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睁开我们内心的智慧眼,而且还要用慈悲的眼来关注一切苦难的众生。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用慈悲的眼时时刻刻关注一切慈母众生。

  我们非常有幸得到这么一个暇满的人身,非常宝贵,胜过摩尼宝。又能够闻到正法,而且我们又能够闻到六祖大师的这部《法宝坛经》,这么殊胜的妙法,能够显发我们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显发我们自性的真如智慧,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欢喜和感恩的事情。

  巴祖仁波切的一首偈子说:

  我得人身无义恒空过,我为佛子未如教修学;

  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愿仗上师三宝共加持。

  以前我没有学《六祖坛经》,没有开发自己本具的智慧德相,没有显发自己内心中间本来具有的智慧,我得到人身毫无意义地空过了。正是因为我以前曾经得到人身,都没有好好修学,毫无意义地空过了,我现在还在流转生死,还在受轮回之苦。我现在为佛弟子,还是没有如教修学,没有依教奉行。

  所以我现在要真正地显发我的智慧,向那些大德学习,“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向那些已经得到暇满人身、能够精勤地修习佛法开发智慧的那些圣者,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密勒日巴尊者一样,我们向他们学习。

  我讲了这么多,就可以知道超越是什么?超越其实就是说我们遇到这个环境,我们要有正念。超越其实就是“无念为宗”;承担和转化其实就是“无住为本”;和合圆融就是“无相为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些,当下就会心安,我们现在心安,念念都心安,这一生都心安。

  这么讲的话,大家可能对于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会好理解了。我们听到说所谓无念、无相、无住,其实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我们想:“不可能,我不可能不分别它,也不可能不执著,也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那怎么办?”

  其实我前面已经讲了,要正确理解,所谓不执著就是教我们要超越,这就是修智慧。

  不分别就是转化。不好的环境,不好的事情来的时候我要分别它也没有用,分别它只会让我烦恼,境不转心转,把我的心转过来,心转化了。这不分别就是转化。不是说我们不知道外境,不知道外境那你不是石头了?所以说超越和转化其实就是不执著、不分别,这就是修智慧。

  不起心就是承担,活在当下这一刻,不要起心去攀缘过去,也不要起心去攀缘未来,这是不起心,活在当下。现在的事情,我现在做好它,现在这个念头我把握它,是正念,这就是不起心。这是修定,修禅定。

  和合就是不动念,和合圆融,我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了,我哪里会动念呢?这是修禅定。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修什么?定慧双运。不分别、不执著就是修智慧;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修禅定。所以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怎样去修六祖大师这个开悟的法门。大家听了这么多,希望能够多少开一点点悟了,就是说你以后不要那么执著了。可以使你的生活活得更有智慧、更觉悟、更欢喜,不要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好像所有的人都欠你十万块一样,那就好了。

  这样我们学《六祖坛经》就得到真实利益了,我们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呀?你看《金刚经》是怎么展开的?须菩提问佛:“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就跟他讲了很多,记录下来就是《金刚经》了,五千多个字,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们的心怎么安住它?我们的心里面起烦恼怎么降伏它呢?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吗?我们的心如何安住?都知道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说无所住就是安住,否则你想要安住在哪里都不对。

  世俗的人他安住在金钱上,安住在财富上,一天到晚追求这个。学佛但是不究竟的人,他安住在一个清净相上,追求清净,还是有一个执著,所以我们安住在哪里其实都不对。我们要做到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也就是说了了分明,但是我们不管什么环境,我们都能够活得很欢喜自在,非常清净,明明白白,我们这个心清净、明白、平等、觉悟,所以无所住就是不执著、不著相。

  放下执著,我们自性就会显现。能够真正做到这十二个字——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我们的自性就能够显发出来。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几个字——超越、承担、转化、和合八个字,能够做到的话,也能够令我们的真心显发出来,本性智慧开发出来。

----节选自大愿法师《六祖法宝坛经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