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国语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母亲,您的名字叫「爱」」。个中有一段,我将它摘录下来,愿望每位启蒙班的小同伙都能看到: 有一幕,是我一辈子无法忘记的。记得那天是月考,黉舍提早下学,我到砖窑去找母亲。适巧是中心歇息时间,所有的工人都在抢购小贩挑来的各类点心,只有我的母亲坐在角落,搧着斗笠,我想她在强忍着饥饿。有一个好心的女工,剥了半个馒头送她,我看到她把馒头送到嘴边,随即又放下来,珍重地把那半个馒头用纸包起来,她连一口都舍不得咬。我的心如刀割,我一向以为,她常带回来的半个馒头是她吃剩的。我不敢喊她,一向跑回家,足足哭了一个下昼。啊!我的慈母!此后十几年,我一咬到馒头,便会浮现母亲小心翼翼地包那半个馒头的情景,泪水就在眼眶打转。 有一回,我的小女儿早餐时,推说馒头没有味道,咬了一口,便把它扔到垃圾桶里,我气得罚她一顿饭不准吃。她若知道,半个馒头,曾若何诠释母亲的定义,她一定不敢随便糟蹋粮食了,这个,我准备等她懂事点,再慢慢告诉她。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一段描述,心中有何感想?现在你们都生活在充裕安泰的情况中,很难体会或想像穷苦饥饿的感到。然而文中慈母的情形,恰是你们的祖母们昔时的生活写照,每当你要糟蹋半块馒头或一口饭时,都要想到前人是若何辛苦的熬过来,人人都要「惜福」,才会成为有福之人。
相关推荐
鸠摩罗什(343—413)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袭高位。他的父亲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被龟兹王迎为国师,后被逼和王妹耆婆结婚,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罗什于七岁随他的母亲一同出家,即开始从佛图舌弥诵习阿毗昙,能通大义。九岁时随母亲渡辛头河,前..
一个半个
(杂语)极少之数也。南泉禅师所谓会取佛未出世时尚不得一个半个之类是也。但原非禅语。而出于道安习凿齿之故事,秦符坚陷襄阳。谓左右曰:我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鉴齿半人也。习鉴齿跛一足,故戏之为半个。..
一个半个
禅林用语。指极稀少之人,即极优秀之人。如南泉禅师所谓“会取佛未出世时,尚不得一个半个”之类即是。出典于道安、习凿齿之故事。前秦苻坚陷襄阳,得道安与习凿齿,大喜而谓左右:“我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以习凿齿跛一足,故戏为半人。[梁高僧传卷五] p62 ..
延寿慧轮禅师
潭州延寿寺慧轮禅师,僧问:「宝剑未出匣时如何?」师曰:「不在外。」曰:「出匣后如何?」师曰:「不在内。」问:「如何是一色?」师曰:「青黄赤白。」曰:「大好一色。」师曰:「将谓无人,也有一个半个。」..
耶输陀罗
悉达多太子的夫人,罗睺罗的母亲,她后来跟随摩诃波阇波提出家。
土馒头
(杂名)坟墓之异名。
铁馂馅
(譬喻)铁之馒头。以譬没滋味。

因果明镜:我为母亲发四愿,上报佛恩与亲恩
善导大师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印光大师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
《母亲是一种岁月》献给三八节!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有一种爱叫做母爱。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有了春也开始了夏的时候,对母亲才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爱。我们也许突然感悟,母亲其实是一种岁月,从绿地流向一片森林的岁月..
胡适: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了,所以,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作用是远远大于父亲的。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也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和顺。现代科学表明,婴儿时..

大安法师:现在念佛回向给过世的母亲,还能往生吗?
问:我母亲生前追求故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让我给她念佛。可我当时没皈依、没信佛,没能在她临终时念佛,因我的过错,没有让我的母亲如愿。现在念佛回向给母亲她还能往生吗?大安法师答:如果你母亲当时没有往生,就已经投生到其他地方去了。现在你尽点你的责任,平衡一下你的心理就可以了。已经投生了..

母亲具有十种高尚的品德
母亲具有十种高尚的品德◎ 佛 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

普贤信仰的现代诠释
◎ 温金玉在中国佛教传统信仰中有四大名山之说,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了中国佛教的特质。明清之后,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说法一直在民间盛传。其实四大菩萨是佛陀悲、智、行、愿四种性德的人格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民众信仰的象征。 佛门中的行者峨眉山普贤菩萨代..

宣化上人:你要是修行这就是大孝将父亲母亲都超度了
我们众生都应该孝顺父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那就有罪了;有的人甚至把父母杀了,这更是有罪的。为什么人要讲孝顺呢?孝顺是人的根本 ;人要是不孝顺父母,就是把根本忘了。“父兮生我,母兮养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亲生我,母亲养育我,这种的恩好像昊天,昊天 就是比天都高。昊天罔极──没有..

宽见法师:诵《地藏经》回向给失眠的母亲不见好转,该怎么办?
善士问:阿弥陀佛!我母亲现在几天几天地失眠,我念佛都提不起正念,我忏悔也忏悔了,也诵《地藏经》为我母亲回向了,她就是不好,这两天还有点严重了,我该怎么办?请师父慈悲开示,感恩师父!宽见法师答:有些人说我学习也学习了,努力也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考不上清华北大?这就说明我们对此有怨言,..

