己务天宝末玄宗幸蜀。肃皇于灵武训兵。计克复京师。为物议攸同。请帝即位。改元至德。及二年返辕指扶风。帝素凭释氏。择清尚僧首途。若祓除然。北土西河所推。皎应其选。召入受敕旨。随驾仗内赴京。寻敕令皎向前发至于凤翔。于开元寺置御药师道场。更择三..
亦名:盗人物之物相子题:盗六尘、盗六界、盗空、盗识、胸行、胸行、胸行蛇毒药师、六根偷盗、眼盗、盗六大、盗风、胸行师、伎俩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引论文)明了论中,盗义极多。且约眼耳鼻舌身心,于六尘,起不如法行,或犯重,或犯轻;若人食毒,或为蛇螫,犯如此罪。若人偷地水风空等界,..
即七尊药师。又作七躬医王。此七佛即: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彼等住于东方四恒河沙乃至十恒河沙之世界,各于因位发愿拔济众生之苦恼。然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唯说东方药..
日本台密以七佛药师为本尊,为息灾、增益所修之秘法。又作七佛药师御修法、七坛御修法。以药师七佛本愿经、药师本愿经为依据经典。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下载,若有人有所祈愿,应当造此七佛形像,供养香华、悬缯、幡盖、饮食及伎乐,在佛像前端坐诵咒,于七日中持八戒斋,诵满一千八遍。此人..
药师如来之十二誓愿。即:(一)愿自他身光明炽盛。(二)愿威德巍巍开晓众生。(三)使众生饱满所欲而无乏少。(四)使一切众生安立大乘。(五)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具三聚戒。(六)使一切不具者诸根完具。(七)除一切众生之诸病,令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菩提。(八)转女成男。(九)使诸有情解脱天魔外道缠缚、邪思恶见..
即药师如来。药师又称医王、善逝,诸佛十号之一,犹言如来。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如医中之王,故称之。 p331
此据陀罗尼集经所载,乃六千转陀罗尼轨救病人法供养物之一。盖取供药师十二神将之意。 p346
[出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惟愿演说诸佛名号。及本昔所发殊胜大愿。佛言。东方过此十恒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净琉璃。彼土有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仁时。发十二大愿。(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一愿愿我来世..
《敕修清规·圣节》云:“如官员入山拈香,鸣钟集众,讽无量寿咒,举药师号。”义堂《日工集》云:“康历二年时住建仁。五月十三日,府君入山,入佛殿,炷香三拜。余送归特榻,乃烧香,归知事班首与官榻对立。行者鸣磬,真珠西堂举唱药师如来,侑艺、正仁二僧和之。维那举大悲咒,余炷香三拜。回向毕,..
简称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国的教主。此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第七愿,愿成佛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一闻其名号,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成佛,所以称为药师。又第二愿,愿成佛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
愿有总愿和别愿之分,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药师十二愿和弥陀四十八愿是别愿。
中尊药师如来,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从真谛圆寂之后至隋唐之际,《摄论》之学的弘扬,如火如荼。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著述也异常丰富,法脉传承枝繁叶茂。可惜,现存的思想资料非常有限,仅有道基、道奘、灵润三人的学说因被引用而保存下来一些梗概。下文依据现存的文献资料,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摄论学派的..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作为印度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摄大乘论》本身篇幅不大,但瑜伽行派的几乎所有教义都已经包含其中。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摄论学派对于此论的不懈研习和弘扬,对于唯识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起了巨大的作用。唐代形成的法相唯识宗,同样也十分重视此论。本章的主题是叙述作为法相唯识宗之..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在历史上,地论师的注疏、著述极多,也极为庞杂,而且地论师从慧光开始就致力于综合创新,如以“大乘义章”为标题的著述,实际上构成一个传统性的著述习惯。这一点,在南道尤其明显。如慧光著有《大乘义律义章》,法上撰《大乘义章》六卷,净影慧远撰《大乘义章》十四卷,灵裕撰《大乘义章..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世亲所著的对于《十地经》的解释性著作,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成为瑜伽行派的祖师。《十地经》早期可能是单独流通的,相当于现今通行的《华严经》的《十地品》。《十地经》主要解释“菩萨乘十..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隋唐以来的文献传说,地论师分为南、北两道,但关于具体原由、地点则有不同说法,遂引起今人的争论。古代基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发生于洛阳,菩提流支在御道北译经,勒那摩提在御道南译经,二人因义解分歧而分别授徒,因而形成南道、北道的说法。二是说发生于相州,菩提流支的弟子道宠和勒..
〝一如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三十尊。〝应身相〞为一如观音的〝化身相〞是〝迦楼罗身〞的示现。《普门品》曰:「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一如观音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此尊之法相,为坐于云端的莲华座..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