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咒》是很好的咒文,坚持念诵《准提咒》会有无量的功德,对我们、对家人都有莫大的好处。念诵《准提咒》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让我们来看看南怀瑾老师如何念诵《准提咒》。
我们念诵《准提咒》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要有准确的发音,其次就是不管我们大声念诵,或者是小声念诵,我们都要咬字清晰,这样才能得到本尊的感应。
相关推荐
法师子琳《佛祖统纪》
法师子琳。赐号慈受。幼学于慈觉深悟圆旨。复谒佛智裕禅师重研心要。时天竺以慈福太后请为功德。师被旨住山。二十八年。讲演之际唯提大义。禅侣闻风而来者。咸服其辩。大慧杲禅师。过之相与剧谈。不觉达旦。谓师曰。时人秖知老师有教。径山却许老师有禅。为题其真云。悟得旋陀罗尼三昧。于一切法得大自..
法叔
忠曰:“师之兄弟,称法叔。”《应庵华禅师蒋山录》:“径山大慧禅师至,上堂云:‘茍非法叔老师到来,小侄此生无因拈出。’”
宣化上人评价果卿老师的录音(文字版)
土豆网的音频地址:http://www.null/programs/view/iVZFjbDFf2o/时间:1994年5月15日地点: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各位善知识,各位同学:大家在万佛城这里,要知道为什么到这儿来。到这儿来,世界这么宽,为什么这么多人聚会到万佛城。这都是每一个人的善根成熟了,应该开花结果了,大家一起聚会,切磋..
南怀瑾老师:“五方佛”的秘义内幕
我们要了解,大乘佛法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无论哪一方位,所谓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等等,十方三世都有佛,处处有佛,每个人都随因缘、业力、性情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学佛、念佛因缘的差别。譬如我们对五方佛的观念。我们看到法师们放焰口,或修密宗时头上戴的帽子,或绣或绘着五方佛,也就..
香积佛如何说法 [南怀瑾]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现在饭吃完了,维摩居士就向上方众香国来的大菩萨们提问,香积佛是怎么说法的?“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此处这个“土”字,照旧式..
云谷禅师为何把“准提咒”传给袁了凡
了凡居士的生平大家都不陌生,众所周知,他的一生是从接触云谷禅师开始转变的。在此之前根据《了凡四训》的记载,他的运程是被孔老人的《邵子皇极经世》算命所料定,无丝毫差错;因此而灰心丧志,甘服于宿命,对于生命不做任何积极的进取,因为他认为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逃不出命运的气数。有天到了南京..
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
在2012年9月19日早晨,南师在与儿子南国熙讲完话后,说“我累了,要休息了”,随后入定坐化,此时南师气住脉停,体软身热。弟子们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触碰南师,全力护持,为南师祈福诵经。至9月25日七日内,南师体温和头部温度都未大变,身体柔软,体出檀香。9月26日发觉南师体温明显下降,遂..
一如观音工笔画法示范
一如观音护佑苦尽甘来,功成名就。传说一如观音保佑唐僧西天取经,经历饥渴、刀兵、牢狱、情爱、鬼怪等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仍信念不灭,誓取真经。诚心终于感动菩萨,使其修炼成佛,终成正果。步骤一:浓墨勾头发、所有饰物和衣纹。淡墨勾脸部,只眼部用浓一些的墨勾出。步骤二:淡墨分染发髻,分几遍来染..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七章 黄土让花红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暗,即应听观。许多人学佛打坐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妄想不能断。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习惯性的习气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得愈好脾气反而变得愈大。这是什么原因要找出来。脾气还是属于比较明显的,实际上很多其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九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止即是佛。破除障道。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如妙良医咒枯起死。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其破恶。是名对治以止安心。止即是佛,止就是佛境界。破除障道,可以破除一切修道上的魔障,至于打坐会走火入魔,那是武侠小说上写的,后来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一章 境来不劳眼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闻,彻无明底,是乐信行。喜欢息灭妄念,达到清净寂然的境界,这一类人的性向是乐法行。相反地,有些人不喜欢打坐,而专门听闻研究佛经,乃至听人说佛法的道理,由此去彻无明底,要把念头的来去..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八章 止观丰佛宴上一回讲了天台宗修止观的六十四种法门,对于这个法门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它代表了中国的佛法,也是中国的佛教。这是在隋唐之间的智者大师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智者大师在当时不但为中国人所敬重,就是印度的修行人亦尊称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五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前面彻底告诉我们不从生因之所生,皆从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彻底地了了,了怎么了?无法解释,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四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药法亦尔,或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散。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法药。医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国医药中一种制药的方法,药制成粉叫散。制药者,中国古话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八章 落红偏爱作痴泥现在继续讲修止,即打坐如何才能入定的阶段。不过,有个观念必须要了解,打坐并不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初步练习的方法,真正的定不是要坐著才能定,不管走路、做事、睡眠,无处而不是、无时而不是,这是心地法门,并不是有个定的境..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五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乃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生其善粮。是名随便宜以止安心也。上次讲到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乃至由定而达到无上菩提,即大彻大悟,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不管大小乘的经典所讲的道..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七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观,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目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今得悟解..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六章 远峰不近看《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止观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上次根据《宗镜录》的文字,把止讲完了,文字上立刻转到观的部分。老实讲..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四章 无花休怨春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讲就是要求止。止也是..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八章 明暗还天地上次讲到见性这个问题,引用了《楞严经》的经文。有很多同学提出来讨论,例如,我们眼睛可看见,瞎子看不看得见?就有一位同学根据《楞严经》的说法,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前面的东西,可是瞎子看见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是看见。另一个同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八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楞严疏云。击钟以辨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辨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间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闻。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声尘不起。闻相..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六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在说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修持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如想超凡入圣。换句话说,一个普通人想训练自己变成一个特殊的超人,必须要有一个训练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学的名词叫做修持,而中国道家称之为修炼。今天的..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上次我们谈到有关于永明寿禅师的评论。首先我们要知道,他所提的是中国唐宋以来佛教界里宗教与学术争论的重大问题。如果往上推,这个问题自从释迹牟尼佛涅槃以后就一直存在著,因为佛涅槃以后他的弟子们对于佛法的修持与见解就分了很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上的名词,在观念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但也可以说是有量有边的,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三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二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本书作者永明寿禅师是在宋朝初年,看到当时的佛法、佛教已经分道扬镳。宗教修持的人与研究经典的人,彼此不能够融通,换言之,大家对学佛如何求证的功夫没有了!因此永明寿禅师对当时佛教佛法这种普遍的情形作了一番批评。批评以后..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五章 尽虚空是莲座此明任物自真,称之为神。不为不思、不定、不乱、不来、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应现,名之为通。再来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诸位学佛想走大乘路线、认识佛法是什么东西?基本上要特别注意。《华严经》讲到普贤境界要我们明白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上次讲到未闻宗镜故耳。接下来又是另一段,是关于用功学禅学佛见地方面的问题。任运非禅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无作无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可谓弃静求喧,厌同好异。看文字即可了解大..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三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要解释这些理论很麻烦,这些理论都是高度的逻辑思考论辩,透过智慧的正思惟,了解本体..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