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往生者临终前一晚上,身体发出一阵特别的香味,头七深夜,房间有一道很强烈的光线,让我眼睛睁不开,当打开眼睛时,我没有看到任何东西,但有一阵香味,请问这种现象对往生者是好是坏?
答:肯定是好的,这是瑞相,能否达到究竟解脱呢?

问:往生者临终前一晚上,身体发出一阵特别的香味,头七深夜,房间有一道很强烈的光线,让我眼睛睁不开,当打开眼睛时,我没有看到任何东西,但有一阵香味,请问这种现象对往生者是好是坏?
答:肯定是好的,这是瑞相,能否达到究竟解脱呢?

wuwei qishiwufa小乘说一切有部对宇宙万有的分类法。他们把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两大类: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有为法;非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无为法。有为法中分为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法十四种。无为法只有三种。总计七..
谓有一类。于已获得色香味触及余资具。不生喜足。复悕复欲。复乐复求。总名不喜足。
【五蕴】是世间五类现象的总称。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的。而五蕴,即是构成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五项因素。这五类因素则为色、受、想、行、识,总称为五蕴。五蕴即:一、色蕴,泛指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亦包括我人的身体。二、受..
【外道四执】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关因果论点的四类执著,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或简称四执:一、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二、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以此果之因难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以此因之结果难以..
【唯识】梵语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
【有为法】为者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简称有为。乃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的现象;狭义而言,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
【事理】又作理事。事指事相、事法;理指真理、理性。在佛教中,事、理之相对意义有二:一、凡夫依迷情所见之事相,称为事;圣者依智见所通达之真理,称为理。而此所谓‘真理’,依各宗派之说而有不同,或指四谛之理,或指真空之理,或指中道之理。二、视之为现象与本体之相对,即以森罗差别之现象事法..
【法界】指意识所缘对象的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俱舍论》卷一载,受、想、行三蕴与无表色、无为法,称为法界;于十二处之中,则称为法处。然十八界中其他之十七界亦称为法,故广义的法界,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种法界:一、法指万法,界谓分界;诸法各有自体..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分为内外二种,眼耳鼻舌身等五识所缘之色声香味触为外尘,意识所缘之法为内尘。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为外缘,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为内缘。
色声香味触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见取是妄计取著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是取著执行非理之禁戒;我语取是取著发自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Shuoyiqieyoubu部派佛教派别。音译萨婆多部,简称有部或一切有部。约在释迦牟尼逝世后300年之际,从上座部分出。在此后半个世纪内,又有犊子、法上、密林山等部从此部分出,所以也称根本说一切有部。学说 以阿毗达磨为立论依据,主张法体恒有,即把世间一切现象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是因缘和..
【工巧处】 p0227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八页云:处处说工巧处,及起工巧处。工巧处者:谓色声香味触,五处为体。起工巧处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眼等五识,是工巧处加行;非起工巧处。意识,是工巧处加行;亦起工巧处。又眼等五识,能缘工巧处;不能缘起工巧处。意识能缘工巧处;亦能缘起工巧处..
【六观待】 p0296集异门论十六卷五页云:六观待者:云何为六?答:一、观待色。二、观待声。三、观待香。四、观待味。五、观待触。六、观待法。云何观待色?答:若色、有漏有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欲,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应生时生;是名观待色。声香味触观待,亦..
【六外处】 p0297集异门论十五卷一页云:六外处者:云何为六?答:一、色外处。二、声外处。三、香外处。四、味外处。五、触外处。六、法外处。云何色外处?答:若色,为眼,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色外处。声香味触法外处,随所应,当广说。..
又作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谓一与一切,其体用相融而不二。即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间之相即关系。此乃华严、天台等圆教所立之圆融无碍之极理。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谓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中由两方面论证之:(一)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
梵语da?ahetavah。又作十种因。(一)指四缘据所依处之十种分类。即用以说明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得以产生之十种原因。(一)唯识宗之说法:(1)随说因,依语依处而立。随见闻说诸义时,则能说之语为所说之因。(2)观待因,依领受依处而立。观待甲以生住成得乙之诸事,所待之甲为能待之因。例如以手为因,..
更互摄者,色蕴摄几界几处,十全一少分,受蕴摄几界几处,一少分,如受蕴想行蕴亦尔。识蕴摄几界几处,七界一处,眼界摄几蕴几处,色蕴少分一处全,如眼界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界亦尔。意界摄几蕴几处,一蕴一处,法界摄几蕴几处,三蕴全色蕴少分一处全,眼识界摄几蕴几处,识蕴意处少分,如眼识耳鼻舌身..
云何外门?几是外门?为何义故观外门耶?谓欲界所系法是外门义,除依佛教所生闻思慧及彼随法行所摄心心法等。问何故闻思所生慧及彼随法行所摄心心法等,非外门耶?答等流法为因故,由此势力缘涅槃等。等流法者,谓诸佛真证种类教法,鼻识舌识香味四界,香味两处全及余一分欲界所摄,是外门,为舍执着不..
问识蕴何相?答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
云何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
问色界何相?答诸色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眼界于此增上者,谓依色根增上力外境生故,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
具分摄者,谓所有法蕴界处所摄,能摄全分,如苦蕴摄五取蕴,欲界摄十八界,无想有情处摄十处除香味,由此道理于余经中诸蕴界处所摄,一切法能摄全分。
言诸酒者。谓窣罗酒。迷丽耶酒。及末沱酒。言窣罗者。谓米麦等。如法蒸煮。和麴糵汁。投诸药物。酝酿具成。酒色香味。饮已惛醉。名窣罗酒。迷丽耶者。谓诸根茎。叶花果汁。不和麴糵酝酿具成。酒色香味。饮已惛醉。名迷丽耶酒。言末沱者。谓蒲萄酒。或即窣罗迷丽耶酒。饮已令醉。总名末沱饮诸酒者。谓饮..
谓有盖缠者。所有染污。色声香味触想。不善想。非理所引想。障碍定想。总名种种想。
云何欲界系?几是欲界系?为何义故观欲界系耶?谓未离欲者所有善不善无记法,是欲界系义。未离欲言显犹未离少分欲界欲,是未证得三摩地义,若异此者非至定法,亦应是欲界系。所以者何?由彼已得三摩地故,爱乐断灭,以所治粗重少分断故,亦得说有一分离欲,外诸色等是未离欲,业增上力所生故,亦名欲界..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