罗教对佛教的通俗化诠释
◎ 徐小跃罗梦鸿(罗祖)于明代成化年间(1482年)创立了一个民间宗教派别罗教,或称罗祖教。在中国民间宗教中,罗祖以接续中国传统佛教禅学的发展,以摄化下层百姓的悲悯情怀,以平易亲切的说教方式建立富有民间宗教思想体系。《五部六册》第一部《苦功悟道卷》、第二部《叹世无为卷》、第三部《破邪显正..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童蒙须知
养正遗规选讲-朱子童蒙须知(第一集)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从《五种遗规》里面选出一篇「朱子童蒙须知」来学习,《五种遗规》是清朝陈弘谋先生将历史上的八十多位大儒做的这些著作、典籍把它会集起来。第一篇叫做「养正遗规」,第二篇是「训俗遗规」,第三是「从政遗规」,第四是「教女遗..

缘起如幻
体方法师各位我们要明白喔,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了知,不是一切在拒六尘,你什么都在拒,你怎么拒法?为什么要拒?你当它实有才要拒,会污染你又害怕你才要拒。如果你从正见上下手,观察一切的六尘是缘起生灭、无常、非实、如幻,如果真的明白这样的时候,你还用拒吗?还要逃避吗?不用!在万..

百业经故事:小驼背 ——狠心饿死母亲,罗汉受饿死报
百业经故事:小驼背--狠心饿死母亲,罗汉受饿死报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以乞讨为生,家中生活非常困苦,因此连他妻子也得出门乞讨。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但是很奇怪的是,自从怀孕那天起,她就经常要不到饭。九个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婴,不但又瘦小又丑陋,还是个驼背,父母叫他小驼背..

“孝顺”儿子遭雷劈死,为何母亲却说劈的好?
多年前有个叫王满意的,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孝子。四十多岁,外表憨厚老实,无论和谁说话都会憨憨一笑,有的人调侃他的小短腿,他也不生气。这位孝子乐于助人,谁家有个啥事,不用招呼,肯定主动就去帮忙,还是生产队的小队长,人缘非常好,唯一可惜的是没有子嗣。有一天,雷声大作,狂风暴雨,忽然一..
缘有缘缘无缘法
【缘有缘缘无缘法】 p1304发智论十三卷二十二页云:云何缘有缘缘无缘法?答:若意识幷相应法,缘心心所法,及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诸菩萨惠施清净由七种相
【诸菩萨惠施清净由七种相】 p1363瑜伽七十四卷十六页云:复次如诸菩萨所行惠施,当知此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物清净。戒清净、见清净、心清净、语清净、智清净、垢清净。如是清净,当知一切皆有十相。如彼卷十六页至二十二页广释。..
五性成佛
据华严经疏卷二载,依众生成佛种性之不同,而分为五,即:(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指根性不定。谓不定性者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菩萨,则亦随顺而习其法。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称不定性半成佛。(二)无种性..
五根色
五根之色。五根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据大日经疏卷六载,若以五色配列五根,则分别为白、赤、黄、青、黑等色,称为五根色。又有以白、黄、赤、青、黑等顺序略异之五色为五根色者。 p1140
戒波罗蜜多
【戒波罗蜜多】 p0694 如瑜伽第四十卷至四十二卷五页广说。二解 显扬三卷三页云:如施波罗蜜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此中差别者,第二、戒波罗蜜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
五种僧
又作五僧差别。依僧众道业之高低深浅而分为五种。即:(一)无耻僧,谓毁坏禁戒,身披法服之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指人、众数之义。(二)哑羊僧,谓不通经、律、论三藏之补特伽罗。(三)朋党僧,谓喜好游散、营务、斗诤,方便善巧,结构朋党之补特伽罗。(四)世俗僧,谓善异生,能通作法、非法等业之补特伽罗..
介尔
介,弱、小之义;尔,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即谓现前刹那之一念心。“介尔之一念”、“一念介尔之起心”等语,均系天台宗之专用语。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四上):“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法华玄义释签卷二上] p1223 ..
禅家龟鉴
全一卷。朝鲜清虚休静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书中载明参禅工夫之要旨,并附略解。其内容系论述一物不生不灭、心佛众生、教禅二途、祖师公案、话头工夫、无生空、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持咒礼拜念佛、听经看经、出家修道、无常、忏悔、临终、宗师、五家家风、临济宗旨等八十余条,并附评语或偈..
付法八祖
指日本真言宗中,以教法次第相承之八位祖师。与“传持八祖”相对称。即:大日如来、金刚萨埵、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慧果、空海等八祖。(参阅“传持八祖”5391) p1537
他缘
“性空缘起”为佛教基本理论之一,盖一切事物皆无自性,此即“性空”;而所有事物之形成悉由诸缘和合而起,此即“缘起”。于缘起之法中,所起之法为“自”,能起之诸缘为“他”,故称他缘。释门归敬仪卷上(大四五·八五六上):“我身属于他缘,冥冥不知来处。” p1544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