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一下,如果父母一直相信外道,犯邪见,犯五逆十恶,他们的罪业是否会影响子女的修行?子女要怎么做?
海涛法师:我想,这个就是子女应该要承担父母的,替他们消业障,替他们拜忏,而且不断的发菩提心,慢慢地去引导父母。

但是千万不要说父母造恶业影响我,不能有这种自私的想法,我们还要想说最好父母所造的恶业,我做子女的都来承担,这才是孝顺。只是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承担,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但是你要主动发这个愿,这才是你子女应该做的。
问:请问一下,如果父母一直相信外道,犯邪见,犯五逆十恶,他们的罪业是否会影响子女的修行?子女要怎么做?
海涛法师:我想,这个就是子女应该要承担父母的,替他们消业障,替他们拜忏,而且不断的发菩提心,慢慢地去引导父母。

但是千万不要说父母造恶业影响我,不能有这种自私的想法,我们还要想说最好父母所造的恶业,我做子女的都来承担,这才是孝顺。只是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承担,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但是你要主动发这个愿,这才是你子女应该做的。
僧祐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他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专区邳县),生于江南建业(今南京),俗姓俞氏。幼小时随父母入建初寺(当时在建业城内)礼拜,欢喜踊跃,就不肯回家。父母依从他的愿望,允许他在寺内出家,奉僧范为师。到了十四岁时,又投定林上寺(在钟山)法达 (昙摩..
二十五有者,总言六道生死,别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为有。略云三有:谓欲、色、无色也。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恶趣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禅两天为一有;大梵虽在初禅,自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禅三天为一有;三禅三天为一有;四禅前三天为一有;无想虽在四禅..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女共集,识未来投;或识既外投,男女不集,则不成胎。若女人无欲,男子欲盛;或男子无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无病,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轻,亦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轻子福重,亦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一分常论】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的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
【二无心定】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谓不还果以上的圣者,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第七识的染污心所亦不起现行的禅定。此亦称灭受想定,为佛教圣者所修的禅..
十二祖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为外道师有众三千。以神力求娆马鸣。鸣曰。汝之神力更能如何。摩罗曰。我化大海极为小事。鸣曰。汝能化性海否。问何谓性海。鸣曰。山河大地依之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摩罗闻之即能信入。与三千众同时悟道。受师付嘱宣布正法。于南天竺大兴饶益。造无我论足一百偈..
一数 二随 三止 四观 五还 六净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门者。前来所明禅定。虽复深远。而并是世间旧法。从初至后。厌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门禅。不能发真悟道。是以生死无绝。意在此也。今之六法。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岂同上也..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及受具足博通三藏。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试..
Bailun佛教论书。上下两卷。古印度提婆著,世亲释。本论曾有两次翻译。第一次在后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僧睿作序。由于其时鸠摩罗什初至,方言未娴,故文义欠正。弘始六年,鸠摩罗什重译,僧肇作序。为今之流通本。僧肇《百论序》说:《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于是外..
亦名:灭摈四义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如多论中四解:一、既坏道法,无所住用,摈出众外,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二、现佛法无爱无憎,清净者共住,不净者摈出众故。三、为息外道诽谤故。四、为持戒者得安乐住,增善根故;又肃将来欲犯戒者,生惭愧心,不犯恶故。”(戒疏记卷六·二八·二○)..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分云,佛未制前,比丘各不受食。白衣诃言,我不喜见,着割截坏色衣人,不受食食,是为不与取。多论,五义故: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证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物生信,令外道得益。昔有比丘与外道共行,止果树下;比丘不上树,不摇果,又不肯就地取;..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前际而起之常见。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四一分常论。彼等系于前生、后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故称一分常论。即:(一)谓外道得宿住通,能观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世..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心地观经卷二] p11
乃三种六师外道之一。指见邪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之外道。摩诃止观卷十上(大四六·一三二下):“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见智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百论疏卷上之中、四教义卷二] p15 ..
十种随眠,总称二惑,谓之见思二惑,亦名见所断惑,修所断惑。谓见惑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也。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言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即见思惑也。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见思合称,名曰二惑。一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
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故名特胜也。又十六法,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特胜。于四念处之观,又修此十六特胜,始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地观照,能..
南山钞十二卷。法苑二十二卷。皆云。剃发了。礼绕三宝。拜谢大众。及二师已。然后在末座坐。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拜。贺悦其道意。此亦如儒礼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凡冠日。见母母拜。见兄兄拜之。注云。以其成人而为礼。今人子出家事佛剃发为礼之始也。父母设拜。以其出世而为礼。抑又拜其法服戒体故..
苦行常曰难行苦行,谓敢为身所难堪之诸种行,又谓艰难之行法也。专以苦行为出离解脱之道,本属外道,但佛教行者,于正法之下,亦须修习种种之难行苦行也。
开六烦恼中恶见之一,而为身见、边见、邪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见,则为十烦恼,与六烦恼开合之不同耳。
有无二见者:一、有见 偏于有之邪见。二、无见 偏于无之邪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六十二见所立之六十二论,下分释之。一、常论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 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 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二、亦常亦无..
西天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三藏法数引华严孔目云:八万四千尘劳八万四千尘劳者,尘即染污之义,谓种种邪见烦恼,能染污真性也。劳即劳役也,谓众生被邪见烦恼,劳役不息,轮转生死,无有尽时。论其尘劳,根本不出十使。于十使中,随以一使为头,则九使为助,遂成一百。约三世..
信三宝者:一、信佛 信佛为大导师,堪作依止,不信其余邪师。二、信法 信法可依之修行,不信其余邪法。三、信僧 信僧可为同行师友,不信其余外道邪众。
一切烦恼,由其生起之相上说,分为二惑。一、见惑 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之计断计常,乃至有无等见,是名见惑。二、思惑 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罽宾沙门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此经是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中之一。因为它所汇集各经的篇幅最长,除了有重点的批判外道异说以显彰佛教而外,所说的事实又多半涉及长远的过去事,所以叫《长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别功德论》卷上)。此经译..
楞伽经云三智:一、世间智 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二、出世间智 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三、出世间上上智 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
父母恩重经说父母十恩:一、怀胎守护恩六、乳哺养育恩二、临产受苦恩七、洗濯不净恩三、生子忘忧恩八、为造恶业恩四、咽苦吐甘恩九、远行忆念恩五、回干就湿恩十、究竟怜念恩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